<p class="ql-block"> 松桃红石山体的发现纯属偶然。2015年,当地政府准备打造万亩红枫景区,景观扶贫。在种植红枫过程中,不断有大块突兀俊秀的层状红色巨石显现,经过人工简单刨挖与清理,一座面积约1500亩的红石林山体呈现在眼前。专家认定,这片红石林是由第三纪(大约6000万年前)地质变化形成,即由于地壳运动、暴雨和干旱的相互交替,产生地质演变后,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上形成的特殊岩石层,岩石由硅、钙、铁等多种矿物质组成,属于世界罕见的宝塔型红石林。</p><p class="ql-block"> 目前这里还没有完全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透着原始和自然气息,村里简单的在路上搭了个栏杆,不收门票,只收每人20元卫生费,停车费10元。</p> 苗王城——位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族花鼓艺术之乡,中国民 族民间绝技文化研究基地——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境内。苗王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影视拍摄基地、贵州省最具魅力的苗族古兵寨。苗王城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海拔720米,年平均气温15.6度。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明太祖洪武实录》就有“答意土司石各野之堡”记载,明永乐3年(1405)朝廷在此设置“答意苗族长官司”。 明朝宣德6年间,苗族首领吴不尔、石各野等在此率众起义。嘉靖十九年(1540),苗族首领龙西波、吴黑苗在此领导苗民起义,史书称为 “嘉靖苗民起义”。起义军与明军血战13年之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明宣德至嘉靖年间,经苗王石各野、龙答哥、吴不尔、龙西波、 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步成为腊尔山区的“王者之城”。<div> 苗王城是湘、黔、渝边界至今保存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苗疆古城。</div> 苗王府位于苗王城东寨中央,在答意长官司遗址上所建, 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苗王府集苗族传统建筑和牌坊建筑风格为一体,大门用606块花岗岩雕刻而 成,上面刻有麒麟、狮子、龙凤、芦笙等精美图案。“苗王府”三字为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所题。苗王府屋顶正中间有 一彩蛋,两边是凤鸟交尾,象征人丁兴旺,欣欣向荣。苗王府大院为典型苗族传统四合院建筑,内有苗王殿、厢房、戏台、祭祀堂、演武厅、陈列室等。整个建筑既雄浑厚重又舒展飘逸,气派宏伟,庄严肃穆。 梵净山生态植物园由深圳市海云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地处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东南边缘的云天峡谷,位于黑湾河与太平河交汇口上游,以盘溪河水域为中心,向两侧呈梯级抬高的带状地形,规划用地面积为193951平方米,海拔650米(人类最适宜的海拔为300-1000米),是以国际会议中心为载体,集高端会务接待、珍稀动植物研究、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园区,是全球同纬度自然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养生度假圣地。<div> 生态植物园聚集着着梵净山95%以上的珍稀植物,是唯一能欣赏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号称“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的园区,园区内还生长着具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珙桐(鸽子花)、红豆杉、台湾杉等为代表的上千植物种群。<br></div><div> 生态植物园森林覆盖率达96.4%以上,景色瑰丽,尽显“奇、柔、幽”的天然本色。园内碧水青山,密林翠竹,鸟歌猿鸣,一步一景。茂密林间,清新水汽徐徐翻转,薄雾缭绕如轻纱飘荡,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常出现飞霞焕彩,色彩斑斓的瑰丽美景。<br></div> 寨沙侗寨——在梵净山山脚的太平河畔,一个侗族村落,这里距梵净山景区大门仅3公里,是侗族聚居的一个自然村寨。<div> 沿着青石板路缓缓而行,寨子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广场,广场一角矗立着一座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钟鼓楼下就是侗族人专门用于纪念节庆的踩歌堂。<br></div><div> 广场前方是一个造型讲究的舞台,木制的舞台下面有曲折迂回的清流,逢年过节或贵宾到来,这里便是举行表演盛会的地方。<br></div><div> 村寨中的古树,大部分都有几十年的树龄,见证了村寨的变化。寨子里的建筑都是典型的侗家建筑,大多数为两层木质吊脚楼,独门独院错落有致,石板巷道和流水景致天然相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