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心路

lucy

<p class="ql-block">学书是愉快的修行。</p><p class="ql-block">2018年,我退休的前两年,即将要离开热爱而充实的工作岗位,我必须找个.“新欢 ”,与它共渡,来充实我余年中的闲暇。于是想到了书画,就是它了。为什么呢?理由一大推,说两个原因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坐在桌前拿起毛笔的那一刻,整个人安静了下来,像是太极拳的起式,接下来练习的过程身心愉悦。</p><p class="ql-block">书法学习为我打开了广阔的未知世界。习字尚古,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文字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得以传承至今的基因。习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历史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太需要补补这一课了,每一幅碑帖背后是一段历史,像是民族文化文脉之中的一个节点,我像掉进了无边的大网,从一个节点摸到另一个节点,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都新奇,看不够,学不完。这个“坑”够深。</p> <p class="ql-block">起步</p><p class="ql-block">都说书画同源,但是更具挑战的是书法,那就先学书法吧! 怎么开始,先找“仙人”指个路,请教了书法前辈笨鱼老师,告诉我,先找些字帖翻翻,选自己比较喜欢的贴临起来。于是在老父亲书橱里一堆字帖中找到《智永千字文》,就这么开临了。一遍一遍,虽然每一遍都有进步,但总感觉很迷茫,不知道怎样是好的。</p> 这是2018年1月15日开始临写的第一张,现在看起来真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感觉,哈哈。当时还是挺自信的,认为只要每个字的结构把握好,写出来就八九不离十了。后来知道了,这叫“结字”,也叫结体。结体,是书法术语,指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笔法、结体和章法是书法技艺的三个要素。 凭着这样的盲目自信,让我乐在其中。现在看来,胆子还是真大,真敢写。什么都不讲究,笔墨纸砚都是老爹库存的,有啥用啥,也不知什么用笔、结体、章法,就是埋头对临。断断续续临了十几遍,时间来到2020四月,感觉能看看了。 了解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大胆地挑战一下,完全是“照猫画虎”,目标是“像”,也一遍遍地临起来,不管怎样,时间用到了喜欢的事情上,身心愉悦。接下来的半年,开始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有时间就写写,断断续续不知临了几通,到年底有点样子了,虽然不能细究。这就是我自学以来的“成绩”。 2020年底退休后,经笨鱼老师介绍,2021年初我进了“四海书院”,这个线上书院真是太好了,有高水平的书法老师,有乐于助人的书友,有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极大助力了我的学书历程。后来我发现,书院里的老师和书友们也大多是书法爱好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大家对书法的爱好是一样的。很多老师不但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同时在书法的研究和实践中也是一流的佼佼者。<div>有了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我渐渐进入“书法的世界”,习字的同时,也学到一些书法的理论。临摹作品的同时,也注意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br><br></div> 进四海书院,开始跟着老师和书友一起线上学习。 梳理一下,进入四海书院学习的课程和指导老师:<br>2021春季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肖文辉老师<br> 行书互助班《兰亭序》倩倩班长<br>2021秋季 汉隶书《张迁碑》房立明老师<br>2022春季 何绍基隶书《衡方碑》子山老师<br> 篆书基础 《说文部首》黄茶老师<br> 赵孟頫楷书 《胆巴碑》赵亮老师<br>2022秋季 颜真卿楷书《勤礼碑》 李麟老师<br> 何绍基隶书《衡方碑》子山老师<div> 大篆 《石鼓文》 黄茶老师<br> 金文《散氏盤》子山老师<br> 颜真卿楷书《勤礼碑》 包骞老师<br> 金文 金文小品 子山老师<br>2023春季 章草 《急救章》李麟老师 <br> 篆书 邓石如吴昌硕作品 黄茶老师<br>2023秋季 篆书《天发神谶碑》李麟老师<br> 篆书 邓石如作品 黄茶老师<br> 魏碑<br> 篆隶 汉碑额汉砖瓦当 黄茶老师<br> 行书互助班《集王圣教序》<br>2024春季 魏碑<br> 隶书 邓石如作品 子山老师 <br> 小楷 八大山人《千字文》李麟老师</div> 下面汇报一下各科的学习的成绩:<div>2021春季《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半年内临了四通</div> 每次课后老师都会让大家自运一首小诗,我还不具备自运能力,就集字临写吧。 王羲之《兰亭序》互助班,我们在美女老师倩倩的带领下,快乐书写,每周临两行,自评加互评,对照原帖挑毛病找不足,半年下来,进步肉眼可见。 房立明老师开了隶书班,《张迁碑》古拙、厚重、质朴的气质吸引了我,于是认真临写,慢慢体会,在房老师的指导下逐渐领略到他的魅力。 学期结束得到老师鼓励,奖励亲笔写的对联一副,非常开心,常怀感恩。 这是上网课时,同学们的合影,虽然天南海北,未曾谋面,但是大家一起在线上学习,顺畅交流,非常开心。 2022春季,加入了子山老师的隶书班,临《何绍基临衡方碑》(有点绕哈),《衡方碑》同样是东汉时期的碑刻,略早于《张迁碑》,两者有着同样的气质,有了临《张迁碑》的基础,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上手了。 这学期还参加了黄茶老师的篆书班,临王福庵《说文解字部首》。黄老师教学认真负责有计划,开学就把课程安排发给大家,进度要求了然于心。 《说文解字部首》是学习小篆的基础,对提高用笔能力很有帮助。黄老师每节课后对大家的作业都一一点评,对共同的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解示范,同学们在她的教导下进步飞快。没有学过篆书的我,一上来有点懵,看似简单的笔画写起来总不尽如人意。跟着老师半年下来,进步不小,渐渐明白什么样的线条是好的,接笔时要注意选对位置,掌握力度。 吴让之小篆《崔子玉座右铭》 吴让之小篆《与朱元思书》 期末,照例自运一幅作品。 这学期真是“胃口”有点大,啥都想学。又跟李麟老师学起颜真卿《勤礼碑》。相比《九成宫》的严谨险峻,更喜欢《勤礼碑》的舒展宽博,浑厚雄强。碑文追述了颜氏祖辈的功德,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从一块碑走进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颜鲁公能文能武,能做官,能为师,能带兵,令人敬佩,敬仰! 楷书人人能看懂,这样也就最容易辨别写得好坏,一旦有弱点便是暴露无遗,要写得好不容易,唯有多练。 字型外拓,横细竖粗是勤礼碑的一些特点。 学期末来个大合影。 颜楷百看不厌,2023年春季,跟着包骞老师继续练习。 期末作品 临《麻姑仙坛记》 2022秋季,继续跟黄茶老师学《石鼓文》。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像鼓而得名。这十面鼓上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记述了秦国君游猎的故事。其发现与保存背后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是汉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字体方正端庄,雄浑朴茂,章法匀称清朗,王福庵的临摹匀净自然,古意跃然纸上,赏心悦目。 吴昌硕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石鼓文的临习贯穿于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书法没有捷径,没有终点,可以一直玩下去,陪伴终生。 2022年秋季,开始跟子山老师学习金文,临写散氏盘,<div><i>散氏盘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i><div>第一次接触金文,一上来摸不着头脑,文字拓片很清晰,那就对照着临吧。在子山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一遍一遍,慢慢对其用笔和结体有点感觉了。</div></div> 金文难懂,一边临一边记,总能记住几个字。也有几千年不变的,比如我名字中的“田”。 记不住,不知道啥意思也不要紧,节临一段,变化一下章法布局,看起来也充满了古意。 2023年春季,继续跟子山老师临金文小品,乐在其中。 别问我写的啥,这是我创作的大力神碑,哈哈! 传图加框的小程序可以给作品进行电子装裱,好玩。 暑假里临了刘江的甲骨文作品集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参观回来临一下。 2022年秋季,李麟老师开了章草班,断断续续跟着临了皇象的《急就章》,用功不多,初次接触草书,感觉好难。 2023春,这学期继续跟黄茶老师学邓石如小篆,大量的练习锻炼笔力,提高线质。 <div>临邓石如《白氏草堂记》</div> 临邓石如《安乐窝四条屏》 临邓石如《四赞屏》 篆书的临习效果与用功程度完全成正比。但是要在一篇作品里做到笔笔到位,字字完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让作品出彩,更是要求对线质、结体 、布局的处理一丝不苟,真功夫。要走的路还很长。书法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有无限的上升空间。 <div>.2023年的秋季,李麟老师带我们学习《天发神谶碑》。《天发神谶碑》魏晋时代篆书,字体既不同于秦汉的篆书,又不同于汉隶,是用隶书的笔法写篆书,用笔很有特点,应该是当时的创新之作。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金农、徐三庚、齐白石等后来的书法家。</div> 好开心,继续跟黄茶老师学习,这学期学习汉碑、碑额、瓦当、砖刻,内容好丰富啊! 东汉《袁安碑》 东汉《祀三公三碑》。这个碑原拓看上去虽有点模糊不清,但一下就被它的古拙、朴茂、雄强的用笔和独特脱俗的章法所吸引,非常喜欢。他是由篆入隶之作,用笔方圆兼备,笔力雄健,章法纵横交织、参差错落、拙中生趣,很有感染力。 东汉《嵩山开母石阙铭》汉碑存到现在,大多数是隶书,像这保存较完好的篆书碑非常少见,独显其珍贵。该碑记述了大禹治水的事迹,现位于河南登封崇福观旁启母庙旧址。临一幅碑帖,了解一段历史,感受先贤勤劳和智慧。 西汉《新莽铜嘉量铭文》<div><i>新莽铜嘉量,为王莽篡汉之后,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颁行的标准量器,以龠、合、升、斗、斛五量具备,故名嘉量,是当时人发明的称量神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上镌刻的铭文小篆工整舒展,典雅俏丽。</i></div> 这碑充满稚气与大胆。 临各式瓦当,秦砖汉瓦是古代中国建筑构件上的艺术典范。吉语、动物吉祥物等都可以作为汉瓦纹样内容,非常丰富有趣。 汉砖刻也丰富多彩,临其一二,感受一下。 碑额 汉碑内容字体多是隶书,而其碑额多是采用篆书,形式多样,古朴典雅,端庄大气,在临写中领略其风采。 看展是学书的重要环节。在我临写这些汉碑、瓦当、砖刻的同时,我参观了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大汉雄风》碑帖展。这是上海图书馆向社会奉献的一场碑帖"盛宴"。真是有幸之极。<br><i>秦汉统一全国,确立中国版图,抟成中华民族,创建政治制度,树立学术思想。汉人创造隶书,奠定标准汉字基础。汉碑刻立于郡邑通衢、墓葬神祠、穷崖绝谷,以文字铭功德,以贞石刊不朽。<br>宋代以后,金石学确立,研读、鉴赏、临写碑帖,蔚然成风。源深流长的金石文化,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碑帖善本。今天我们回看这些碑帖善本,她们既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又是复兴当代金石文化的"火种"。</i><br><i>此次展出馆藏汉碑善本珍拓,无论从展品数量和质量来看,都是空前的。我们相信上海图书馆的碑帖善本展览一定能点亮每一个观众心中故有的那盏欣赏本民族文化瑰宝的明灯。</i> 我们这学期临的几个碑帖都在这次展览之中,站在这些善本珍拓前,细细品味金石的魅力,感觉几千年的时间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下图是站在《袁安碑》珍拓前。 <i>魏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i><br>这学期跟着崔巍老师学魏碑,临了龙门十二品中的几篇造像题记。魏碑用笔劲健有力,很多的切笔入纸,露锋起笔,转折方硬,整体气势雄强。<div>《始平公造像》</div>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 《杨大眼造像》 《牛橛造像》 李麟老师总是会想出各种的“玩法”,这学期他带着我们学习八大山人的书画。谢谢李老师开的这扇窗,让我们了解八大山人,喜欢他的千字文,字体方正宽博,没有造作,笔端有力量有激情,字里行间刚劲而内敛。他的画也简洁明了,白眼的鱼儿,鸟儿像是表达着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也有憨态的鸟儿,似乎接受了周遭,与自己和解了,挺有意思。李麟老师示范了字画结合的形式,让临习的小作品更丰富有趣。我跟着玩起来,在“以观书法”里八大山人全集中,选些字、画,随意的组合,在大家的鼓励下一天一张,写了几十张小品,乐在其中.。 部分临习八大山人书画的小作品 跟黄茶老师临了不少邓石如的篆书,这回跟子山老师学习一下邓石如的隶书。<div><i>篆隶书法在经历了秦汉的高峰后,一直沉寂了近千年。直到清代的邓石如等人的出现,.篆隶书法迎来了其第二次高峰。<br></i></div><div><i>邓石如书法诸体均善,其中又尤精于隶书和篆书,人称其“隶从篆入,篆从隶出”。且邓石如又喜篆刻治印,开邓派一门,所以后人又说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正是这十六个字,.恰当的概括了邓石如的学习方法和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i><br></div><div><i>喜欢就多临临</i><br></div><div>《张子东铭》</div><div>开始临写了,老师看了作业说,像是看一笔写一笔,气息不贯通。啊!老师这个也看得出来呀,虽然我还不懂怎么看得出气息,但我的确几乎是看一笔写一笔的。后来,再仔细读帖,琢磨用笔、结体的特点,反复练习,渐渐有了一些感觉,下笔就比较肯定了。</div> 《文心雕龙》片段 《易经 谦卦》 《作太元传》 细细梳理了学书以来的心路历程,感觉真是收获满满。同学们说我进步很快,的确进入《四海书院》以来,眼界大开。四海老师们各有所长,花心思选择临习的碑帖,耐心教学,亲自示范,认真指出作业中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微信平台是我们的交流分享课堂,每每交上作业,同学们都不吝相互点赞鼓励,让我信心满满。更有热心的同学常常分享所学碑帖的相关知识和历史故事,还会分享学书心得。这样的学习氛围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感谢四海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跟你们一起学书很开心。也要感谢我的先生,他承担了很多的家务,让我有更多的时间用在书画学习上。 跳进浩瀚的书法海洋感受了一下,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都临过一些,感觉有点见一个爱一个,很不专一,是不是得找个喜欢的书风多下些功夫,临个几百上千遍,然后形成“肌肉记忆”,我也不确定,不知道老师们能不能给点建议。但是学一个扔一个肯定不好。<div>接下去临帖要在“读”上下功夫,这是我的短板。一是认真读帖,拿到一本帖仔细读一读,找找感觉再下笔,面对一个字也要多看一会儿,看看它的用笔和结体上有什么特点,最好能记住,下笔就有信心了。二是多读书法史,一个作品要把它放在的当时的历史年代里去看他的来龙去脉,从而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多读前辈书法家的书论,提高书法的审美,可以少走弯路。总之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下笔也自然能脱俗,这是长远的目标。</div><div>与书画结缘,便是一生的修行,乐在其中,感谢一路走来四海书院的老师们和书友们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我们因书画相识相伴,希望在学书的路上继续一路同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