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大爱

金鸡啼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离开我们9个多月了,想起父亲一生的点点滴滴,父亲的大爱,让我时常梦中惊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出生在穷苦家庭,对子女的爱、对家乡的爱写就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文化不高,但花费了一生的心血来养育我们。在吃“大锅饭”的时代,我们六兄妹相继出生,为填饱我们的肚子,担任村、乡干部的父亲趁工作之余,总是和母亲到附近山上挖“硬板头”,或种一些杂粮来补贴口粮。我们的一日三餐就在咬紧牙关中吃着薯莨、糠饭、南瓜饭、稀饭等“百种饭”,度过了贫乏、充实、快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对读书的认识仍不足,当别人家的孩子跟着父母去做生意时,父亲却缴我们上学读书。在父亲默默地坚持下,我们兄妹中,3人读完了初中、3人读完了高中。我高中毕业后,于1984年考取了赣南师范学院,弟弟初中毕业后于1987年考取了龙南师范学校,我们兄弟俩就成了村里较早考上“铁饭碗”的农家子弟。记得当时,父母摆了几桌酒席,乡亲们包了五元、十元钱的学费纷纷前来道喜。想起当时情景,乡亲们热切羡慕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村子里帮助过许多人,是个德高望重的人。父亲在世时,无论穷亲戚或是困难的乡邻来借粮借钱,只要家中能拿出来,父亲都会帮衬一把。1980年冬的一天,寒风中一位老阿婆走进我家来借米,父亲先端来一碗热饭让阿婆吃饱,然后装满一布兜10斤的大米让阿婆回去。像这样的小事,父亲究竟做了多少恐怕他自己也记不得了,可那些被帮助的人心中永远有本感恩的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心想为百姓做点事情,改变家乡的面貌是父亲一生的追求。面对一穷二白、困难重重的现状,父亲以战天斗地的干劲,带领乡亲们修建了村小学,开通了10公里的村水渠、村公路,还建起了乡办饭店、招待所、理发店、水电站等,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赞誉。为此,父亲多次出席了在南昌、井冈山和福州等地召开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得满满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漫漫长兮,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一路成长。1987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县农林技校、历市二中教书,实现了在教书育人中加入共产党的愿望。1998年当组织调我到宣传部门工作时,激情燃烧的我,为县里写出了众多有分量的新闻报道,多次被评为市县宣传工作的先进个人。2000年开始,我担任了县里的中层干部,父亲特意找到我谈了一夜的心,父亲叮嘱我:“儿呀,你能担任县里的干部一定要牢记农民的本色,当好人民公仆。”在20多年任职期间,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多次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如今,已退休的我依然牢记父亲的嘱托,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篇篇歌颂党、歌颂新时代的文章。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章60多万字,出版了24万字的散文集《时间的印记》,我想这是父亲您所想看到的我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全国吹响,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珊的父亲依然参加了老家金鸡村的脱贫和新村建设理事会工作。乡亲们知道只要父亲在场,问题总有办法解决。到2020年冬,新村建好了、乡亲们脱贫了,父亲病倒住院了。乡亲们闻讯后,不断到医院来探望父亲,父亲说:“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我的最大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家中10位党员参加了父亲“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佩戴仪式,没有几天后,父亲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我,离开了牵挂的亲人,离开了眷恋的乡亲们。想起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能床前尽孝,再也不能问父安康,再也不能逢年过节欢聚一堂时,我便怆然涕下、黯然神伤、悲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您的大爱如家乡的九曲河,源源不断地流进我的心窝,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7日书于东山福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2年5月2日刊发《瑞金报》、6月20日刊发《赣南日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