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黄土岗”行寻梦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聚会的高潮部分自然是到黄土岗镇天井村的老校区故地重游了。其实,我们在那里只学习一年,在我们六十年的人生长河中,一年的时间是极其是短暂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那是我们起步的地方。我们每个人学会走路后,没有人会记得我们此后走的每一步,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一生要走多少步。但每个孩子学会走路的第一步,父母一定会永远记得。南昌铁路局的人习惯于称南昌铁路技术学校(1983年改名南昌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人为“黄土岗”或“黄埔军校”的,我们这届学生自然也可以列入“黄土岗”系列的人,我们之后的毕业生只能称“昌北机校”的。我们是从黄土岗开始了离开父母走向自主人生的第一步,因此“黄土岗”对于我们人生意义就完全不同了。那里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是我们撒下种子的地方。因此有同学说,我们是到这里寻根来了,一语中的,非常准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日上午8点多钟,我们整装出发,包括家属在内近70人,乘坐两辆大巴,怀着期待的心情,浩浩荡荡向位于樟树市黄土岗镇天井村的旧校址进发。这个季节正是南方多雨的时候,天空密布着雨云,空气中的水滴化作薄雾,缭绕在苍翠的群山之间,春末夏初时节的江南大地,本就山清水秀,到处都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加上一层薄雾的笼罩,更加如梦如幻,宛如一幅淡逸劲爽的江南水墨画展现我们的面前,这样的风景一路伴随着我们前行,让我们更加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大家纷纷下车,开始寻找记忆中老校区的痕迹。简陋的校大门倒是还在,但门前的那条沙石公路不见了,呈现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路前边是一片长满荒草的开阔地,已经很难找到原来稻田的影子。破旧的大门左右立柱上,分别挂着两块牌子,右边的写着“南昌铁路局萍乡工务段黄土岗林木育苗基地”,说明这个地方已经归萍乡工务段管辖。左边的是“江西省樟树市黄岗日旺酒厂”,显然是酒厂租用了里面的房子。但是我们在游览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有酒厂的痕迹。倒是有一家“樟树市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用围墙圈了一块地方,里面有生产的迹象。大门公路对面路边的立了块大界碑,界碑大石上刻有“天井”两个大字。另外还一块蓝色小标示牌,标示牌上写着“黄土岗铁路林场”。这一切都说明,这就是我们曾经学习生活过一年的老校区,经过四十年的风雨,已经变得陌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大门,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区就在我们的展现,那一排排有序的平房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校舍,但已经是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冷冷清清,几乎遇不到什么人,完全没有往昔的朝气蓬勃。同学们鱼贯而入,或欣喜,终于见到了这个连梦都很少做的地方。或惋惜,曾经那么大规模的一所学校,留下的建筑物所乘无几。或感慨,真是洗尽铅华,沧海桑田。原来的校区基本上四大块,正对大门的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将校区分为两侧,左手边主要是生活区,集中了食堂、宿舍、澡堂,还有部分篮球、羽毛球场。右手边则是办公区,老师的办公室、图书馆、卫生所、大礼堂等都在那一块,干道的正前方是教学大楼、实验室等,教学大楼后面有一个标准的运动场。另外,大门外的公路对面是校办工厂,钳工实习的地方。还有家属区,散落在主校区右侧和校办工厂周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最先去的是生活区,因为那里留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更深。食堂就在主干道旁,灰色的墙砖依旧,但屋顶的瓦已经更换了。食堂内空空荡荡,到处散落一些杂物,一看很久没有人活动的痕迹,再也不见排队打饭的喧闹,空气中也没有那扑鼻诱人的香味。再往前走就是单身老师的宿舍,现在有几个老人在住,养着一些鸡鸭鹅,不知道他们都是些什么人。有同学感叹说,曾经是育人的地方,现在变成养鸡养鸭的场所。同学们最想看的自然是自己曾经住的宿舍,那里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然而,学生宿舍基本上拆除了,变成了杂草疯长,灌木丛生之地,只留下一栋还隐藏在密密的树丛中。我和少数几个同学像密林探宝似的,七绕八拐地从树丛的缝隙中钻了进去,才见到那栋独存的宿舍。房屋已经完全废弃,屋顶坍塌,门窗腐烂,甚至连进出的路都没有,这里已经不具备住人的条件。曾经是我们欢乐的临时居所,现在只剩下苍凉和荒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室是我们留念的第二个地方,曾经觉得很高大的二层教学楼,也被树木遮蔽了,在远点的地方看,根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我独自一人走进教学楼的一楼,找到我们班上课的那间教室,站在我曾经的座位附近,默默地望着空荡荡的教室,找不到当年的感觉,只有那块黑板在告诉我,这里确实是我读过书的地方。但课桌已经消失,教室被矮墙隔成三段,像是养猪栏,可闻不到猪粪的臭味。又像是制作建筑模块的地方,也没见残存的建筑垃圾。或许是那家酒厂酿酒的酒窖?我不得而知。总之,这不可能是教室了。四十二年间,它肯定被多次改造过,但没有可能是教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楼后面标准的体育场,在那个年代的中专学校是难得一见的。入学的第一次狼狈不堪的1500米跑步,就是在这个400米的跑道发生的。唯一的一次踢足球也是在这个体育场进行的。这个体育场留下了同学们太多的记忆,踢足球、长跑短跑,运动会比赛,体育课,晨跑等等,多少有趣的事,多少欢声笑语,多少汗水滴撒在这里。赵秋生跑马拉松成为全班的记忆,就发生在这个跑道上。但现在,足球场不见了,跑道消失了,我面前只是庄稼收割后的秸杆和漫延杂草,以及无边的寂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离开了的人群,一人走遍学校旧址的每一个角落,想寻觅一切可以勾起回忆的地方和物件,想安静地体会当年的感觉,然而无法如愿。四十二年,似乎弹指一挥间,但却又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是我们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过程。一切都告诉我,那是一段逝去的时光,墙上残留的字、遗弃的篮球架,路边的宣传栏,角落里铁门上的路徽,都在告诉我那个时代过去了,结束了。唯一的“高层”建筑,那座已经失去了供水的功能、只是孤零寂寞屹立的水塔,似乎就是为了见证沧桑岁月的风云变幻,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眼烟云。大门前的公示牌中的概况写明,这里原属于黄岗人民公社, 1963年被上海铁路局征用。1968年,南昌铁路局在此建五七干校,其实就是犯错误的干部劳动改造的地方。1971年才改为南昌铁路技术学校,最初为技工学校,1978年正式升级为中等专科学校,1982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南昌市,这里变回铁路林场,一段历史结束了。由于1980级学生为二年制,因此搬迁时只剩下我们这一届四个班,我们这一届学生是唯一参与协助完成搬迁工作的,只有我们见证了学校这段重大转折历史。那时心里是兴奋的,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到繁华的大城市上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故地重游的人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有来猎奇的,有来怀旧的,有来追思韶华初梦的,也有来找回曾经的纯真的......。有少部分同学带了家属过来,她们一定无法想象我们当时上学的情景,也无法真正体会我们的心情。然而爱美的女人们,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在哪个地方,都要留下自己美丽的倩影,在这个已经尽显萧条破落、毫无美感的地方,依然欢快地摆着各种pose照着相,留下她们的身影。在寻找往昔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倒是释然了。我想,无论是从资源配置,人才储备,教育发展,地理交通等多维度角度来考虑,这个地方都不是一个建现代化铁路中等专科学校的理想地方,它短暂的历史存在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偶然,搬迁到南昌等大城市是历史必然。让这里回归树林,回归枝繁叶茂,回归草木葱茏,回归鸟语花香,回归那本应属于这里的安静不是正常的吗?当然,这并不韵味着我们要忘记它。这里是我们启航的地方,记住它,是记住自己的青春。我们可以感慨,可以怀念,但不要伤感,不要惆怅。怀着对它的记忆,合个影,拍个照,带着快乐继续前行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武功山游见功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到一个地方,游玩一定是不能少的。宜春虽然不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总会有些风景区和风景点的。21日下午就安排了我们游历仰山栖隐禅寺和南惹村。仰山栖隐禅寺是一座整修不久的古寺,坐落在群山之中。导游介绍说,周边的群山像一朵莲花,寺庙就在莲花的中心,那就更有佛教禅意了。周边的山上长满了山竹,非常优美而又幽静,确实是个修行传道的好地方。寺院见得太多,再加上对宗教信仰方面没浓厚的兴趣,因此寺院游只是走马观花了一遍。印象较深的是院中的千年银杏树,经过火烧后又重新复活,倒是觉得神奇。另外还去了一个叫南惹村的偏僻古村,只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属于红色旅游、扶贫支持的旅游项目。村里有两棵存活1500年的银杏树真是难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村倒是名副其实。村子处于群山环绕之中,一条小溪从边上而过,特别的安静。如果你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在这样的地方住上一两个月,屏障外界的一切杂事,应该是个很理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宜春最有名的应该是5A景区明月山,中央电视台曾经在那里举办中秋节晚会,但筹备组安排的是游萍乡的武功山。其实明月山和武功山同属于罗霄山脉,近年来武功山的火热逐步盖过了明月山。武功山和江西的其他名山(如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等)相比,旅游开发比较晚,直至本世纪初才逐步走上正轨。2009年,武功山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2013年,武功山帐篷节照片被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惊奇照片”,2016年6月,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向国家推荐萍乡武功山景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0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武功山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功山已成为近十多年来网红打卡景区,高山草甸被露营爱好者称作“人间天堂”而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功山游玩是我们这次聚会旅游的重点项目。从宜春出发,大巴行驶大约2个小时到达武功山,等导游办好进山手续,已经是上午十点三十分了。大约十年前,我曾经登过武功山,也时髦玩一把曾野外露营。那次我们是坐了一级索道后登上山的,下山是步行的。那次步行下山至今都给我留下了阴影,又陡又长的台阶,又累又饿的感觉,是我爬山以来经历的最累的一次下山。由于前年右膝做过半月板手术,一般情况下,这么高的山我是不会重登的。但既然是参加集体活动,我还是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前往,好在上下都坐索道。我相信,已经花甲之年的我们,很多人都是看在同学情纷上,不愿脱离这个曾经的集体才登上武功山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天公不作美,给这次游武功山增加了不少的麻烦。山下虽然是阴天,但天空的雨云已经散了,不像是要下雨的样子。导游再三强调山上的天气不可预测,要备好雨衣或雨伞,所以还是从导游那里买了一件雨衣以防万一。没想到的是,从索道下来走出索道大厅,就发现外面就下着密密的小雨,这样的雨天登山真不妙。但既然上来了那就走吧。到达最高峰的金顶要经过二级索道,一级索道到二级索道有3 公里多的路程要步行,同学们结伴同行,向二级索道站走去。本来一路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景色,有悬岩峻峭的奇峰、林立百态的怪石、飞流直下的瀑布、繁茂多姿的林木,独有奇观的草甸。但大雾将一切笼罩,能见度很低,有时只能看到二、三十米远。你无法领略武功山特有的风光,真正成了“不识武功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着走着,长长的队伍慢慢分成三五成群的小方阵,年龄轻点的,身体状况好的,就走在前面,腿脚不太好的,身体素质稍逊点的,或者带着家属的,自然就落后了,我和几位同学应该中间靠前的位置。还好从一级索道到二级索道的栈道平路较多,虽然有点长,但并不困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过了二级索道,到金顶还需要走约30分钟的路程,这段路却是台阶为主了,山突然变陡了,而且这时雨也下得更大了。望着高高在上、而且不知还有多遥远的台阶,心里确实有点怕怕的。十年前来武功山的时候,只坐了一级索道,记忆中好像登顶并不困难。可这次坐了二级索道,反而觉得不行了。现在才知道了,十年时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了,不服老不行。然而我们一行人都没有退缩,既然来了就不能轻言掉队,到达最高峰的金顶是我们的目标。登山其实就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是自己和自己较劲,你登顶的那一瞬间,一定会有非常满足的成就感。雨一直在不停地下着,慢慢的说话的人少了,大家都在专注地、一级一级台阶艰难地往上走,但依然没有人说放弃。渐渐的发现山上的树少了,透过雨雾能到草甸了,估计离金顶不远了。这就是见真功夫的时刻,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上去,没有任何捷径可言。终于,登顶了。然而我却有点失望,保安不让继续前行,说是雾大会迷路。可能是不久前有一步女露营爱好者夜晚在山上被冻死,武功山管理委员会为确保游客安全,不让往从高山草甸那个方向游玩。我知道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是在前方,对没来过的武功山的同学们来说更是有点可惜。到达金顶就算是胜利了,留下照片纪念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显示海拔1918米,对于不久前登上过4680米玉龙雪山的我来说,就不足为奇了。原路返回下山途中,不时遇到落在后面的同学,他们一个个埋头往金顶登,我们为他们鼓劲,为他们加油,他们不放弃的精神应该值得点赞。应该说这次武功山之行没有看到真实的风景,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但雨中登山不是更加检验我们的真功夫吗?不是另有一番意义所得、价值所在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功山之行结束了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的所有项目,然而留下的东西没有结束。这次聚会我个人觉得是向前一阶段的我们告别,告别青年的我们,告别壮年的我们,同时也是开始新阶段的人生起点。我在退休后的第一个月,在美篇上发了《回归真实的自我》短文,那篇文章是我在美篇上唯一一篇阅读量过万的文章,应该引起了不少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共鸣。那是我个人告别过去开始新阶段的宣告。我想,我们这次聚会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告别过去、开始新阶段的共同仪式。我在那篇文章说,余下的二、三十年,不是人生的垃圾时间,应该是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最自由的时光,更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最后的时光!因此我在此和大家共勉,好好利用人生这段宝贵的时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真实的自我,回归真实的自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以为22日的晚餐成为聚会最后的节目,然而23日早上情感的互动继续延续,同学们纷纷在群里告别,真情实感流露在短短的几个文字里和表情包里,刚刚结束就期盼着再次相聚的到来,同学会所营造的气氛和建立起新的感情,延续到旅途中,延续到我们的生活里。也许我们之间并不是最好朋友的那个人,也许平时都想不起还有你的存在,也许我们还会持有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但聚会的号角一旦吹响,应者如云一定会再次出现。三年同窗的经历沉淀我们集体的意识里,深埋在内心深处某个角落里。我有个朋友在看了我发的《我们来相会》(上)后,很有感触地说:你们的同学会很纯粹,没有太多的算计和利益纠葛,真是难得。确实,网上的“同学会”已经有点负面了,同学会成了生意场、关系网、初恋会,以及攀龙附会的场所,同学会变味了。而我们的同学会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正是我们在这个年龄段还能保有这种纯粹。让我们期盼下次集会,一定不会等到十年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中少部分图片网上下载。引用了前进同学的视频以及同学们在微信群中的照片,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