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纪行

亚丁

<p class="ql-block">  出去旅游嘛,总得写点感想与收获,那就随想随划拉吧。</p><p class="ql-block"> 有3200年厚重历史的常州,拥有太多古建筑、人文资源,随便一条老巷,一座老屋、一根牌柱,都能翻揽出名人典故、陈年旧事,让人无不感叹。</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只有那些时光沉淀、有人情故事的老建筑才耐看,才值得看。表妹夫就对常州运河边上的一处仿古园很是不屑,仿的再好也掩盖不了只有形似而欠缺内涵的虚假和历史溯源的苍白,对此我也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常州有五大古镇,虽然名气上大不如周庄、同里、西塘、乌镇那样如雷贯耳,但优势在于其各具特色,在于清静淡雅,没有蜂蛹的人群,正是我喜欢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母亲老家,表妹特意安排去了趟“焦溪古镇”。那里离横林鎮不远,位于原属武进区后划归天宁区。妹夫驾车带我们前往这座具有六七百年文明历史的古镇。我们启程的晚,抵达时已近黄昏,说是古镇,其实是一很小的古村落,路上几乎没有游客,安静的只有一条狗。</p><p class="ql-block"> 但别看它小,该地区距离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仅三公里,不远处的“舜过山”可追溯到公元2200年前后。在春秋时期此地为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的封地。到了战国时期此地又为战国四君子——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你说有多厉害吧。</p><p class="ql-block"> 焦溪古镇是一座既保留鲜明江南水乡特色,又具有“南地北风”建筑风格的古镇。古镇尤以“黄石半墙”建筑特点而闻名。古时候当地居民到山里采集大块黄色石块,垒砌宅院的屋墙,这种迥异的建造风格,无意中为水乡的温婉秀丽气质增添了一份粗犷质朴。</p><p class="ql-block"> 焦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三元桥,它横跨在龙溪河上,连接着南街和南下塘。此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采用花岗岩石质纵联并列式单孔拱形桥。站在桥上,看着纯朴清幽,宛若水墨画般的古老街巷,依着龙溪河临水建成“六街九桥十八弄”,小桥流水,黛瓦白墙,石板古道,这便是江南水乡应有的意境,这感觉真是好。</p><p class="ql-block">​ 顺着龙溪河边康熙年间的金石条石路走下来,过了古桥又沿河对岸折转回来,中途表妹在已传承七代的老字号“姚记豆腐店”请吃当地特色食品“豆腐花”(北方叫豆腐脑),说实话这是我至今吃过最好吃的豆腐花!其味道清逸,细腻柔滑,鲜美爽口,入口即化,仿佛在口中绽放的花朵,芳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感觉坐在河边老屋下,可听风看雨,温茶煮酒,一碗小馄饨、品尝着一碗豆花,所谓的人间烟火就是这个滋味吧。</p><p class="ql-block"> 人,理应择诗意处而栖居,或村或城,应于山水之间人与自然细致体贴的契合。所谓的契合便是依循四季自然秩序而生活,于黛瓦白墙乡舍所展示的空间节奏里慢条斯理的舒放心绪;怀有一种谦卑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烟雨茫茫间的日常心态。</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个类似的江南水乡或许就是老母亲魂牵梦萦的乡愁天际线。乡愁就是一个遥远的家园回归感,如果没有就是无根的浪子,总在四处漂泊继续找寻着出路,却找不到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家了,老母亲也是。(以文字略记老家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