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拉尔,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直辖区,是呼伦贝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和信息、旅游中心。</p><p class="ql-block"> 海拉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处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交界地带,毗邻三个旗、市,总面积1319.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海拉尔”系蒙古语,指“野韭菜丛生的地方”,牧民称它“野韭地的河”,野韭菜牛羊爱吃上膘,河的两岸至今仍长满了茂密的野韭菜 ;另一种说法是“流下来的桃花水”因雪化冰融时注入河内,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海拉尔站建筑面积14584平方米,东西长181.8米,南北进深43.05米,站房分为两层,局部设置地下一层。是一座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民族风格的现代化建筑,大幅度提升了海拉尔中心城区的城市窗口形象。</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广场</p><p class="ql-block"> 是海拉尔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系内蒙古自治区内最大的广场,成吉思汗广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心,耸立着一尊气势恢宏的雕像,该雕像是由鲁迅美术学院设计,2005年7月开工,历时一个月完工。雕塑总高度22米,直径3米的立柱为银箔镂空的图腾图案,柱身、柱脚金箔饰面,彰显富丽堂皇;最顶部是成吉思汗策马扬鞭的造型,一代天骄的浩气依然在目,寓意蒙古语人民像成吉思汗一样坚毅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 1162 ~ 1227 )</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1162年出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父也速该,母诃额伦。铁木真是9岁时,父遭世仇塔塔尔人毒害,家族势力顿衰。少年时代经历艰难坎坷,炼铸坚毅勇敢性格。其时蒙古高原部落林立,相互攻战杀伐不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铁木真顺应时势,担起统一蒙古草原诸部重任。经多年征战,统一各部落。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颁布扎撒,建万人怯薛,封诸千户,设礼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在全国推行维吾尔体蒙文,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其后不断向西夏、西辽、金朝用兵,1215年占领金中都( 今北京 ),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19年至1224年间,成吉思汗进攻花刺子模和钦察,征服中亚大片土地,分封给诸子。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灭西夏的战争中病逝于六盘山。1265年,被元朝追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震撼世界的千年伟人。</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的千古绝唱诗词《沁园春~雪》,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战群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组群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成吉思汗统领战将出征,纵横天下、横扫千军的英勇气概。</p> <p class="ql-block">世界反法西斯小郑海拉尔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海拉尔铁路工人新村北部,定位为国家5A级战争主题公园,总面积110公顷,是在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一体额军事主题红色旅游景区,也是国内少有同类题材主题公园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9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 也称海拉尔筑垒地域 )始建于1934年——1937年,是日本关东军在海拉尔猪猪的已内陆防御为主的军事工事,共5个主阵地及4个辅助阵地,小弟21平方公里。其中的北山阵地,是国内同类遗址种地上地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环形防御阵地,也是海拉尔防区的指挥中心。这里是日本侵华和我国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所犯罪行的有力证据之一,更是中国劳工修建工事的血泪史。</p> <p class="ql-block"> 位于军事工事在修建过程中,日本关东军从中国内地抓来数万名劳工,工程结束后,为保守军事机密,关东军将劳工全部杀害,海拉尔河北岸“万人坑”内的粼粼白骨就是铁证。</p><p class="ql-block">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苏军进攻要塞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10年 ( 1732年 ),终止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200年来一直是呼伦贝尔地区集军政职能为一体的最高衙署。</p><p class="ql-block"> 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设立之前,呼伦贝尔地区不仅人烟稀少,更无村屯里镇。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位于中俄边境的呼伦贝尔的战略要地愈发显得重要。为了巩固边防,清廷决定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统辖新组建的“索伦八旗”。随着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设立,拉开了草原城市海拉尔的建城序幕。</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2009年12月,该衙门已改建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博物馆对外开放。全新馆舍由10座仿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传堂、册挡房、堂司、左司、演武厅、右司6个殿对外开放。建筑主体风格以仿古为主,总体布局开合有度、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庄严凝重。全景展示了方面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场景。</p>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城</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城位于海拉尔正阳街一带,是一座集非遗手工艺、特色餐饮、潮牌娱乐等多重业态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于2012年获评为“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p><p class="ql-block"> 呼伦贝尔城始建于1734年,与爱辉城是清政府雍正年间在黑龙江设立的仅有的两座边防城。由于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南通齐齐哈尔,西达古北口、张家口,北至黑山头、吉拉尔、库伦 ( 今乌兰巴托 )等古道,驿站逐渐开通,当年盛极一时的草原盛会——甘珠尔庙会,就是因呼伦贝尔城建成而形成的。在城西,建有西屯 ( 已毁于战火 );城南,建有南屯 ( 今巴彦托海镇 )两个卫星屯。在呼伦贝尔城的带动下,呼伦贝尔草原空前繁荣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敏河</p> <p class="ql-block">伊敏桥</p><p class="ql-block"> 建于1984年,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拉尔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大桥两端桥头,耸立着苍狼和白鹿的大型雕塑,造型精美逼真。</p> <p class="ql-block">哈萨尔大桥</p><p class="ql-block"> 建于2008年,全长512米,是全区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桥,是呼伦贝尔市地标性建筑,堪称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经典创作。以马头琴为造型的索塔在大桥中央傲然耸立,犹如神话中的擎天立柱,而银色斜拉索恰似银弦奏乐,设计精湛、风格独特、气势磅礴、美丽壮观,令人赞不绝口,是最佳“打卡”的不二之选。</p> <p class="ql-block">苏军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1945年8月解放海拉尔同日军作战中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苏联红军驻海拉尔部队于1945年12月在现址建造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后经海拉尔历届政府投资改造,周边环境日益改善,形成现今的苏联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8030.6平方米,建筑面积623.3平方米。纪念碑高26米,角型主碑体由长方形和正方型青石块筑垒和扁铁条紧箍而成,顶部有苏军军辉,正面上部镶有苏联国徽,底部四面有四块用铁铸造而成的苏联红军战士战斗英姿的雕像,正面碑文刻着“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左右两侧花岗岩上刻着21名苏联红军烈士的姓名和衔级。陵园内以四季常青的樟子松和白杨等树木绿化成荫,庄严肃穆,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烈士纪念碑是中苏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为反击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4光荣牺牲的苏联红军将士们!</p><p class="ql-block"> 海拉尔苏联红军烈士陵园于1988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宾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