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沟农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白春峰 连佐彬 冯曙平 撰稿)

山野听风

<p class="ql-block">  1970 年 10 月,为助力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国务院决定将北京轻工业学院整体西迁至陕西咸阳,与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建处合并,进而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学院为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在咸阳北线的彬县韩家公社老虎沟建立起了“五七”农场。</p> <p class="ql-block">  正如前段时间,陕西科技大学带队赴先锋村老虎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学院副教授薛力源老师所说:“‘五七’农场不但是学校的实践基地,更是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据原县卫生局冯建文局长(老虎沟村民)回忆:“那段时间学院的教职工们踊跃投身于农场的建设中。比方说在农场建好后的次年春天,便迎来了首批建设者,包括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差不多有 30 人,他们起初住在沟西头的窑洞里,因人多导致呼吸不畅,便分出部分人住进了沟东头的窑洞。他们克服诸多艰难险阻,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劳作。没有水,就到沟底挑水吃。后来,生产队从集市给农场买来一头毛驴,教他们牵着毛驴从沟底驮水,解决了吃水难题;没有机械,就凭借简单的劳动工具开垦土地。为推广良种,校领导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购入 5 斤玉米种,试种了 2 亩。眼看到了丰收之际,却不想被松鼠洗劫一空。县里拨给学校六百多亩土地,其中可耕地近五百亩。这 30 名同志历经数月努力,共播种麦子二百多亩,其中玉米一百多亩,油料八十多亩,土豆三亩,红薯五、六亩,花生二、三亩,水稻二、三亩。在接下来的两年,分别又有 30 名、20 名教职工来到农场,在黑河两岸的河滩与山坡上辛勤耕耘,经大家共同努力,农场逐步发展壮大,为学校提供了粮食和农产品,缓解了当时的供给不足问题。”</p><p class="ql-block"> 冯建文冯局还告诉我们说:“老虎沟当时是一个生产队,主要住户就是我们老冯家,我父亲弟兄五个没有分家,一大家子三十八口人,住在老虎沟的阳坡台地上,农场里干活的年轻人口渴了,经常跑到我家来喝水,我妈和婶子们就留他们吃饭,一来二去大家都熟悉了。记得,农场当时有卫生室,我们家成员生病了,农场的卫生员就会背着医疗箱来为他们诊断和医治,给他们出诊费,他们硬是不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时知青下乡上山的影子,很怀念那段岁月。”</p> <p class="ql-block">  原先锋村老支书王崇寿回忆:“1970 年至 1979 年,咸阳轻工业学院在我村老虎沟开办农场,近十年的相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队校交流,促进了我村文化和生产的发展。校领导、教师、学生驻生产队向农民请教,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改变了我村群众的旧观念,推动了我村精神文明建设。”</p> <p class="ql-block">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席甲庚表示:“轻工业学院在我村办农场时,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常跟大人去山上放牛,当时看到绿皮汽车、拖拉机等机器,感觉特别新奇。记得当时农场的猪舍都是用蓝砖砌的,普通老百姓家根本没有,村民出于好奇,还时不时用手去摸那些砖砌的围墙。”他接着又告诉我们说:“老虎沟农场始办于1970年,停办于1979 年,停办后的农场党支部将土地全部移交给了我们生产队。当时的口号就是向黑河要粮,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老虎沟上游的河就叫黑河。经过多方了解,我村村民郑振男,原县信访局局长郑彬林的爷爷曾经在当年的太阳寺寺院中为轻工业学院师生讲授过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是近几年寒暑假还时不时有陕西科技大学的师生组团前来农场遗址考察和劳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  先锋村村委会干部吕帅印回忆:“轻工业学院在老虎沟办农场时,我才十几岁,天天和玩伴跑到沟里看热闹,记得当时的停车场是一片空地,里面停满了各种车,有解放牌卡车、75 链轨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当时感觉十分新鲜和好奇。老虎沟就是一群年轻人锻炼和深造的地方!当时学院师生过着集体劳动、集体食宿的群体生活,他们从地头回来,自己动手做饭。我记得当时,农场党委书记名叫李青春。在农场的建设进程中,也先后涌现出诸多感人故事。师生们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形成了团结友爱的氛围。他们不仅在劳动中锤炼了自身,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西北轻工业学院已历经多次变迁与发展,老虎沟农场也不复存在,但“五七”农场的故事依旧被人们铭记。它成为了陕西科技大学学院历史的一部分,亦是院校“三创两迁”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勇敢直面困难,不断追求卓越。</p> <p class="ql-block">  老虎沟农场,承载着那一代人为梦想拼搏的汗水与热血,见证了青春的奋斗与坚持。它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记住这段珍贵的记忆,传承和弘扬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