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官溪村发现战时中学校长李木庵绣匾 图文/池福民

池福民

<p class="ql-block">桂阳官溪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离县城几里之遥,一汪清澈的溪流从村前缓慢的流向远方。因水运方便,自古冶炼、经商热闹非凡。官溪是官方使用的河道还是人才辈出官运亨通的福地。抱着好奇心,几个藏友于2016年阳春三月特意去那溪边的古村落官溪村寻宝。</p><p class="ql-block"> 从桂阳牛巷口附近一条标有“阳山古民居”旅游的提示牌就是通往官溪的沥青路。行不远,下一个较长的坡,过了河桥就到了官溪村。马路边砌了不少新建的房子,老村有部分古民居,李姓居多。他们挨家挨户的询问有没有老辈留下的东西,转悠了老半天,收了一些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小杂件。唯独有一件绣品虽然陈旧脏污,但有点蹊跷。</p> 湘绣花鸟纹飞碟纹贺匾 <p class="ql-block">右竖文“乙卯年(1939年)冬月吉旦新屋落成”</p> <p class="ql-block">左竖文绣“桂阳战时中学校长李振堃贺”</p> <p class="ql-block">在绣有花鸟图案的横幅两端,右面竖绣两行字“乙卯年(1939年)冬月吉旦 新屋落成”;左面竖绣两行字“桂阳战时中学 校长李振堃贺”。据物主自述,他姓李和李木庵是同宗共祖,父亲是老教师,早期参加过革命工作,民国的时候他祖上比较宽裕,老爷爷曾经资助过这个战时中学,他们家建好新房子的时候李校长亲自来贺喜送了这幅湘绣。据他父辈们说他家的两处房子曾经给李木庵办过战时学校。</p> 李木庵照片 <p class="ql-block">李振堃何许人也,根据桂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查证,李木庵(1884-1959),原名李振堃,字典武(午),又名李清泉,化名何樊木,湖南桂阳县正和乡八栋新屋村人。1909年毕业于京师法律专门学堂完全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革命军第十七军政治部主任,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委员,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总务部主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检察长、代院长,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边区政府法律顾问,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司法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政务院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顾问及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李木庵由党组织派遣,返回桂阳故城。当时桂阳吏治腐败,教育落后,中学寥寥无几,失学青少年遍及城乡;另一方面,抗战爆发后,各方急需抗日人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鲜明的对比,使李木庵禁不住心如焚烧。</p><p class="ql-block">  李木庵先与湘南特委取得了联系,特委委员兼桂阳县工委书记谷子元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于1938年冬在家乡正和圩开办了一期抗日自卫干部训练班,对四十多个青年进行为期四个多月的抗日军政教育,结业时发展党员数名。为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了未来,李木庵决心豁出去,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和代价,都要办一所中学。</p> <p class="ql-block">右一原官溪村支书周修志、中间作者池福民、左一李祖凯,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战时中学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战时中学校舍后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木庵既无万贯家财,又无靠山,要办一所中学,谈何容易!一无经费,二无校舍,三缺师资。怎么办?他决定,动员各方力量,筹措办学经费。当时李族有大量公田,年收租谷甚多,而且历来有助学兴贤的族规。因此在木庵的争取下,全族议定,每年提取公堂积谷五百担,作兴办中学之需。二是校舍关。限于财力,新建校舍不可能,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借”和“租”。恰好,李木庵回乡后被推为李氏私立元善小学校长,该校校舍尚有余地,他即以校长身份,在校董会提出借房问题。校董们为木庵关心家乡教育的至诚所感动,欣然同意无偿借给多余校舍,李木庵资历深、交游广,同乡同学同事遍及省内外,这些人对他可说是众望所归,当木庵发出一封封邀请信之后,许多共产党员和有识之士纷纷弃职来归,李木庵在盛情接待之余,把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党支部,直属湘南特委领导,并随即物色各方代表,成立了校董委员会,会上将学校正式定名为“桂阳县战时中学”,公推李木庵为校长,李次晶为董事长,通过了李木庵提议的办学宗旨:“招收有志青年,进行文化、政治、军事教育,培养有中等文化,有较高政治觉悟,有初步军事知识的人才,为国家和地方输送抗日骨干,共赴国难。”</p><p class="ql-block">1939年春,桂阳县战时中学(以下简称“战中”)正式招生开学,初招两个班,计一百多人。由于学校收费低,教学质量高,独具恃色,求学者纷至沓来。支部决定克服一切困难,扩大办学规模,到当年下期,发展到二十个班,学生近千人。为解决校舍,李木庵又商得户老同意,先将元善小学搬至农村,腾出全部校舍,并在城内借用城隍庙和李、何、雷氏三个宗祠作为扩班之需。</p><p class="ql-block">战中的蓬勃发展,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恐慌,他们想方设法,阴谋置战中于死地。李木庵为了保住战中这块阵地,与反共顽固派巧妙周旋争取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在对敌斗争中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桂阳县战时中学在那种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为我党我军培养人才和输送抗日骨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桂阳县战时中学李振堃校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5岁考取秀才,先后在湘学堂、八旗学堂、政法学堂任教。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州地方检察厅检察长,主编《怀安诗刊》,写有《西北吟》、《解放吟》、《窑台诗话》等诗稿。后被排挤离任到北京、天津担任律师。五四运动后,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和进步人士帮助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锻炼成为我党、我军、文学界、政法界的杰出领导。1959年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最高人民法院的挽联这样称道:"法律家,文学家,群推长者;为革命,为人民,功在国家。"谢觉哉在挽联中写道:"仰不愧天,俯不怍人,革命俦侣中允称长者;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怀安诗社里顿失主盟"。</p><p class="ql-block">湘绣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一”,绣匾工艺精湛,图案千针万线织成花鸟呈祥,色彩靓丽,文字清丽端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由于绣品边缘有破损,并有个别小孔,为了便于保存,收回来后,经过干洗修整,用镜框做成了绣匾。“桂阳战时中学 校长李振堃”绣匾的发现,印证了战时中学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和历史见证物。我们为官溪村还保存有一栋两层楼的战时中学遗址而感到庆幸,为传承红色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更为在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李木庵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重视教育,传播革命火种,培养新生力量,对党忠诚,爱国爱民的精神,而感到由衷的钦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