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落实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我校组织了互听课活动。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精心组织开展了本活动。</p><p class="ql-block">3月12日,王智华老师执教的《鲁滨逊漂流记》为本次活动开了个好头。老师们按时参与认真听课,详细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月15日上午刘晓侠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故事虽短小,但蕴含的道理不少,除了两小儿活泼可爱,孔子实事求是的人物评价外,还关注了“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而这些道理的得出都是通过深入的文本学习,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悟得出来的。尊重了学生多元化的知识体验,也使教材的意义得到了拓展,使德育渗透在本课的学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本课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指导朗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又是人间最美三月天。在这满城春日的美好日子里,任颖老师的课堂犹如一道光,照着我们组互听课的路前行,3月19日上午任颖执教的《匆匆》让我们感受颇深。</p> <p class="ql-block">3月22日王亚梅老师执教的小古文《学奕》带领大家认识了两位不同的学生。他们因学习习惯的不同导致学习结果的不同。王亚梅老师整堂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特别是王老师的范读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整堂课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在感悟课文道理的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示学生的说话能力 ,让“呆板”课堂充满了趣味 。</p> <p class="ql-block">3月36日陈瑾华老师执教第十课《古诗三首》。陈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语文要素,紧扣三首皆是咏物诗的特点初读古诗,检查反馈。强化学生学习记忆,并将古诗中易错读音适时纠正,恰当范写,认真落实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堂每节课习字要求,先观察后书写,提示读书姿势,常规训练扎实有效。</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下午丁丁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中创设语言表达的情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再现课文中的内容场景,展开激烈地辩斗,既有观点的提炼和陈述,又有文白对读表达和形式。对小学生而言,几个长句子较为难读。丁丁老师给学生搭建了内容支架、方法支架、情感支架,就降低了文言文表达的难度,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省事。整堂课教学在朗读实践中层层推进,妙趣横生。丁老师这节课,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落实语文要素。课堂上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高。</p> <p class="ql-block">“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话既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4月2日上午孙玉琳老师执教《石灰吟》。孙老师带领学生以读为主,读中学,读中品,读中悟。深入贯彻古诗以读代讲、读中品悟的要领。在层层递进式的诵读中,让学生将古诗与诗人的生平经历联系起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整节课在诵读感悟、想象画面、重点品析、课外拓展中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学生不但对《石灰吟》完全消化理解,而且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于谦,积累了丰富的诗句,也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掌握更加精准。</p> <p class="ql-block">4月2日下午我们在六5班欢聚一堂,听余艳老师指教《竹石》。余艳按照:知诗人,明诗题;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品精神的教学思路展开本课教学,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学生在了解了诗人之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通过阅读诗人郑燮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诗文,让学生明白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不屈、坚定顽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p> <p class="ql-block">4月3日上午李珍老师执教的《竹石》一课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联通古今,贯通物我。整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节律之美;以想象为纬,让学生体会意象的传神之美;以托物为用,让学生领悟诗歌的象征之美;以言志为体,让学生追慕诗人的人格之美。</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4月9日上午六年级语文组互听课活动有序开展,曹亚梓老师执教的《石灰吟》一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和恶势力抗争到底之情”的诗。曹老师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孩子自主交流和讨论,发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同时,老师也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充分地点燃学生的诵读激情,一次次“入情入境”的吟咏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深入体会到了作者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p> <p class="ql-block">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4月11日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蒋雨蒙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蒋老师让孩子们弄清“舍身”的必要性,然后教学如何“舍身”炸暗堡,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悟人物精神;接着一段激烈的革命战斗视频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整节课教学,环环相扣,前后勾连,凸显了素养导向下语文学习方式的情境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精彩。肖秋云老师这一堂课聚焦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活动。课堂伊始,肖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先烈故事,引出课题。接着肖老师抓住故事的六要素,让学生根据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放手学生拟定小标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中,肖老师还让学生找描写董存瑞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圈圈画画、同桌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扎实、接地气又高效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此次互听课活动,共有12位老师参与授课活动。教师们教态亲切大方,板书端正美观,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张弛有度。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语言,令人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沉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评课有助于教师们交流经验,教学相长。每一节互听课学习结束后,我们组都会利用集智备课时间进行集体评课。大家趁热打铁,围坐在一起积极讨论,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评价。通过互听课学习让大家对自身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通过分享、交流、研讨教学经验和方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让我们一起期待一小的教师们展现更加精彩的课堂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