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广东军政府</font>、<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府</font>及<font color="#167efb">广州国民政府</font>是民国初年在广东地区相继出现的三个不同性质的政权机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东军政府</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1911年11月10日-1913年8月11日)</b></p> <h5><i>广东军政府旧址</i></h5> <b>成立背景</b>:1911年<font color="#167efb">武昌起义</font>爆发后,全国多个省份响应革命,宣布独立。广东在1911年11月9日宣布独立,并于11月10日正式成立<font color="#167efb">广东军政府</font>,这是辛亥革命后在广东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b>政治目标</b>:广东军政府的成立是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font color="#167efb">民主共和</font>政体。 <b>主要人物</b>: <font color="#167efb">胡汉民</font>:首任都督,负责广东军政府的成立和初期运作。 <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副都督,后来成为都督,对广东军政府的政策和行动有重要影响。 <font color="#167efb">黄士龙</font>:参都督,协助胡汉民和陈炯明处理军政府事务。 <font color="#167efb">蒋尊簋</font>[guǐ ]:军政部长,临时都督,负责维持局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廖仲恺:</span>财政部正副部长,参与财政政策的制定。</p> <font color="#167efb">丘逢甲</font>:教育部部长,负责教育改革。 <font color="#167efb">朱执信</font>:总顾问,参与军政府的决策和顾问工作。 <b>发展过程:</b> 1.<b>成立与初期斗争</b>:1911年11月10日,<font color="#167efb">广东军政府</font>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成立,<font color="#167efb">胡汉民</font>被推举为都督,<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为副都督。军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包括八旗及军队中仇视革命者众多,前清军将领持观望态度。 2<b>. 政策与改革</b>: 军政府在<font color="#167efb">胡汉民</font>的领导下,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废除旧有的府、直隶州及州、厅的建制,将全省划分为6道,实行<font color="#167efb">道、县两级行政体制</font><font color="#333333">等</font>。政府还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旧风陋俗、改革司法制度、整顿财政制度、整顿军队等 3. <b>北伐与独立</b>:1911年11月下旬,广东军政府组织<font color="#167efb">北伐军</font>北上救援南京,三战皆捷,但最终在<font color="#167efb">南北议和</font>后退驻南京并自动解散。<font color="#167efb">1912年7月18日,广东军政府宣告独立</font>。 4. <b>反袁斗争与解体</b>:1913年5月1日,广东都督<font color="#167efb">胡汉民</font>通电反袁,但随后<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将<font color="#167efb">胡汉民</font>免职,由<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接任。1913年7月18日晚,<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通电讨袁。随后,袁世凯任命<font color="#167efb">龙济光</font>为广东镇抚使,并令龙派兵讨陈。<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font color="#333333">携巨款</font>潜逃香港,<font color="#167efb">龙济光</font>进驻广州。8月11日,龙济光正式任都督,兼署民政长、陆军上将,成为<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在粤代理人,广东军政府正式解体。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元帅府</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次: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4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次:1923年3月1日-1925年3月12日)</b></h3> <b>成立背景</b>: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国军政府</font>。1917年9月10日任<font color="#167efb">海陆军大元帅</font>,开展护法运动。他征用了广东士敏土厂作为大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府</font>的首次建立。1918年5月4日,由于受到<font color="#167efb">桂系军阀</font>的破坏和干扰,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 1920年底,<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率粤军回师取得广东后,孙中山回到广州。1921年5月5日,<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国政府</font>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观音山麓。1922年6月16日,<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幸免于难,但在8月被迫再次离开广东。第二次护法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准备重新组织革命力量。 <h5><i>大元帅府旧址</i></h5> <b>政治目标:</b><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府</font>的成立是为了统一南方革命力量,准备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统一。 <b>主要人物:</b> <font color="#167efb">孙中山</font>:孙中山是<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府</font>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在1923年3月被推举为<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font>,负责领导国民革命。 <font color="#167efb">胡汉民</font>:胡汉民在孙中山逝世后,曾被临时指定为“<font color="#167efb">代帅</font>”,负责大元帅府的日常事务。 <font color="#167efb">汪精卫</font>:汪精卫在孙中山逝世后,曾担任<font color="#167efb">国民政府主席</font>,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font color="#167efb">廖仲恺</font>:廖仲恺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曾任大元帅府的财政部长,负责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font color="#167efb">谭延闿</font>:谭延闿曾任内务部长,协助胡汉民和陈炯明处理军政府事务。 <font color="#167efb">朱培德</font>:朱培德曾任拱卫军总司令,负责军队的指挥和管理。 <font color="#167efb">杨庶堪</font>:杨庶堪曾任大本营秘书长,负责大元帅府的日常行政事务。 <b>发展过程</b> 1. <b>大元帅府的再次建立</b>:1923年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font>,被推举为<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font>。这个职位是孙中山为了避开与北方军阀的直接冲突,同时继续领导国民革命而设立的。大元帅府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设立了<font color="#167efb">五部</font>(内政、财政、军政、建设、外交)、<font color="#167efb">三局</font>(审计、法制、航空)、<font color="#167efb">三处</font>(参军、参谋和秘书)等机构,以及大理院和总检察厅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内政外交职能的组织完备的政权机关。 2. <b>政权的巩固与发展</b>: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大元帅府平定了<font color="#167efb">沈鸿英叛乱</font>和<font color="#167efb">东江叛乱</font>,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广东革命根据地。<br>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筹备<font color="#167efb">改组国民党</font>、制定和实施<font color="#167efb">三民主义</font>、筹办<font color="#167efb">黄埔军校</font>和<font color="#167efb">广东大学</font>(今中山大学)等。大元帅府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对军队进行了重新部署,陆军分为东、西路,海军舰艇归属中央直辖军,为后来的<font color="#167efb">北伐战争</font>奠定了基础。 3. <b>孙中山逝世后的变迁</b>:1925年3月12日,<font color="#167efb">孙中山</font>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剧,<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府</font>的职能和影响力也随之减弱。最终,随着<font color="#167efb">国民政府</font>的成立和北伐的推进,<font color="#167efb">大元帅府</font>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取代。<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州国民政府</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25年7月1日-1926年12月5日)</b></h3> <h5><i>广州国民政府旧址</i></h5> <b>成立背景</b>:<font color="#167efb">广州国民政府</font>,是在1925年7月1日成立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国民党在广州成立的政权机关。这是一个与北方军阀政权相对峙的革命政权,其前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大元帅府。 <b>政治目标:</b>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是为了统一全国,消灭军阀势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b>主要人物:</b> 1. <font color="#167efb">汪精卫</font>:<font color="#167efb">首任国民政府主席</font>,任期从1925年7月1日至1926年3月23日。汪精卫在孙中山逝世后,主持了国民政府的成立,并在国民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 2. <font color="#167efb">谭延闿</font>:<font color="#167efb">代理国民政府主席</font>,任期从1926年3月30日至1927年3月11日。在汪精卫因“中山舰事件”辞职后,谭延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一职。 3. <b>林森</b>:<font color="#167efb">国民政府主席</font>,任期从1931年12月15日至1943年8月1日。林森在谭延闿逝世后,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43年因车祸去世。 <p class="ql-block">4.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蒋介石</span>:<font color="#167efb">国民政府主席</font>,任期从1943年8月1日至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在林森去世后,以<font color="#167efb">行政院长</font>职代任主席,直至中华民国<font color="#167efb">总统</font>就职,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正式结束。</p> <b>国民政府组成</b>:政府采取委员体制,设有多项委员会,如组织、宣传、海外党务、军队政治训练等。<font color="#167efb">国民政府置委员17人,常务委员5人</font>,轮流推选1人担任国务会议主席。下设秘书、参军两处,以及政务、军务、财务、侨务、军事委员会等部门。 <b>发展过程:</b> 1. <b>成立</b>:1925年7月1日,<font color="#167efb">广州国民政府</font>在广州成立,这是中华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成立的政权机关。成立之初,广州国民政府的首任主席是<font color="#167efb">汪精卫</font>,下设财政、军事、外交等部门,并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进行组织和运作。 2. <b>政策与改革</b>:<font color="#167efb">广州国民政府</font>宣布其职责是履行孙中山遗嘱,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对内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消灭军阀势力。 政府积极整顿内部,实现军政、民政和财政的统一,为北伐战争创造有利条件。 3. <b>军事行动</b>: 在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通过第二次<font color="#167efb">东征</font>、<font color="#167efb">南征</font>,先后消灭<font color="#167efb">陈炯明</font>、<font color="#167efb">邓本殷</font>为首的地方割据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4. <b>政治变动</b>:1926年3月20日,<font color="#167efb">蒋介石</font>制造“中山舰事件”及“整理党务案”后,其势力膨胀,<font color="#167efb">汪精卫</font>受到蒋的排斥打压,负气出走欧洲。同年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把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font color="#167efb">武汉</font>。 5. <b>迁都与结束</b>:<font color="#167efb">1926年12月5日,国民党中央正式宣布中央党部和政府停止在广州办公,各机关工作人员分批前往武汉</font>。广州国民政府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标志着国民政府的重心转移到了武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b></h1> 国民政府的<font color="#167efb">南京政府</font>与<font color="#167efb">武汉政府</font>是指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中国国民党内部出现的两个政治中心。这两个政府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分歧。 <b>南京政府:</b> <h5><i>南京国民政府旧址</i></h5> <font color="#167efb">成立</font>: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史称“南京政府”或“宁汉分裂”。 <font color="#167efb">主要人物</font>:蒋介石、胡汉民、孙科等。 <font color="#167efb">政治目标</font>:南京政府的成立是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抗武汉政府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 <font color="#167efb">影响</font>:南京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内部的分裂,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b>武汉政府:</b> <h5><i>武汉国民政府旧址</i></h5> <font color="#167efb">成立</font>:1927年1月,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史称“武汉政府”。 <font color="#167efb">主要人物</font>:汪精卫、谭延闿、徐谦等。 <font color="#167efb">政治目标</font>:武汉政府主张继续北伐,消灭军阀,实现国家统一,同时推行更激进的改革措施。 <font color="#167efb">影响</font>:武汉政府在政治上更倾向于左翼,与共产党合作,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土地改革、工人运动等。 <b>分裂与统一:</b> <font color="#167efb">分裂</font>:1927年,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了<font color="#167efb">宁汉分裂</font>,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各自为政,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 <font color="#167efb">统一</font>:1927年7月,蒋介石与汪精卫在南京达成协议,决定合并两个政府,史称“<font color="#167efb">宁汉合流</font>”。1928年,国民政府迁往南京,标志着国民政府的统一。 国民政府的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的分裂和统一,是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