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西砖胡同西侧,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1400多年来,法源寺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俗语有言:"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在历史的更迭之中,法源寺曾几度更名,初名悯忠寺,后名开元寺、顺天寺、大悯忠寺、崇福寺等,法源寺为清雍正皇帝敕额。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整修法源寺,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亲临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不仅是北京一座地理坐标,更是一座文化符号。赵秉文、张荔、龚自珍、谭嗣同、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陈师曾、齐白石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p> <p class="ql-block">今法源寺占地6700 m2,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楼等殿堂,均为清代古建筑。1956年中国佛学院于法源寺成立;1963年作为"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会址;1979年被北京市批准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在法源寺举行为期10天的巡展;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建成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是唐太宗为追荐阵亡的爱国将士而建《元一统志》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及高宗上元二年东征还,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卜斯地将建寺为之荐福。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存诚</p> <p class="ql-block">毗卢宝殿是一座宫殿,殿内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迎面正中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金箔贴身,庄严端坐。</p><p class="ql-block">毗卢宝殿高度8.6米。出弥勒殿,过方形天井,拾级而上,是毗卢宝殿。佛像高约5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左右侍立着梵天、帝释两天王,他们是“天龙八部”成员,佛教中的护法神。大殿两庑,分列20座诸天王木雕像,也是“天龙八部”成员,个个点金妆彩,光泽耀眼,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均高2米以上。毗卢遮那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观音普渡众生的32应身,形态各异,从容自若。海岛中塑造有数十个人物,中央是巨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其左右胁持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大殿前侧左右各有大钟、法鼓一面,大殿后侧有两座雕刻精细、妆金涂彩的大型豪华佛龛,原系北京紫禁城的清朝遗物,于1979年运至栖霞寺,佛龛内分别放有石刻观音像和阿弥陀佛像。石刻阿弥陀佛像头部为寺内收藏的旧物,躯体为南京艺术学院张祥水根据北朝石刻用石膏制作后着色仿旧,该石佛头部长颜广颐,疑为梁朝临川靖惠王萧宏所造无量寿佛石像遗物,石刻观音像头部较小,疑为唐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的大石海及双层底座颇有来历。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摆放在广寒殿用作酒缸的渎山大玉海,在明代流传到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后来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发现了大玉海,并将其运到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安放,但底座留在了真武庙。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样子雕刻了一个石海放在真武庙原先的底座上。石海外壁雕有翻腾的海水纹及海兽、海马、蛟龙、寻海夜叉等图案。1980年重修外法源寺时,将大石海及双层底座移放在法源寺的毗卢殿前。因此大石海是清代的,底座最低层是元代的(图案具有草原文化特征,底座二层则是明代的(图案具有海洋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年四月,晚春之际,寺内丁香盛放,清香四溢,呈现一幅"胜地花开香雪海"的景象。古时京城四大花事: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唯独法源寺的丁香,因有着诗意的承载而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2002年,为继承和弘扬宣南文化内涵,增强宣南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丁香诗会"恢复举办。现每年四月中旬"丁香诗会"在法源寺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寓居处</p> <p class="ql-block">历代人咏诗赞丁香留迹</p> <p class="ql-block">以文会友,记录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