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叛军内乱(2)史思明杀安庆绪又被史朝义杀死

长岛歌吟

史思明,杀掉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思明深知安庆绪的成败对他有极大的影响,而唐朝廷害怕史思明再度叛乱,处处防备,总想除掉他。史思明见状,再次起兵叛乱,派兵援助安庆绪。此时唐军的兵力已经占有了优势,并有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坐镇。不过唐肃宗派出的监军宦官鱼朝恩独断专行,不听从将领们的合理建议,以致唐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思明打胜仗回到安庆绪一边,趁机杀掉了安庆绪,自己在范阳称为大燕皇帝,年号顺天,并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再次出兵攻打洛阳城。李光弼受命守卫洛阳,可是洛阳官员们听到史思明的兵势强大,都很害怕,主张退到潼关去。李光弼说:“现在双方势均力敌,我们如果退了,敌人就会更加猖獗。不如把我军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州),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于是,李光弼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到了河阳。等史思明进洛阳时,洛阳已成一座空城。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span></p> 李光弼,平叛名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军,只能智取。李光弼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了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然后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阵,母马想起了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了唐军的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接下来的几次交锋中,由于没有了那些战马,史思明都没能取胜。最后史思明集中了所有的兵力,派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李光弼把将士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说:“大家看我的旗帜行动,我如果缓慢地挥旗,你们可以各自行动;如果急速挥旗着地,就是总攻的信号,必须奋勇向前,不准临阵退却。”说到这里,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我是国家的大臣,绝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里自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激励的话,都勇气百倍地杀上阵去。这一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人,还有一千多士兵被挤到水里淹死了;攻北城的叛将周挚也逃走了。史思明知道周挚败退,不敢再战,逃回了洛阳。</span></p> 史朝义杀死史思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光弼接连打退史思明的进攻,双方相持了将近两年。这时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话,命令李光弼攻打洛阳。李光弼认为敌人兵力还很强大,不该轻易攻城。可是唐肃宗接二连三地派宦官逼他进攻,李光弼只好冒险攻击,果然打了个败仗,李光弼也被撤销了主帅之职。史思明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乘胜进攻长安,可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叛军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宰相唐朝发动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62年,唐肃宗病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唐代宗继续平叛,调集各路兵马,又从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亡河北,但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被迫自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可唐朝的繁荣也一去不复返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