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使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使书本认知更加深刻和清晰。2024年5月23日至24日聊城交运集团高唐研学教育部与高唐县第二中学联合开展为期两天的"感悟精神伟力,学习历史文化"研学之旅。先后赴河南省林州红旗渠和河南省安阳殷墟实地进行研究性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一曲绕群山,精神动天下。</p><p class="ql-block"> 5月23日下午,研学队伍一行先是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然后六公里徒步青年洞。</p><p class="ql-block"> 在红旗渠纪念馆,我们了解到: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p><p class="ql-block"> 她开工于1960年2月,建成于1969年7月。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经济困难有之,曲折发展有之,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十万开山者,靠手凿、靠肩扛、靠人抬,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山腰修筑起一条“人工天河”,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开通,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的吃水用水困难问题,也向世界昭示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自强不息的红旗渠精神。</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攀登青年洞洞址,了解青年洞的故事,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应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p> <p class="ql-block"> 在红旗渠纪念馆、在红旗渠分水闸、习近平主席语录牌前,我和我的同学们合影留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使我们幸福的感觉更强烈。深深地感到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应该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5月24日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研学。</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广场的地标告诉大家,这里是“殷墟-人类文明的宝库”。</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馆名用甲骨文写就“天邑商”,告诉我们这里是商文明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进入馆内,天花板上一只飞鸟造型,不是凤凰,不是大鹏,应该是“玄鸟”。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名字就叫做《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歌用玄鸟降落在人间,来比喻商朝的先祖“契”出生在人间。商朝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运用在图腾的上古神鸟就是玄鸟。</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正面墙上篆书文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商汤的《盘铭》,记载于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第三章。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p> <p class="ql-block"> 博学的商族后裔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近代以来,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徙,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三楼有两个展厅,一个名为“子何人哉”,一个名为“长从何来”。</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研读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内容推测,"子"系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问卜者,主持祭祀上甲,大乙及大甲等先公先王与先妣,彰显其身为王室之胄的尊贵。"子"向商王武丁、妇好贡纳玉帛,美酒、牲者,并伴随田猎、征战,扈从左右;同时商王武丁、妇好也给予"子"丰厚赏赐,抚爱笃深。"子"重任在身,号令其他两王朝显贵、群臣百官、勤于王事,成仪赫赫。系联诸事,钩深索隐,"子"应是商王武丁之子。</p><p class="ql-block"> 根据问卜内容的不同,博物馆的布局者将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分为“子祭祀商先公先王及先妣”、“子与商王武丁、妇好”、“子之起居(包括祭祀、田猎、出征等)”“甲骨占卜记录所见诸子”、“甲骨占卜记录所见主要方国、属地及职官”、“甲骨占卜记录所见主要地名”等。</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说,导游老师也介绍,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已经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学者们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p><p class="ql-block"> “长从何来”展厅的前言介绍:2000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地抢救性发掘了编号为2000HDM54的商代墓葬,共出土随葬品577件。据铭文可知,墓主为"亚长"。亚长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文化二期晚段,即商王祖庚、祖甲时期保存完好高等级贵族墓葬的空白,为研究晚商时期墓葬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制度、生活习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透物见人,墓葬是墓主生前世界的缩影:觚爵鼎拿、璧琮戚玦,体现亚长的位高权重;钺刀戈矛、车马辎重,彰显亚长的赫赫军威;锈凿铲刀、璜环笄觞,再现亚长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二楼,“伟大的商文明”,主要介绍了从商族源起到商朝灭亡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影响商朝历史发展的三个王是:建立者商汤,迁都者盘庚,亡国之君商纣。</p><p class="ql-block"> 从商朝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觉到:</p><p class="ql-block"> 1.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已东到大海(龟甲、海贝),西及陇山(周文王渭水被钓),南跨江汉(四羊方尊出处),北至燕山。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p><p class="ql-block"> 2.商朝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内外服制;比较成熟的礼制,如祭祀制度。</p><p class="ql-block"> 3.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农业有五谷种植、畜牧有六畜养殖;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雄奇,纹饰华丽;还有陶器、玉器制作;酿酒业发展可见一斑,未代商王纣就过着酒池肉林的腐朽生活;商朝人善于经商,曾以海贝作为货币。</p><p class="ql-block"> 4.文化领域:一是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它作为考古发掘而出的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商代时期的书写材料、文字发展、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领域的发展状况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二是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也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p><p class="ql-block"> 一直往前走,导游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妇好墓的出土文物。说妇好应该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闫老师和薛同学分享的精美青铜器的图片。“车辚辚,马潇潇”一楼还有巨大的车马坑原件切割迁移至博物馆。仿佛可以听得到军阵的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 文字的最后,想以博物馆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语:</p><p class="ql-block">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p><p class="ql-block"> 商文明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突出表现,也是建设现在、启迪未来的智慧之源。回顾商文明,我们浴光而行,沐风而翔,与历史对话,与祖先对话,感受商文明汇聚四方的文明要素,探索以商文明为支点的文明源流,触摸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时光长河,在溯古知今的过程中,获取古为今用的民族智慧,增强砥砺奋进的前行力量。</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学,收获满满,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