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匿在时光中的太阳寺 作者:白春峰

山野听风

<p class="ql-block">  在陕西省咸阳市彬县韩家乡有个名叫太阳寺的村庄,在这个村庄中曾经有一座寺院,名为“太阳寺”。随着朝代的更迭,村落的迁移,“三告别”工程的实施,这座太阳寺便悄然地隐匿于时光之中。</p><p class="ql-block"> “先有太阳寺,后有大佛寺”,这句民谚在村子里几代老人之间流传已久,诉说着太阳寺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可追溯的过往,让它足以与著名的彬县大佛寺分庭抗礼,可想曾经的它是多么地辉煌!</p> <p class="ql-block">  往昔的太阳寺坐落在娑罗树附近的漆水河(当地人称杨张河)南岸的台地上,殿宇坐南面北,香客如织,规模宏大,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听村里的原住户古稀老人原县卫生局冯建文局长回忆,太阳寺作为佛教圣地,有着独特的风貌。寺院建筑布局大致是这样的:院墙是过去人工用土夯实起来的,庙门为两层建筑,一层为山门,上面二层供奉有许许多多的大小不一的佛龛,其中最大的佛造像当属未来佛——弥勒佛,他笑口常开,喜迎着五湖四海的僧人和四面八方的香客。山门进去是三间规模的罗汉殿,因直接通往主殿,人们习惯将其称为“过殿”。过殿内十八尊罗汉两两对立,列站于两侧。过殿中间前后门对开,直通大殿,大殿里供奉着一尊打坐的佛祖和两个侍奉在侧的佛陀。寺内西院有一座七层砖塔,东院是一片竹林和牡丹园。过殿西面墙外的钟台上还有一口铸铁梵钟。当地人们习惯把主殿称为:“上殿”。上殿后面崖面上有四孔窑洞。其中一孔主窑洞为禅堂。其余三孔是僧侣居住和修行之所。寺院东边墙外有两个小塔。我猜想应该是当年两位高僧圆寂之后存放骨灰的舍利塔。寺院大门前有两棵千年古槐。寺院附近的一个台地上还有戏楼,据说是当年村民集资所建。除此之外,村子里还有一佛爷池,位于沟底,形似一口大水缸。无论天旱或雨涝,池水从不增减,始终清澈见底。冬季不结冰,而且冒热气,夏季清凉可口。当天气干旱时,善男信女们清扫水池,三天之内会神奇地下雨。</p> <p class="ql-block">  根据冯局长的回忆,我推断原太阳寺上殿中供奉的“三尊式”佛造像应该是释迦摩尼佛和他的两个弟子。我仿佛看到了高肉髻,双耳垂肩,结痂跌坐于莲花台上的释迦牟尼佛,他的两侧站立着一老一少的尊者。</p> <p class="ql-block">  众所皆知,彬州大佛寺主窟中的神造像也是“三尊式”,释迦牟尼佛两侧是两位菩萨,是隋唐以前佛教典型的“一佛二菩萨”组合文化的体现。那么,唐初彬州太阳寺这种“一佛二弟子”的组合造型应该是在豳州境内的首次呈现。我想,这应该是太阳寺过去因何与大佛寺齐名的真正原因之所在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一佛二弟子”是释迦牟尼佛与迦叶、阿难三人的合称。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者,他在29岁时离开妻子和儿子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幡然醒悟,终于成佛,并创立了佛教。迦叶是佛陀的大弟子,以头陀第一而闻名。他在佛陀逝世后,召集了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集结佛经,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阿难的全名是阿难陀,他出家后一直随从释迦牟尼整整二十五年,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被称为“多闻第一”。在寺院中,释迦牟尼佛左边抱拳的是迦叶尊者,右边年轻合掌的是阿难尊者。他们的形象一老一少,一老喻示持重,表示苦行;一少表示敏捷,表示记忆;合起来在释迦牟尼左右,喻示佛教修行中的持戒(苦行)与诵经(多闻)两大法门。</p> <p class="ql-block">  据原县财政局退休干部、先锋村老支书王崇寿回忆:曾经那用土夯实起来的围墙和两层大门楼庄重而威严,庙内的上殿中,四米高的释迦牟尼像庄重肃穆;中院过殿内,十八尊罗汉神祇形态各异,仿若在守护一方安宁。上殿、过殿、古柏、佛塔、门楼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民间“一柏零一塔”的称呼也由此而来。解放时期,这里还有多位高僧居住,他们虔诚地护寺礼佛。太阳寺最后一位主持名叫李生富,法号子来。太阳寺村村民专项成立了庙会理事会,会长由当地威望高的老者轮流担任,会费由村民集资。</p> <p class="ql-block">  据先锋村民们回忆 ,每年的古历三月初八,太阳寺的庙会便是一场盛大的集会。大戏连唱三天三夜,香火缭绕中,数百民众赶来虔诚地上香,化纸,祈福,众多商户也闻风而来,一时间热闹非凡。而在其附近的南坡洼,那座娘娘庙也别具特色,泥塑像的花娘娘吸引着一对对已婚夫妇前来,他们怀着对新生命的期盼,来此求子,延续香火。每年古历三月十五的娘娘庙会,与太阳寺庙会相得益彰,共同编织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信仰与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太阳寺建于唐代武德年间,历经多次修缮,一直延续到 1958年。1958 年建韩家人民公社时,庙院中的大殿被拆除,全部木料和青瓦被公社运去建造办公用房。1967 年文革时期,造反派带领着四类分子将上殿的佛祖像毁坏。南坡洼的花娘娘庙在一孔土窑洞中,其塑像也在当年被毁。2005 年农历四月份,村民蒋振杰、曹永杰带领村民集资在原庙址重修,其中咸阳市护林植物院董事长王荣升资助 1000 元,重修后的庙被命名为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  太阳寺,宛如一颗被时光尘埃遮蔽的明珠,虽历经岁月的沧桑磨砺,却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信仰,默默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白春峰,字少白,号渭北散人。陕西省八零后文史爱好者、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彬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义务宣讲员、彬州市2021年度文艺工作先进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