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佛陀传》

呓语

<p class="ql-block">  就像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一个人要想跨越自身的认知局限是很难的,生活中能够遇到高人指点的机率很低,所以,读书就成为突破认知局限的有效手段之一,只要你愿意放下执念,批判地接纳不同于固有认知的观点,就会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佛陀生平,从出生到离家求道,从苦行到觉悟,从传道到涅槃,佛陀的生命轨迹我是知道一些的。但我有一个天然的错误观念,那就是佛陀是“佛”,他是无所不能的,他是觉者,他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不会有任何的挫败,甚至他的涅槃也只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任何生命的无恒常。随着对佛理的了解越来越多,有很多观念越来越清晰,但还有一些疑问挥之不去,例如:佛陀会不会遇到“不快乐”?佛陀有没有“快乐”?佛陀有没有“无可奈何”的尴尬?佛陀有没有遇到过“失败”?因为我是凡人,这些问题是我这个“凡人”最需要解决的。《佛陀传》(又名《故道白云》)这本书向我真实地展示了佛陀的一生,解决了我的疑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一、究竟什么是“觉悟”?</b></p><p class="ql-block">  觉悟不是从理论和认知上理解“四圣谛”“八正道”,以及什么是“空”,什么是“无常”,什么是“缘起”,也不仅仅是认同“活在当下”“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的必要性,而是将这一切融会贯通,既有出世的认知,又有入世的技能,由此获得生命的自由。在这本书中,一行禅师告诉我,佛陀的一生有思考、有挫折、有失败、有无可奈何、有爱、有快乐、有死亡,但没有纠结、执念,没有痛苦和烦恼,或者说,烦恼和痛苦都有,但都能在一刹那间被化解。</p><p class="ql-block">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很震撼。在佛陀已经觉悟,弘法多年后,自己的僧团发生分裂,有些多年受教的比丘认为佛陀虚伪、宽松、教诫不严而另投他人。这件事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佛陀不是已经觉悟了吗?佛法不是战无不胜吗?佛陀不是有至高无上的修德而无所不能吗?怎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事件呢?佛陀为什么不施展法力让这一切避免呢?</p><p class="ql-block">  当我平静下来想通时,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伟大,什么是真正的觉者,什么才是真正的觉悟。</p><p class="ql-block">  1、觉者不是没有烦恼,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能够快速解决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不会让烦恼滞留于心。</p><p class="ql-block">  2、佛陀的高尚修德是:平常心、忍辱心和坚定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3、克服显见的困难容易,去除心中的微尘困难。</p><p class="ql-block">  4、修行是很朴素的实践,真实的入世,具有超强的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是“超越实践”和“回归实践”。没有超越实践的梦想永远就只能在低维度里沉醉;而超越实践的认知只有经过实践的淬炼才能浴火重生,具有伟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b>二、我永远无法体验的境界:实证。</b></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为止,我所有的认知均来自思考而非实证。据佛陀而言,菩提是可以实证的。“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都是可以实证的。思考和实证天差地别,再圆融完美的理论在实证面前都是一张空洞苍白的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还是那句话,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关注当下,解决好眼前的困难,保持平静喜乐,才能真正做到行稳致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