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浙南地区的千山万壑中,似繁星散落着无数古村落。今天去的是隐藏于浙南崇山峻岭中一个小山村——黄檀硐古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温州市区出发,导航带我们走开通不久的乐东隧道,由乌牛镇到乐东乡,穿过隧道,就是白石的中雁荡山风景区。路程缩短了。</p> <p class="ql-block"> 从乐清白石上山,在温州交通绿道行驶,一路上山道弯弯,风光无限。设立在路旁的多处停车观景平台,可近看悬崖峭立,峡谷幽深,树木葱笼,野花娇艳;可远眺山峦起伏,层峦叠嶂,蓝天千里,白云悠悠。仰观天地,俯看花草,人间至乐,无非如此。</p> <p class="ql-block"> 车子在山路上行驶,遇观景台稍停留,穿过黄檀硐隧道,沿着下切公路,下到谷底,到达黄檀硐古村,在山路上已耗时一个小时。不解以前不通车,村民是如何出山的。</p> <p class="ql-block"> 黄檀硐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北乡境内一个山旮旯里,村庄建在一条平坦的峡谷之中,依山面溪。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因山坡有一片黄檀树林,又黄檀树林上面的悬崖峭壁有一洞穴,故名“黄檀硐”。黄檀硐海拔400 余米。距今有着800多年历史,黄檀硐古村村古、林茂、水美、石奇、洞怪,村内古屋、古庙宇、古祠堂、古匾、古木雕装饰,以及古老的习俗文化存留尚好。这里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建筑,均采用来自周边山上扁平如年糕的石块砌墙。</p> <p class="ql-block"> 村落定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媒系摄影创作基地。有人在写生。</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客增多,商业氛围日渐浓郁。</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中平坦的石头路,由东头走到西头。</p> <p class="ql-block"> 古西寨门</p> <p class="ql-block"> 黄檀硐西头是西龙谷,谷中有瀑名西龙瀑。</p> <p class="ql-block"> 瀑下有一平地,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 穿过平地,沿道路向黄坦坑水库走,途中设路障,返回村落。</p> <p class="ql-block"> 黄檀硐村因山坡有一片黄檀树林,又黄檀树林上面的悬崖峭壁有一洞穴,故名“黄檀硐”。</p><p class="ql-block"> 在村古祠堂前,问一村民老奶奶:这村中的山洞在哪里?老奶奶的手往正前方悬崖一指:这就是山洞。</p><p class="ql-block"> 祠堂上方崖壁上是有一小洞。谢别无法理解的老奶奶后,在一妇女的小摊上买了两条冰棍,问这山洞怎么走。妇女说:从山上的水库边往下走,会省力些。我问洞中情况,她说她没有去过,只听村里一位大爷说,洞内有三间房子那么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开车从峡谷经之字型公路上到景区口,停车走步道,往关公硐方向走。</p> <p class="ql-block"> 公路建好之前,村民走的就是这条道,陡峭险峻。华在前面问我;路很陡要不要下去?我说:当然要下去,这次来就是因为第一次未探访那洞,否则又要来一次。</p><p class="ql-block"> 我的好奇心终究胜过这里的村妇,她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以“黄檀硐”为村名的山洞,无关柴米油盐,就不会去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 此洞叫关公硐(用硐字,是区别于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系洞口貌似关公像而称之,被誉为黄檀硐村仙境密穴,坐落五龙谷北岸峭崖之中,距地距崖巅均有数百米,自古无路径。民国三十二年秋,驻磐石日军分队犯村。乡绅闻之,于前日午后谴善攀陡崖人至洞,放下绳索,将金银财物三十余木箱,拉入洞内藏匿,三月完好无损,乡人以为关公显灵保佑,有心入洞祭拜,叹无径可入。其历代梦想入洞观者无数,然无计可施。鉴此,村民发起倡议,义务凿洞于1998年七月初启动,从屏障背后开凿2*2*8米隧道直通洞内,垒石修造洞沿,筑石阶山岭,平整洞壁,便成今日模样。</p> <p class="ql-block"> 洞口正对五龙谷南岸蜿蜒曲折的公路,从对面望过来的山洞原来就是关公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带着满足感,离开洞穴,沿着陡峭的石阶上行,返回停车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