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1919~1989),昵称通谱,达斡尔族,郭布勒哈拉(姓),1919年2月22日出生在呼伦贝尔索伦旗莫和尔图——现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所在地。逝于1989年11月20日呼和浩特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通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他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萨日娜”文艺创作最高奖一等奖——金驼奖的获得者。通福是享有盛誉的国家一级作曲家,在他创作音乐、歌曲的几十年中,获得过许多奖项,尤其是他创作的《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歌曲,不仅风靡全国,长期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唱,而且在国外也得到传播和产生反响,使通福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亦成为跨越国界、饮誉中外的伟大作曲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一、音乐启蒙和音乐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福出生和自幼生活在呼伦贝尔索伦旗的莫和尔图(现在的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所在地),这里是索伦部达斡尔人、鄂温克人1732年由嫩江上中游布特哈(巴特罕)地方奉调迁徙驻防呼伦贝尔时最早的落脚点(早期指挥中心)及郭道甫、福明太等人的出生地和工作过的地方(靠近滨州线、距海拉尔40公里),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故地和民族启蒙教育、音乐教育的摇篮,不少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名人(包括通福、明太)在这里留下过奋斗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矗立在距莫和尔图(巴彦嵯岗苏木)不远处高山(大雁镇北山)上的“索伦部驻防呼伦贝尔纪念碑·1732”(上图),纪念碑底座四周雕塑着索伦部迁徙、驻防内容的浮雕(下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水草丰美、樟子松成林的巴彦嵯岗·莫和尔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莫和尔图草原风情浓郁——那达慕看台(上)和小骑手(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末、民初,科学和民主之风渐入呼伦贝尔草原,且由于中东铁路的贯通,西方现代科学之影响亦逐渐在海拉尔周边城镇村屯人群中散播。民主之风和西方现代科技的影响,首当其冲地表现在逐渐开启现代教育方面。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海拉尔即创办一处官办小学,呼伦贝尔进入新式学校教育时期。新式现代教育的春风亦悄然无声地吹进了莫和尔图草原,1910年牧民集资在莫和尔图建起了“绰罗格日(石房子)学堂”,聘请原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笔帖式贵福担任校长,使普通牧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为偏僻的牧村开辟了文化之光,这是呼伦贝尔第一所民办新式学堂(1917年因色布精额匪患停办)。郭道甫由北京返回与福明太筹资于1918年在海拉尔建立一所新式小学(海拉尔呼伦小学的前身)的同时,1919年又返回故乡莫和尔图,在原来“绰罗格日(石房子)学堂”的基础上,从外地和苏联聘请教师,扩建校舍,投资1000块大洋、10头腱牛(郭道甫父亲捐资)建成新式学校,郭道甫自任校长,福明太任副校长。遂之,莫和尔图学校逐步走入正轨,为莫和尔图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学生吸收新知识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者郭道甫(左)、福明太(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莫和尔图学校读书(1935年毕业)的。当时,莫和尔图学校已经被命名为国民优级学校。学校给予学生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全面的教育。是时莫和尔图学校的校长额永图(敖守成)是郭道甫任沈阳蒙旗师范学校校长时的第一期毕业生,得到郭道甫先生的熏陶,注重对学生的新式教育和全方位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额永图尤其对音乐情有独钟,是呼伦贝尔新音乐的拓荒者。当时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刚刚被引入课堂,“学堂音乐”成为中国近现代歌曲的源头。额永图成为早期呼伦贝尔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即创作了《贝加尔湖颂》、《莫和尔图学校之歌》等歌曲。额永图在莫和尔图学校不仅热衷于新式歌曲创作,而且还孜孜以求地在学生中认真做音乐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让学生耳濡目染、一点一滴地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才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呼伦贝尔新音乐的拓荒者和创作者——当时的莫和尔图学校校长、教员额永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家庭成员大部分人能歌善舞、赋有音乐天分,父亲艾幸太擅长演(编)唱达斡尔乌钦、扎恩达勒及达斡尔、鄂温克、巴尔虎民歌;六叔无师自通,能吹一口好笛子。通福自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亦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和天赋,从长辈那里学会了不少民歌,甚至还从唱片上学会了难度不小的《空城记》、《霸王别姬》等京剧唱段,对各种乐器又十分喜爱。此时恰遇额永图这样对音乐擅长并热情投入的校长和老师,亲自教他音乐知识和教他拉小提琴、吹口琴,使其经常沉浸在浓郁美妙的音乐氛围中,不能不说是命运使然——终于在额永图老师的热情引领和推介下,使通福对音乐的兴趣更加炽烈,见识更加广博,毅然走上毕生的音乐之路!</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1935年由莫和尔图国民优级学校毕业,考入伪满兴安东省(管辖莫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巴彦旗、喜扎嘎尔旗)所在地的扎兰屯师道学校,1940年毕业。翌年(1941年),通福考入日本国立新泻师范学院,专攻音乐理论、小提琴和钢琴,在那里接受近四年的正规音乐教育,为之后回国从事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二、融入大变革年代民族解放的洪流,将满腹的艺术才华贡献给内蒙古各族人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统治者原本打算长期统治东北,故笼络东北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为他们的长期统治培养接班人和各种专门人才。但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迅速垮台,培养的几乎所有东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都成了建设新社会、新内蒙古之政治、行政、军事、教育、经济、畜牧、农业、美术、音乐方面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人才。东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几乎都在1945年历史的转折关头,响应正义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族解放和建设新社会的大潮中去。</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通福于1946年加入呼伦贝尔自卫军文工团——将所学和才华贡献给新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通福由日本回国、回到故乡。次年,他带着小提琴参加了呼伦贝尔自卫军(解放军内蒙古骑兵部队前身)文工团,将多年所学的音乐理论和满腹的音乐才华贡献给新生的民族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满腔热情地创作了《团结之歌》、《呼伦贝尔家乡》、《沙漠之歌》、《蓝色蒙古》等歌曲,得到了牧民、农民、战士、城市青年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尤其是《蓝色蒙古》以蒙古民族曲调和风格,及近似西方华尔兹的节奏,讴歌了故乡和大草原,成为当时最流行和受欢迎的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通福创作的《蓝色蒙古》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迄今(70多年了)仍是呼伦贝尔草原人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2024年春节巴彦嵯岗·莫和尔图举办的音乐晚会,《蓝色蒙古》仍是“压轴戏”,下图是晚会(节目制作)现场;上图是出身莫和尔图的国家一级歌唱演员、歌唱家敖伦正在演唱《蓝色蒙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中内蒙古文艺工作团成立,邀请通福担任首席小提琴和器乐队队长。自此迄1950年代初,通福随内蒙古文工团围绕着自治区党委的中心任务,一边深入牧区农村和新解放的村镇,包括进入哈尔滨、(刚解放的)沈阳,演出歌舞、话剧节目,慰问工人农牧民和解放军、骑兵师战士;一边组成工作队,听从分配参与新政策的宣传和参与土地改革运动。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前进吧》、《牧民之歌》、《歌颂毛泽东》、《雁舞》、《猎人舞》、《摔跤舞》等歌曲、乐曲,为内蒙古文工团(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改为歌舞团)的兴盛和发展,为丰富内蒙古各民族的歌曲创作,鼓舞他们的斗志做出了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三、进入技艺日臻完美、炉火纯青的旺盛期,不断创作出惊世骇俗、流传日久、获奖频频的歌曲精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至1964年,通福先后往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这段时期,恰是通福的壮年期(三十多岁),自从走出学校经过数年音乐创作的实践锻炼,他对音乐创作不仅充满了激情,而且创作技艺日臻完善、日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满腔热情地为《前进中的内蒙古》、《飞跃的内蒙古》、《阳光普照鄂伦春》、《今日内蒙古》等纪录片配乐,从心底里为内蒙古的繁荣、进步,为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感到激动和兴奋。其间,1953年,通福为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创作的插曲《敖包相会》(玛拉沁夫、海默作词)一炮走红——电影一经放映其插曲《敖包相会》便不胫而走,立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迅速传唱,并在以后成为中国情歌的经典之最。</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片头字幕和男女主人公剧照,通福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插曲产生巨大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敖包相会》歌曲的创作成功,得益于通福从日本回到国内参加革命工作后,注重从历史和民间说唱中汲取营养,挖掘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以充实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力。当时电影编剧马拉沁夫写好歌词后,送海默(此电影三个编剧中排首位)和通福过目,征求意见。通福建议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通福创作此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时,采用科尔沁蒙古部落爱情民歌《韩秀英》曲调作为基础,加工而成——因为这时通福已对科尔沁民歌了若指掌——科尔沁是民歌的海洋(共有800余首民歌在民众中流传),那是歌曲创作营养丰富的土壤。据说,起初通福在构思创作这首电影插曲时,一直没有着落和成型,因拍摄影片回到故乡鄂温克旗草原后,在皎洁的月光下,他徜徉在神圣的巴彦胡硕敖包山下,灵感突然闪现,一气呵成写成这首传世名曲。而且他立即拿着笔墨未干的曲稿去见他的老师额永图,将《敖包相会》曲调哼唱给老师听——额永图老师是他这首名曲的第一个听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1953年6月通福(右)与达木林(中,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三个编剧之一)、向异(左,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中另一个插曲《草原牧歌》作曲者)在草原上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敖包相会》在1955年获得内蒙古文艺、戏剧、音乐、舞蹈会演二等奖;1957年获全国优秀电影音乐三等奖。《敖包相会》不仅影响巨大,得到中国广大民众的喜爱,而且这首歌由于汲取了民歌的精萃并得到升华,使此曲有了经久不衰的力量,七十年后在最广袤的大地上仍在传唱,令人叹佩不止!2005年7月这个歌曲被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推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巴彦嵯岗·莫和尔图在通福、明太、额永图等文化音乐名人的滋润和带动下,已真正成为歌舞之乡、音乐家之乡,几乎每年夏季都要举办歌曲音乐(比赛)会。左图是出身自莫和尔图的呼伦贝尔市歌舞剧院的著名达斡尔族歌手郭黎明,以演唱通福创作的歌曲闻名;右图是出身自莫和尔图的达斡尔族留日归来、供职呼伦贝尔学院的学者伊利,以研究和推广达斡尔族民歌见长,他父亲曾经是通福要好的莫和尔图学友,伊利热衷于研究通福的经历和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福在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合拍的电影《草原晨曲》中创作的主题曲《草原晨曲》,是在一夜之间一挥而就谱写完成的,可见其艺术积累和艺术造诣之深厚和高超。</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影片《草原晨曲》剧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创作的《草原晨曲》摘得多项殊荣: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5周年时,获得一等奖;197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获得创作一等奖;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萨日娜”文艺评奖中获最高奖——金驼奖。《草原晨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成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开首乐曲,它的旋律家喻户晓,可见此曲的影响之大。《草原晨曲》显现和讴歌了创建内蒙古钢铁工业的热流,承载了一代建设者的青春回忆。</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通福深入牧区与牧民们聊天,为音乐创作积攒素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福作曲的《敖包相会》和《草原晨曲》两首歌不仅早已是全国人们大众最喜爱和传唱最广的歌曲,而且已经成为飞跃国界,享誉中外的传世佳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福为人善良、单纯,中等偏下身材,由于长年在外采风和埋头于歌曲创作,迟至35岁(1954年)才与一位蒙古族姑娘、内蒙古歌舞团民间歌手道勒玛结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通福与女儿斯日玛(高个手拿红宝书的孩子)、两个外甥女(两个矮一些的孩子)的合影(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夏,通福(前排右一)与出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立5周年的部分代表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夏在莫旗,通福(右一)与达斡尔族艺术家耶拉(右二),画家耐日图(左二)、摄影家思琴(左一)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创作的歌曲《映山红花满山坡》、《上海出的半导体》,在达斡尔族地区和牧区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两个地区传唱最广、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通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福从小生活在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居聚区亦即呼伦贝尔牧区,与那里的各族牧民和族亲们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民俗礼仪、思想情感、民歌曲调,与他们心心相通,他善于从族人和各族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映山红花满山坡》就是他根据达斡尔族几百年来传唱的民歌《心上人》曲调改编而成的,得到了广大达斡尔族同胞和牧区蒙古人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七十余年过去了,在达斡尔族地区和呼伦贝尔牧区仍在广泛的传唱这首歌曲,历久不衰,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保留歌曲。《上海出的半导体》亦是采用了蒙古牧民群众喜闻乐见和诙谐的曲调,通过上海产的半导体讴歌了新生活,这首歌曲亦在牧区产生很大影响,得到了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20世纪60年代,胡昭衡(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与内蒙古艺术家们在一起,前排自左起为通福、哈扎尔、斯琴塔日拉、胡昭衡、耶拉、朝鲁、耐日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四、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仍然难以割舍念兹在兹的音乐创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通福回到阔别十年的内蒙古歌舞团,继续从事音乐创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在这个无法无天的浩劫中,不仅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遭至毁灭性的摧毁,而且他本人亦遭严重迫害。但通福在困境中仍童心未泯,内心深处还存留着对音乐的兴致和追求。</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通福被“改造”——在内蒙古歌舞团锅炉房烧开水,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在辛劳疲惫之余,脑子里想的还是音乐。他从工人师傅修锅炉和气管道发出的声响中找到乐感,于是不顾疲劳,在锅炉房那张摇晃的床板上谱写成欢快的、节奏感极强的《钢管进行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五、拨乱反正带来宽松的政治环境,又一次焕发出创作音乐的激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在文代会上,通福(右二坐者)与内蒙古的艺术家们在一起:右一为达斡尔族艺术家耶拉、左一为达斡尔族摄影家思琴、中间作者为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家何德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在全国文代会上,上图:几位达斡尔族艺术家合影,右起摄影家思琴、作曲家通福、艺术家耶拉、民间演唱家何德志;下图:前排右一通福、左一何德志,后排右一耶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通福晚年仍辛勤耕耘,伏案创作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通福(左)生活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以后,通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谱写了《青城之歌》、《新呼伦贝尔》及大量活泼的儿童歌曲。1981年,他调到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工作,又创作出《小黄马》、《等着你》、《乌珠穆沁的姑娘》、《巴尔虎小伙子》等歌曲、弦乐曲及达斡尔族歌曲和儿童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通福在整理几十年中创作的100多首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他还着手整理过去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于1984年秋交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晚年仍在作曲的通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通福夫妇到北戴河旅游,创作出歌曲《日出》。此曲以大合唱的形式,体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红日升腾的壮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也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为他的音乐创作添上了一个完整的休止符。</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左图:晚年的通福;右图:浩特为通福画的速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通福一生共创作200余部音乐作品,其中他创作的许多音乐作品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和传唱,有些作品迄今仍在传唱,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通福创作的音乐财富将与日月同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福为我们达斡尔族、为内蒙古赢得了无上荣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要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永远的纪念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全篇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