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朝代

咏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因俗而治</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938年,伴随"燕云十六州"地区纳入辽的版图,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从中央到地方推行北、南面官制度。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此后,辽政权又因地制宜,先后设立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等都城,引进中原城市建置,形成道、京、府、州、县的地方行政体系,与契丹旧俗"四时捺钵"及部族制并行。</p> <p class="ql-block">五京兴建</p><p class="ql-block">辽政权共设五座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分别位于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及西京道。五京既有都城作用,又是各道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五京道境内还有诸多州县城,"总京五,府六,州、军、 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包括奉陵州、斡鲁朵州、头下军州等。</p> <p class="ql-block">辽政权东面临海,西与西域诸国接壤,南接中原王朝,北部为蒙古草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契丹在文化交流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南部有来自中原地区的唐风宋韵,西部受西域胡风浸润,北部又承袭着传统的游牧文化,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使得契丹社会呈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辽宋时期丝绸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中原与西方的部分往来需经由包括草原丝绸之路在内的陆路通道,部分路段</p><p class="ql-block">途经辽政权控制区域。辽上京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枢纽,北方物产由此转售中原、甘沙诸州以及中亚、西亚地区,其他地方的物产也被纷纷引入。辽政权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导</p><p class="ql-block">引和参与者,为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hi 学事成是保可平可可得平年美身来14才年可美</p> <p class="ql-block">崇释尚儒</p><p class="ql-block">辽政权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和社会行为准则。随着疆域的扩大,尤其是"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政策出台后,辽政权出现了萨满教与儒、释、道并行发展的局面。辽中晚期,统治者佞佛之风较甚,不但广建寺庙佛塔,而且大兴佛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佛寺庙宇的兴建,佛教文献的整理,以及佛经典籍的印刷等活动,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原传统的土木建筑文化及印刷技术等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辽政权后期,皇室贵族相互倾轧,吏治腐败加剧,尤其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即位后,痴迷于游猎玩乐,荒废朝政,使其迅速衰落。在金朝和北宋的联合围攻之下,辽政权于公元1125年灭亡。此前,耶律大石率领余部北上、西出,在中亚地区建立西辽政权,史称"哈喇契丹",存续90余年,至公元1218年为蒙古西征军所灭。余众又在西亚建立"起儿漫"王朝,史称"后西辽",后被旭烈兀汗国所灭。契丹后裔到底流向何方,学界多有猜测,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西辽始末</span></p><p class="ql-block">辽政权灭亡后,以耶律大石为代表的契丹贵族西走中亚,建立西辽王朝,中亚史籍称为"哈喇契丹"。西辽光复故土的努力虽未成功,但也成为中亚强国。公元1218年,西辽政权为蒙古所灭。如今,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山谷草原中,依然生活着崇尚自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契丹后裔。</p> <p class="ql-block">消失之迷</p><p class="ql-block">辽政权后期,皇室贵族相互倾轧,吏治腐败加剧,尤其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即位后,痴迷于游猎玩乐,荒废朝政,使其迅速衰落。在金朝和北宋的联合围攻之下,辽政权于公元1125年灭亡。此前,耶律大石率领余部北上、西出,在中亚地区建立西辽政权,史称"哈喇契丹",存续90余年,至公元1218年为蒙古西征军所灭。余众又在西亚建立"起儿漫"王朝,史称"后西辽",后被旭烈兀汗国所灭。契丹后裔到底流向何方,学界多有猜测,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五京制</span></p><p class="ql-block">治所:临潢府</p><p class="ql-block">今地理位置:内蒙古巴林左旗</p><p class="ql-block">上京</p><p class="ql-block">辽太宗时期初名皇都,938年改名上京,是代表辽契丹发源地,被列为五京之首。</p><p class="ql-block">治所:辽阳府</p><p class="ql-block">今地理位置:辽宁辽阳</p><p class="ql-block">东京</p><p class="ql-block">天显三年(928年)以东平郡(今辽阳市)为南京,后改为东京。作用在于控制住渤海。</p><p class="ql-block">治所:大定府</p><p class="ql-block">今地理位置:内蒙古宁城县</p><p class="ql-block">中京</p><p class="ql-block">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称中京,由于位置居中,有利于各方面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治所:析津府</p><p class="ql-block">今地理位置:北京市</p><p class="ql-block">南京</p><p class="ql-block">原唐与五代时的幽州,辽于会同元年(938年)立为南京。</p><p class="ql-block">治所:大同府</p><p class="ql-block">今地理位置:山西大同</p><p class="ql-block">西京</p><p class="ql-block">原唐与五代时的云州。重熙十三年(1044年)建为西京,在军事上相当于南京的侧翼,也是加强对西夏控制的基地,是契丹的西部政治、军事、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公元6-12世纪,辽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古代北方诸民族长期对抗纷争的无序状态,将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形态有机结合。中原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的实施,城市的兴建,农业经济的普及,儒学文化的影响,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而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边疆的稳固与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