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契丹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发端于现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北魏时期见诸史乘,并形成古八部联盟。隋唐时期势力渐盛,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史称辽太祖,国号"契丹"。辽圣宗时期,改国号为"大辽"。公元1125年,辽为金所灭,共历九代,存续二百余年。契丹建立辽政权之后,在中国北方地区兴建城镇,推行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大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广泛援引唐宋礼仪典章制度,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12世纪初期,契丹政治衰微,宗族倾轧,国力日衰,发迹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迅速崛起,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政权,最终成为辽政权的掘墓人。辽政权灭亡后,契丹人散于大漠南北,部分部族成为金的属部遗民,并逐渐融入汉、女真、蒙古等族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捺钵制</span></p><p class="ql-block">"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汉意为"行宫",是皇帝游猎设的行帐。起源于契丹传统的游猎方式,是辽四季出行的所在地及政治中心。捺钵制度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习惯称为春夏称冬四捺钵。</p><p class="ql-block">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礼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接纳附属国和附属部族(落)的贡品等政治内容。捺钵制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契丹起源于东胡 ,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活动于西拉沐伦河和老哈河流域。907年,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可汗,建立契丹政权。916年,耶律阿保机仿汉唐制度,在龙化州(今通辽市境内)称帝,是为辽太祖建元"神册"。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登基,改国号为"大辽"。辽采取"因 "俗而治"的政策,实行捺钵制、南北面官制和五京制。丰州隶属于西京(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开疆拓土</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901年,契丹世里(耶律)氏家族的耶律阿保机,通过世选方式被推举为部落最高军事首领夷离堇。他率领将士征服了奚、室韦、于厥、女真等部族,并带兵征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以"禅让"的方式取代遥辇氏成为联盟可汗</p> <p class="ql-block">契丹属东胡族系,世居于西辽河流域。契丹传统的社会组织模式是八部联盟,后经大贺氏、遥辇氏部落联盟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公元907年◇遥◇氏迭刺部的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联盟可汗,公元916年建国称帝,国号"契丹"。辽政权疆域最广之时,史称"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唐末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的多个政权并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契丹族建立的辽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权之一。神册五年(九二零年)在呼和浩特地区『置丰州』,设军事机构『天德军』。丰州是辽西南部兴建的一座军事重镇,向东通往西京、中京和上京,向南进入中原,北越阴山可达漠北,向西入西夏和河西走廊乃至西域。辽政权在西南部设置州县和军事驻守机构,保障了边疆的稳固与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多民族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