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祖国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秦汉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时期,多民族的频繁互动,文化的兼收并蓄,经济的繁荣发展,边疆的开发稳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本展览通过内蒙古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展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形成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华夏</span></p><p class="ql-block">也称为"华"、"夏"或"诸夏",又称之为"华人",考古学界原指的是红山文化玉龙和仰韶文化彩陶"玫瑰花(华)"两个不同文化的载体和结合,也称之为中华文明的"火花"。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炎帝部落发展时期,形成了"华夏"一词,见之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尚书》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夏朝时期称之为"夏人",到后来的商人、周人与蛮、夷、戎和北狄部落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人"。汉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声名远扬,影响较大,"汉人"的称呼逐渐沿用下来,最后替代了"华人""夏人""华夏人"等称呼,这便是"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民族,而是广泛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和发展了族体,形成了现在的汉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行省制】</span></p><p class="ql-block">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在边疆地区则根据情况既设行省,又设宣慰司、都元帅府等地方机构。元代的"行省"是"行中书省'</p><p class="ql-block">的简称,中书省是元朝时期的全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行省掌管全省政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p><p class="ql-block">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p><p class="ql-block">中央</p><p class="ql-block">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p><p class="ql-block">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p><p class="ql-block">地方</p><p class="ql-block">行中书省</p><p class="ql-block">路府州县和宣慰司</p><p class="ql-block">皇帝</p> <p class="ql-block">回鹘( huihu ),汉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中记载(公元390年)的"袁纥( yuan he )",唐代称"回纥( he )",公元788年,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回鹘早期居住在蒙古高原杭爱山北麓鄂尔浑河、色楞格河一带,是铁勒部的一支,为铁勒九姓诸部的统称,后改为"九姓回纥"。公元629年,回鹘向唐朝朝贡,公元647年,唐朝置回鹘部为瀚海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加强管理。公元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建立回鹘政权,政治中心位于杭爱山北麓鄂尔浑河流域的哈拉巴拉嘎斯古城(今蒙古国哈喇和林地区)。回鹘利用蒙古高原的地理优势,打通了沟通中亚的交通要道,与唐朝开通"参天可汗道""阴山道",互市往来,每年向唐朝供奉马万匹,换取丝绸茶叶。同时,唐朝与回鹘建立联姻关系,唐德宗将咸安公主许配给回鹘武义成功可汗,唐穆宗将太和公主许配给崇德可汗,唐朝与回鹘号称"舅甥"关系。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借回鹘兵马收复长安与洛阳,可见唐朝和回鹘关系之密切。公元840年,黠戛斯( xiajiasi )人攻破回鹘牙帐(政治中心),回鹘汗国瓦解。其中漠北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进入华北地区,融入汉族之中,部分演变为在阴山地区活动的汪古部,其余部分西迁。回鹘逐水草而居,占据古丝绸之路要道,是较早建造城市的民族之一。回鹘曾依照粟特文创制回鹘文,同时也使用汉文,对于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突厥</span></p><p class="ql-block">突厥是中国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游牧部落,出现于公元5世纪中叶,最初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地区,《周书》称之为"突厥"。公元552年,突厥建立部落联盟,首领土门自称"伊利可汗",活动中心位于于都斤山(今杭爱山)一带。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关系密切,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其中东突厥进入漠南阴山(今大青山、狼山)地区,接受隋朝统一管辖。公元599年,隋朝封突厥首领"突利"为"启民可汗",迁至阴山南麓黄河岸边,筑大利城(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其后隋文帝又为启民可汗筑金河(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古城)和定襄(今山西大同南)二城。由于漠北突厥各部仰慕漠南突厥安定富裕生活,纷纷南下归附,仅公元601年就有九万突厥人归附隋朝。唐朝建立后,设置羁糜( jimi )府州继续加强对突厥的管理,其中单于都护府就设置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唐太宗时期,有近十万人归附,唐太宗将其安置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突厥有万余家同时进入长安城居住,可见突厥与中原联系之密切。突厥文化较为发达,是第一个创制文字的北方少数民族,公元5世纪创制突厥文,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同时也使用汉文,在鄂尔浑河谷(今蒙古国杭爱山地区)发现的《阙特勤( queteqin )碑》和《毗伽( piga )可汗碑》,汉文和突厥文并用。《阙特勤碑》的汉文为唐玄宗亲自撰写,《毗伽可汗碑》的汉文由史官李住( quan )书写,公元745年,突厥被回鹘( huihu )所灭,突厥诸部部分归附于回鹘,部分归附于唐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匈奴</span></p><p class="ql-block">匈奴是战国时期就活动在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南北地区。在战国末期,形成了以头曼( man )单于为首的部落联盟。商代称之为"荤粥( xunyu )",周代称为"验犹( xianyun )",司马迁在《史记》称之为"匈奴",并记其祖先为"夏侯氏之苗裔( yi )也"(注:夏侯氏为大禹的后代)。秦末汉初,匈奴强大,到了汉武帝时期,被汉朝军队打败,部众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 ye )单于率众归附汉朝。公元前33年,汉元帝赐汉朝宫女王婧( qiang )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公元前48年,汉元帝与匈奴结盟,《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单于"世称藩,宾于汉庭""汉与匈奴和为一家,世世毋( wu )得相诈相攻(注:今后不要相互攻击与欺骗)",汉匈和亲之后,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边城宴( yan )闭(注:边关防御功能消失),牛羊遍野,三世无犬吠( fei )之警,黎庶亡( wu ,通"无")干戈之役(注:民间没有发生战争)"的景象。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将归汉的匈奴安置在阴山(今大青山、狼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等地区(黄河河套一带),与秦人(汉人)杂居,其中含北匈奴五十八部二十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建立了"前赵"政权,铁弗匈奴建立了"夏"政权,公元431年,"夏"政权被北魏灭亡后,匈奴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民族当中,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活动了700年左右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鲜卑</span></p><p class="ql-block">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源于东胡部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部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保存有鲜卑先祖旧墟嘎仙洞。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其中一支退保鲜卑山,以"鲜卑"作为族名。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鲜卑"九难八阻"南下进入内蒙古阴山一带。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建立都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493年,迁都洛阳。鲜卑进入中原后,以定居农业生产为主,通用汉语,改汉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到了隋唐时期,鲜卑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民族当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契丹</span></p><p class="ql-block">契丹是鲜卑后裔,起源于西拉沐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北魏时期,形成西辽河上游契丹古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 nian )氏部落联盟。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政权,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体制,建立五京,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实行唐宋城市建置,引进中原礼仪典章制度,广泛吸纳渤海国、五代各国、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公元1125年,契丹为金所灭,逐渐融入到汉、女真、蒙古民族当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党项</span></p><p class="ql-block">党项,唐朝时因酋长举部降唐,赐姓李。后经五代至宋、辽,党项不断强大。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或臣于宋,或附于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党项在西夏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与中原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经济、文化交往较多,与辽朝长期联姻。党项族虽有本民族文字,但同时也使用汉文。政权机构、行政建制多仿照中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满族</span></p><p class="ql-block">满族由女真演变而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于1636年改"金"为"清"。清朝仿照明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一管理全国军事、民政、刑狱等事宜。另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同时推崇儒家学说,设立文馆,后扩大为内三院,后改为内阁制。朝廷主持翻译汉文书籍,记注本朝政事,实施"参汉酌金"政策。满族入关后,与汉族杂居共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受汉族的影响,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边疆设立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伊犁将军,统一西北平定准噶尔部政权,对于边疆的开拓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女真</span></p><p class="ql-block">女真,隋唐时期称黑水靺( mo )鞨( he ),公元11世纪向契丹称臣。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摆脱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政权,1234年,被蒙古所灭。女真进入中原后,与汉人杂居共处,仿照唐宋制度设置官制,把宋朝的冠服、礼器、祭器、仪仗、图书带到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女真人在政治上吸收宋朝政治体制,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千夫长、百夫长)制度,经济方面多承继宋朝,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榷( que )场发达,与中原文化融合加深。在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年)修建防御工事金界壕,长达6415公里,同时在金界壕两侧修建边堡榷场,沟通南北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宝昌州○云州</span></p><p class="ql-block">丰州曾属汪古部管辖,治所为敖伦苏木(今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1262年改属西京路宣慰司管辖;1282年并入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1288年由大同路管辖,总管府治所在大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舞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汇聚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生活在祖国北部边疆的各族先民,共同创造了多彩的历史文化,共同培育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内蒙古各族儿女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矢志不移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