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晚语】饥寒记忆(4)

若谷

<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可能道出了某些中国人的特性。</p><p class="ql-block">自从衣食无忧以后,许多人包括某些官员和老百姓,早把挨饿受冻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奢靡挥霍。</p><p class="ql-block">现在的80后90后00后,你给他们讲以前饥寒交迫的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很是反感。</p><p class="ql-block">前几年“光盘行动”盛行,但后来有报道称,某些高校的学生们又开始浪费食物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浪费食物现象的回潮,何止是高校学生。</p> <p class="ql-block">在这方面,“老外”倒是比国人有记性,而且头脑清醒。</p><p class="ql-block">18世纪,爱尔兰的主要农作物是土豆。1845年夏,土豆晚疫病蔓延爱尔兰岛,当年土豆减产1/3,第二年减产3/4。</p><p class="ql-block">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7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到25%,800万人口的爱尔兰,约100万人饿死病死;约100万人因为灾荒而移居海外,逃生之路异常艰难,九死一生。</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爱尔兰人,并没有忘记那场灾难,而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都柏林街可以看到纪念大饥荒大型雕塑,一组饥民的群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发出悲天怆地的呼号。</p><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利菲河上,停泊着按原貌复制的曾经数十次安全把饥民运送到北美洲的“邓布鲁蒂号”帆船。</p><p class="ql-block">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处庄园里,设立了大饥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60多年以来,大饥荒是爱尔兰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反复研究和表现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了饿死至少250万人的大饥荒。</p><p class="ql-block">2002年初,乌克兰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关饥荒的秘密文件。</p><p class="ql-block">总统库奇马签署法令,将每年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各城市下半旗,并在国旗上缠上黑丝带,向大饥荒死难者致哀,电台和电视台停止播放娱乐节目。</p><p class="ql-block">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饥寒特别是饥荒的历史,还是不要忘记为好。饥荒并不是遥不可及,绝对不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模版·笔者创建</p><p class="ql-block">图片·笔者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