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宝地:长泰

孟孟走天涯

<p class="ql-block">  2024年五月,展开长泰状元文化之旅。状元林震出生地溪园张氏家庙。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长泰武安镇京元村出过进士4名、文魁6名、武魁15名等;1949年以来,该处共走出16位博士。</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漳州府只出过一名状元:明代长泰的林震。据资料介绍,林震(1388年—1448年),字敦声,又字起龙,长泰县城人。林震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一月初一。其家世代务农,父林希大,母张氏早丧。事继母萧氏至孝,家境贫寒,刻苦学习,每次樵耕必挟书随行。稍长,读书于九龙山。永乐十八年(1420年)参加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成庚戌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主持编修《明实录》。正统二年(1437年)“称疾告归”,闭门读书,以诗史自娱。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葬于长泰县钦化里(今属武安镇)康林山。著有《儒学科贡题名记》、《林氏族谱序》等。</p> <p class="ql-block">  林震的外祖父是溪园社的秀才。相传:一年元宵节,张姓重修祠堂,女儿回娘家去祠堂看戏,忽然腹内阵痛,竟在祠堂里分娩。若被张姓族长得知,定要掐死婴儿以免外姓人夺走祠堂风水。这时,满堂花灯突然熄灭了,舅舅急忙包好婴儿,搀扶产妇,趁混乱之中溜了回去。这婴儿就是林震,果然命中大贵,后来中了状元。</p><p class="ql-block"> 据传,林震参加春闱,殿试夺魁时,也是出奇制胜的。左丞相杨荣是福建人,当然看重长泰的举子林震;而右丞相杨士奇是江西人,则偏袒江西举子沈文裘。两人文才不分轩轾,两位丞相也互不相让,只好在金銮殿上请皇帝面试钦点了,沈文裘这位才子有绝招,能双手挥毫快书,右丞相杨士奇出题,要两举子在一柱香时刻内,抄完三千个单字。沈文裘正中下怀,立即双手挥毫,刷刷地写开了。林震困惑了,他灵机一动,只写五个字,“一笔化三千”,立时交了卷。最后皇帝判定,林震机智聪明,选为状元。沈文裘一气之下,连个榜眼也不要了。</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长泰武安镇京元村出过进士4名、文魁6名、武魁15名等;1949年以来,该处共走出16位博士,甚至包括一对父子档博士。从张氏家庙现场向外望,山水村庄景色宜人,确实感受到是风水宝地,难怪被称为状元村。</p> <p class="ql-block">  长泰状元文化之旅~~状元林震祖地枋洋科山村;亦为台湾省云林县部分林氏之祖地。</p> <p class="ql-block">  林震祖籍是长泰县善化里林墩社(即现今枋洋乡林墩村)。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父亲忙于生计,一边务农,一边兼做商贩,经常外出,家中缺乏中馈,就娶个继室料理家务。林震在继母抚育下长大,他聪明颖悟,读书过目不忘,但为生活所迫,中途辍学,继母叫他下田劳作,他生性纯孝,母命不敢不遵,只好带着书卷下田耕作,休息时就躺在树下读书,上山砍柴回来,就挑着木柴,边走边读。</p><p class="ql-block"> 这事被东里先生知道了,先生姓康名泰,字师廓,是“闽中十才子”之一,学问渊博,爱才如命,就把林震叫到府中来读书。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秋闱,东里先生送八个门生赴省参加乡试,除了一个经过朝天岭时,被猛虎噬死以外,七个都考中了举人。林震是其中一个,名列第六,那年他才二十几岁。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春闱,林震进京参加会试,中式为贡士,又参加殿试,考取一甲第一人,赐进士及第。</p> <p class="ql-block">  长泰林震家族通过南靖迁移至台湾岛内,为台湾省云林县部分林氏的祖籍地。现今云林县地方颇负盛名的特产状元糕、状元饼由来,是否与林震史迹有关,值得进一步探究。(图片取自网络,上图摄影者范侨芯)</p> <p class="ql-block">  除了林震出生地张氏家庙、林氏祖祠,另一处扶坊村王氏宗祠亦与林震有关。</p><p class="ql-block"> 漳州市政協海峽文史馆长江煥明表示,林震的老师唐泰名副其实的状元良师,一生潜心教学,诲人不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其中不乏名垂青史的贤能才俊。</p><p class="ql-block"> 唐泰,字师廓,号东里先生,长泰彰信里人。唐泰资稟颖异,过目成诵,人称天才。于明永乐二年(1414年)举人,次年连捷登进士。同年,官府在彰信里立“应奎坊”。经吏部铨选,唐泰任祁州知州,有惠政。尽管其所作策论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拟以重用。但唐泰还是于正统三年(1438年)辞去官职,回乡服侍父母。</p><p class="ql-block"> 唐泰回乡后,四方学子闻讯云集求学,先是借用唐泰亲家,扶坊村王氏宗祠讲学。后求学者日益增多,为容纳众多弟子,改择扶坊村上岩寨灵顺庙后旷地,建茅舍百馀间,作为教学课室和学生宿舍。当时盛况空前,声名远扬。王氏族人特绘制《唐泰授课图》和《师生郊游图》纪胜存世。</p><p class="ql-block"> 唐泰善于因材施教,培养大量的人才,其中姣姣者有享誉天下的陈布衣(陈真晟)、探花谢琏(户部侍郎)、状元林震、布政使陈亶。</p><p class="ql-block"> 江煥明指出,唐泰与扶坊王氏本是亲家,当年在扶坊村王氏宗祠唐泰建教舍一百馀间广收弟子培养出杰出人才。又长期在该地教学,与王氏亲密无间,视若同宗。唐泰卒后,入祀长泰乡贤祠。王氏族人亦在王氏宗祠中设唐泰神位,与王氏祖先同享春秋祭拜之礼。今扶坊村王氏宗祠内依然挂唐泰画像供祭祀。</p><p class="ql-block"> 吴田山远眺、唐泰画像、扶坊村王氏宗祠(唐泰第一课室)、唐泰良师王家学府留言碑等四图,江焕明供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