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有座太白庙 作者:白春峰

山野听风

<p class="ql-block">  提起太白庙,大家第一反应肯定会想到太白山,想起太白山麓的眉县和太白县。然而在我们彬州市韩家镇先锋村北湾一带的东山之巅就有一座名为“太白”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  彬州怎么会有太白庙呢?庙内供奉的是太白金星还是诗仙李白?带着这些疑惑,我找到了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席甲庚,在席书记和村委会另外两位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一起驱车来到了太白庙组。只见此地位于山谷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翠,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在山谷腹地中央有一座凸起的山头,听说太白庙就在山顶之上。</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把车停在山脚下,打开车门就隐约听到了远处飘来的梵音。山腰有一条土路可通山顶,由于山路陡峭,路面上撒有破碎的石子。据说,山上有位姓王的高僧,他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用农用车从山下拉运的。顺着梵音我们走进了一家貌似农家的小院。院子不大,在院里我们见到了一位女施主,施主告诉我们说她是僧人的妹妹。她哥哥去给玉米地喷洒农药了,一时半会回不来。她招呼我们坐在院子的石桌旁,依次给我们倒了三杯白开水。看来高僧生活极为清贫,连两三瓣茶叶都不曾瞧见。席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女人说:“等你哥回来了,你能不能给他说说让回你们老家去?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十个年头了,如今年过古稀。这里荒无人烟,条件又不好,他住的这地方跟危房差不多,着实令人担心。”女人说:“我劝不了,我哥根本就没打算回去,他把我爸安葬在了这个山头,给他自己也选好了穴地(坟地),一心要埋在太白庙,还说待他百年之后,希望后世子孙能出个人呢!”席书记无可奈何地说:“等他回来,有劳你再给说说,动员下思想。”女人说:“那我试试看,我估摸几率不大!”</p> <p class="ql-block">  抬眼间我看见了正殿中间有“太北山”“龙山寺”几个字,两边书有上、下两阙楹联:“龙山青翠诗书画;太白寺深儒释道。”落款为:“乙末春月”,由此我推断这副楹联包括误写的“太北山”应写于2015年春,也就是龙山书院建成的时间。 </p><p class="ql-block"> 在玻璃护楼里我依稀见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尊容”。出于敬畏没敢细瞧。旁边是斋房,是用来做饭的。偏房当为厢房,供香客小憩或留宿之用。只见厢房门楣上方挂着一方匾,用小篆书写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八个字。落款为“甲午年中秋,董生俊书”。我推断这副匾写于2014年。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竟然可以感受到到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  于是,出于好奇,我便随手揭开了挂在门前的花布门帘。厢房正中央挂着一幅“佛”字状的禅意书法图,我仰视着图中的小沙弥和手执着净瓶的菩萨,用心感悟着禅意书法的意趣与灵动。禅意书法《佛》的两侧有幅楹联,上联为:“天雨难润无根草”,下联为:“佛门只度有缘人”。该联出自《道德经》。 </p><p class="ql-block"> 佛,这个字,最早见于《诗经》,本意为看不清楚,是谓“仿佛”。“佛”又读作fó,是译音用字,是梵语佛陀的省称,意为觉者,是对修行成功者的称呼。 在我眼里,佛与禅,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命状态。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内容之一,创作源泉也可谓俯拾即是,已经深深地内化于国人的生活当中。</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意识边界,我虽不信佛,但是我研究佛。我认为,探索与修炼,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功课。保持敬畏,抱持自己的内心的平静。作为《韩家镇志》的主编,修一方之史,理应致广大,尽精微,哪怕翻越千山和万水。 </p><p class="ql-block"> 炕榻之上挂有一幅篆体《百寿图》,两侧也有上下联。上联:“瑶池歌舞群仙会”;下联“海屋衣冠百寿图”。可见道家旨在养生。在刚进门的左边墙上我意外地发现了故人乔堃教授的诗作《夜宿龙山太白寺感怀》,在一张发黄的宣纸上洋洋洒洒地挥写着“夜宿太白寺 远山如黛,树影婆娑。夜风飘渺,青灯如豆。香烟嫋夜,闻莺耳啼。虫鸣青草,静谧客屋。唯心唯喜,枕书待旦,晨曦敲寺钟。”落款:“乙末年夏”。说明2015年乔堃先生在主张建设龙山书院时,曾登过太白庙,拜访过姓王的高僧,还留宿过。看来他和太白庙僧人关系非同寻常。</p> <p class="ql-block">  走出客舍,席书记告诉我大殿在上边,是新修的,我带你去。我点头示意可以。从小院绕到崖背上面的大雄宝殿,宝殿由三间瓦房构成,屋顶有脊兽。殿前的外墙上书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走进大殿,殿内众神看得人眼花缭乱。从大殿下来,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小院。我决定一探太白庙的究竟。迈进龙山寺的山门,发现这是一间厦房,是僧人居住的地方。进去方才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内昏暗,伸手不见五指。于是在门口找到了电源,山洞中的照明灯亮了。只见里面供奉着三位真人。有两位仙风道骨,面貌和善均一副文官形象,另外一位黑面白须,如张飞一副怒相,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太白庙了,也是最原始的太白庙了。</p> <p class="ql-block">  据《咸阳百村·彬县卷》记载,韩家镇龙尾沟北湾有太白庙,原名太白寺,于隋朝建寺,因天旱人们为祈雨从太白县取回圣水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不止咸阳的泾阳县、宝鸡的眉县有太白庙,平凉的泾川也有。可见太白山信仰已遍及关中全境及甘肃东部,然山神并非太白金星,而曰:三太白。民间传说为伯夷、叔齐和周贲,传为姜太公子牙所封。 </p><p class="ql-block"> 据说,太白山周围的太白庙很多,以汤峪太白庙为最。汤峪太白庙是我国道教著名道观之一,经历次扩建,主要供奉太白山神伯夷、叔齐和周贲。看到眼前的三位真人,我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彬州的太白庙中供奉的也是太白山神伯夷、叔齐和周贲。 </p><p class="ql-block"> 传说商纣时期,孤竹国(今河北一带)国君有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互相谦让,不受君位,被视为贤人。后来听说周文王尊重贤才,相随投奔到周。周武王伐商,二人认为周以臣犯君,不义,乃于周武王军前叩马而谏,未被采纳。武王克商后,二人为了保持节义,发誓不食周家的禄米,隐居首阳山(太白山最高峰),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山中。朝中大将周伯奉命寻访,得知两位少主亡故,感慨不已,便撞山而死。姜子牙得知后,追封三位为太白尊神。从此人们设庙祭祀,三位太白轮流管山,风调雨顺,每年七月十三日,关中和陇东地区的善男信女们会立会大祭。</p><p class="ql-block"> 虽然长途跋涉,翻越千山,但这次真的是不虚此行,原来我们彬州的太白庙和太白山的太白庙一样,供奉的不是太白金星,也不是诗仙李白,而是太白山神。</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白春峰,彬州市八零后文史爱好者。咸阳市“绿水青山”征文成人组二等奖获得者、2021年度彬州市文艺工作先进个人。现系彬州市作协会员、彬州文苑阅读家协会会员、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其作品发表在《秦都》《秦地》《秦都文艺》《咸阳日报》《旬邑文艺》《豳风》《彬州文化》《人文古豳》《彬州文苑》等报刊,深受读者一致好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