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古人苏轼关于记忆,关于回忆他人生经历的一首诗,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记忆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走过时留下的印记。在渐渐流逝的岁月里,记忆会使得美好的事物历久弥新,也会使得痛苦的事情如影随形……可当从某一天起,那些记忆慢慢的离你而去,不再与你相伴,你将何去何从?我想这不仅仅是身心的痛苦,更是灵魂最深处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两周前,一位75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在我这里做认知诊查,在简单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老人已经是个晚期患者。可让我惊讶的是,他是一位在深山老林里居住了60余年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在去年春天的某一天,老人家骑着电动三轮车,不知怎么就骑行到了山间的一处障碍物,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过了很久,儿子找到他时,发现他对此没什么反应,觉得很奇怪,问他咋回事,他也说不太清楚。从那之后,家人渐渐发现老人越来越糊涂了,觉得不能让他呆在山里了,于是就接他回城里居住。在城里女儿和儿子有一处大院,他们一起生活。他总跟着儿子,儿子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寸步不离,夜间也要和儿子睡在一起。有一天,儿子出门了,晚间他睡在了女儿家,可是到了后半夜,他便从窗户上往外爬,他说这里不是他的家,他要回家,闹腾了好久。儿子第二天回家后,好了很多。再后来发现老人糊涂的越来越厉害,不怎么说话,出了院门就找不回家,整日里呆呆的,有时候会慌慌不安。近日里总是说,他看见他的老黄牛了,牛在等他喂草,他要找他的老牛。这才引起了家人的重视,于是儿子带他来我们医院就诊。</p><p class="ql-block"> 在检查过程中,我发现他已经不认识儿子了,说是他的侄子,说不清楚有几个孩子,人物关系也搞不清楚,但是他依然记得大山深处的老家。当我问及他在哪里居住,做什么活儿时,他居然伤心的哭泣起来,激动地说:“茅山格楞,茅山格楞,放牛。”儿子说:“咱们一会儿办了出院手续,就回那里,好吗?”老人家站起身来便要走,呆滞的表情似乎瞬间被溶化了,浑浊的双眼里闪烁着盈盈泪光!喃喃地说:“回家!”那一刻,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触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他儿子描述,老人家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小时候没上几天学,就随着父母在这个深山老林里扎根了,一住便是60余年。几十年了,山里只有他们一家人,有一处新建的现代房屋,院里有菜园、果树、井水,吃吃喝喝应有尽有。周边有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房前有一湾浅浅的泉水潺潺;还有那些壮实的老黄牛们。闲暇时,老人家会拉拉二胡,吹吹口琴。听着他儿子的叙述,我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我对那里充满了无限憧憬,甚是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想,他这一辈子在深山里以牧牛为生,种植菜园自足,修建温暖的家园、成家生子、赡养老人,似乎和大多数人都一样,做着同样的事情,却又似乎不一样……在这样宜人的大山里生活,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在渐渐的老去的时光里,导致他痴呆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和他脱离社会有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人。” -—亚里士多德。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依赖于社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幸福的。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依赖于社会的支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彼此之间需要联系和依存。</p><p class="ql-block"> 检查结束后,我鼓励他儿子带老人回深山老林。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地方,陌生的城市不是他的安身之处,深山老林才是他最好的归宿。在他熟悉的环境里,与他的老牛作伴,与他的山间草木为伍,留住他那一抹记忆,抚慰他灵魂最深处的孤独……正如他所说的:“我看见我的老黄牛了(视幻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时时咏叹生死,直面无常,使得深深陷入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见多了无数的病患,仿佛看到了未来不确定的许多苦难。然而在患病的道路上可减轻你痛苦的不是那些一日三顿的苦涩药物、也不是那些冰冷冷的无言机器,而是爱与坚持的绵长。就以痴呆的患者来说,在渐渐流逝的岁月里,一点一点的吞噬着他们记忆,直到最后阶段却也回天乏术,仅存的支离破碎的片段记忆那一定是他爱的祈盼和召唤,这是他生命最后阶段唯一汲取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愿这篇文章能唤醒更多人关注记忆,关爱老年人,远离痴呆!愿你我同行,将关爱记忆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地,愿希望的种子遍地开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