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巍巍吕梁,雄风浩荡;滔滔黄河,亘古不息。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的是吕梁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集聚的是滋养世世代代吕梁人民的精神财富。吕梁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众多革命文物和丰厚红色资源,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红色基因。吕梁大地上遗存的一处处红色遗址,就像一座座永远的丰碑,铭刻着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吕梁革命老区人民</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吕梁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甲辰之年,初夏时节。5月23-24日,适逢第17届圆梦文学颁奖典礼,吕梁师专85届中文班部分学子重返吕梁学院,在参加颁奖典礼之后,走进圆梦楼,走近吕梁精神教育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吕梁精神教育展馆”是吕梁学院新近打造的吕梁市域第一个围绕吕梁精神的专题展馆。展馆由<b style="color:rgb(237, 35, 8);">“碧血丹心”“熠熠瑰宝”“培根铸魂”</b>三大板块组成,以图文并茂及实物展陈,集中展示了吕梁精神的底色渊源和文化积淀,深刻诠释了吕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吕梁学院植根于吕梁红色大地,吕梁精神与晋绥文化,是吕梁学院办学育人的宝贵财富、精神根基与力量源泉。近年来,吕梁学院<b>先后成立了吕梁精神研究中心、晋绥文化研究中心、吕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b>,持续<b>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阵地、研究高地、传播基地</b>,大力开展吕梁精神、晋绥文化的研究阐释,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校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p> <p class="ql-block"><b>对党忠诚。</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b>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积极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用智慧与担当、鲜血与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吕梁史诗。贺昌、张叔平、刘胡兰等革命先驱为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利益,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绝对忠诚。1928年1月,张叔平在浙江省委工作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尽管敌人施以各种酷刑,即使被折磨的遍体鳞伤,甚至打断双腿,铁钉穿身,永不屈服,张叔平最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年仅31岁。1935年2月,贺昌在会昌天门嶂山区归庄村遭国民党军队伏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47年1月,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云周西村,刘胡兰与石世辉、张年成等同志被捕。敌人软硬兼施诱使供出其他党员,刘胡兰坚定地表示“怕死不当共产党”,昂首挺胸走向铡刀,英勇就义,年仅15岁。全面抗战时期,以吕梁山为腹地的晋绥根据地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是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党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因此,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一直是吕梁军民担负的首要和重大军事战略任务。当时,许多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被敌人封锁,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之交通联络十分困难。为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之分割、包围和封锁,沟通党中央与各根据地间的联系,1942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建立通过敌人封锁线的秘密交通线”的重要指示。随后,相继开辟了晋绥路经吕梁(晋西北)的三条“秘密交通线”。据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1945年间,有2000多名党员干部通过这条秘密通道安全抵达延安。其中,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27人,包括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彭真、罗瑞卿、陆定一、陈赓、程子华等,还有1942年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各地干部和1945年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的各地代表。全面抗战期间,吕梁军民护送过境的部队达5万人次,运送财产、物资达1000余吨。许多吕梁儿女为这条被誉为“钢铁走廊”的地下秘密交通线献出了宝贵生命。贺龙回忆说:“晋西北虽然条件最差,但离党中央最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我们来守延安大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无论身处何方,吕梁儿女都以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诠释着永远跟党走之初心和使命。正是这种义无反顾跟党走的信念决心,激励着吕梁儿女在屡遭挫折和失败的境遇下,仍能克服千难万险,为革命胜利英勇奋斗。</p> <p class="ql-block"><b>无私奉献</b>。革命战争年代,吕梁环境恶劣,地瘠民贫,吕梁儿女却表现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之家国情怀。1940年1月,以吕梁山为腹地的晋绥根据地十分困难,贺龙派供给部部长范子瑜去大青山地区筹措回不少银元。贺龙得知党中央机关经费极度紧张后,果断决定拿出2/3连夜送往延安。范子瑜说:“好不容易弄来的这点钱还不够晋西北急用呢!”贺龙语重心长地说:“中央有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全局,不能忘记应该首先帮助中央克服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晋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60%,而吕梁几个专区占到70%,1943年上交中央的经费甚至占到吕梁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1946年-1947年,晋绥根据地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吕梁军民一边奋起生产自救、战胜困难,一边紧勒腰带、支援前线,即使捧出家中最后一颗山药蛋充军粮,拿出家里最后一尺布缝军装,也在所不辞。当时,晋绥根据地供给党中央和西北财政76172.93亿元(边币)、粮食2880万公斤,支援西北战场军粮6.07万石、农币290余亿元、银洋10余万元、黄金1600余两及法币30余亿元,吕梁承担了供给中央和西北财经物资的主要任务。中央后委和西北局等机关在临县驻扎期间,临县人民腾出最好的窑洞,为驻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助。贺龙说:“就全国来说,我们解放区最小,人口最少,晋绥、陕甘宁合起来才400万人口,又最穷,但是负担最重,肩负的责任最大。”习仲勋回忆说:“兵员补充、粮食弹药都要靠晋绥。没有两区统一,就不可能取得只经一年又一月就收复延安的胜利。”1945年10 月,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晋绥分局书记林枫、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晋绥军区1个团和4000余名军事及地方干部义无反顾地开赴东北,其中有吕梁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等县的数百名干部。1949年初,晋绥军区又抽调7000余名干部分赴陕西、青海、宁夏、四川、云南、湖北、福建等地支援开辟新区工作,为全国的顺利解放作出重要贡献。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吕梁儿女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甘做“革命的螺丝钉”,义无反顾地奉献牺牲,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汇聚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b>敢于斗争</b>。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吕梁儿女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豪情壮志,众志成城、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血染的壮歌。八年抗战中,晋绥边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八路军和民兵伤亡5.2万人,被屠杀的人民11.3万人,伤残8.4万人,其中吕梁地区牺牲伤亡9.8万余人,占晋绥边区伤亡总数的近40%。吕梁人口由40万减少到25万。1938年,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命名的“抗日模范村”——石像村,全村有108位村民积极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团体,其中23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石像村彰显了“户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的革命精神。1940年,日伪军对晋绥八分区腹地大规模“扫荡”时,文水县抗日政府县长顾永田随工卫旅第22团1部插到敌后,转战交城县边山牵制敌人主力。在日军回窜“扫荡”八专署驻地时,顾永田亲率一个营兵力,在交城山田家沟设伏,原计划放头打尾,但被敌人从沟后山坡包抄。危急关头,因敌众我寡,顾永田身先士卒,大喊一声“同志们快撤,我来掩护”,奋勇抵抗,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用生命谱写了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壮丽篇章。为纪念顾永田,文水县委、县政府特将浇灌边山旱坡的“永丰渠”改名为“永田渠”。1942年,日军对晋绥根据地开展“扫荡”30余次,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同年10月,毛泽东发出“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吕梁军民积极行动,用地雷封锁、断水、摸哨兵、割电线、捉汉奸3108个,成功粉碎了敌人之“蚕食政策”“怀柔政策”“三光政策”及“强化运动”,有力保卫了晋绥解放区。毛泽东在给晋绥军区的电文中要求“在其他各分区也令他们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赞扬了晋绥八分区“挤”敌斗争所取得的成就。在挤敌斗争中,涌现出了威震敌胆的崔三娃、段兴玉、韩凤珠等民兵英雄。1943年9月,针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晋绥军区部队在兴县甄家庄地区开展反击作战。在战斗最激烈、紧张的时刻,八路军连指导员陈德新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壮烈牺牲。最终取得战斗胜利,共歼灭日军700余人。为纪念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村公所举行了追悼会,并撰挽联曰:“八路健儿,日寇闻之丧胆;无名英雄,人民永记心中”。全面抗战时期,以吕梁为抗日主战场的晋绥根据地战斗部队和民兵共作战2.8万多次,毙伤日伪军10.7万余人。晋绥军民牺牲12.78万,其中在吕梁地区牺牲的军民近3万人。吕梁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钢铁般的意志,用鲜血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马烽、西戎为此创作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为基础,展现了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真实地了吕梁儿女前赴后继、奋勇牺牲、血战到底的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b>伟大的斗争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b>吕梁精神扎根于晋绥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形成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吕梁儿女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吕梁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进程中所形成的其他伟大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b>珍存红色基因的“昨天”,激活红色基因的“今天”,赓续红色基因的“明天”。</b>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让红色基因照亮吕梁更加美好的未来。弘扬吕梁精神是培根铸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吕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当下亟需破解的现实课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红色遗址,如何铭记、缅怀、学习革命先烈,如何挖掘、梳理、弘扬吕梁精神,这就需要我们<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保护中挖掘红色资源,在传承中讲好红色故事,在研究中利用红色文化,在弘扬中赓续红色基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3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