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话说美国的社区生活,不得不说下随着中美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年轻的华人热情邀请自己父母来美相聚,年老的父母也期盼着去美探望后辈,这是家庭最高的伦理道德,骨肉亲情。</p><p class="ql-block"> 老人到美探亲的生活状态如何?我以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作一叙说。</p><p class="ql-block"> 一,在美的年轻华人大多是双职工,每天一早会带上小孩或中、小学生的孩子开车送他们进幼儿园或学校,然后去公司上班,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家。老人白天就包揽了做饭的家务,其他如打扫卫生则量力而为,考虑到房子较大,还有门前屋后的小花园,非老人能力所行。因为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烘干机无需老人为此费力。 每天晚上是一家团聚的时刻,各种话题、所见所闻、快乐逸事相互分享,体现浓浓的亲情。每星期周末则是开车去超市购买基本满足一周生活必须的蔬果、鱼肉禽蛋,还有每天必吃的牛奶、水果、另食,几乎每辆车的后备箱都是装得满满的,老人都会跟车去购买,几乎不会落空一次。有的子女也会在周末期间安排与父母一起去城市附近的风景点旅游,虽然时间短促,但也尽可能的减少了父母的孤独感。</p><p class="ql-block"> 二,除了上述讲的,其余这么多时间老人如何度过呢?在花园背晒太阳和小区附近散步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一些社区离公园或绿茵场地很近,老人散步之余会在靠椅上休息,要是在小湖边的靠椅都会在</p><p class="ql-block">这里开心的看着湖中嬉水、翻滾、扑腾的野鸭,这些野鸭个个壮实,行走起来一摇一摆,酣态可掬,因为受动物保护法庇祐,无须惧怕世人,牠们常常会在你的身边休闲漫步。</p><p class="ql-block">老人不仅自找乐趣,那些住在邻近小区来自中国各地的老人,时常会在小公园、超市见面,接触多了会自然攀谈起来,一种千里遇故人的感觉油然而生,慢慢地就会相互走动,久而久之形成了朋友圈,不时发微信传递信息,吸收新到美的老人加入。有些家里花园里种植有蕃茄、乌笋、丝瓜、还有橙子、柚子的也会互相赠送,为朋友圈增添了深厚的情谊。当然做到这些,先期条件是你周围有较多的华人居住,而且都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大家的性格合得来,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相互攀比,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 三,在美的华人孩子他们的童年快乐的时光折射出另一种教育思路。稍大的幼童许多都会被父母送入社区附近或父母工作的公司附近的托儿所,母亲育儿的休假可有一年半载的,视公司工作的情况而定,也有较多家庭会让父母到美国来帮助在家带领孩子,不过老人来美涉及签证,时间大多也就年内,所以带养孩子主要就是父母。待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以后,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小集体生活,老师每天都会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没有学习作业。孩子们会在老师组织下学习游泳、打球、钢琴、唱歌等等活动,嬉闹、欢乐气氛浓烈 。我曾数次去学校观看过这些活动,印象最深的第一次看孩子们游泳比赛,所有到场的家长都会为每一个孩子呼喊打气,这时的孩子都是属于自己的,比赛结束,老师们会向所有参加者颁发奖章,孩子们一个个顺序走到台前,胸前挂着美美的奖章,有的还展示出获奖证书,看着孩子们个个满脸笑容和自负的神情,家长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祝贺每一位孩子的成功。钢琴演奏课亦是如此,每完成次演奏老师都会授予孩子证书,孩子面向家长微笑着掏躬敬礼,我内心不仅是愉悦更是感到孩子成长了,这是最大的慰籍。</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还有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那就是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我好几次去观看了孩子们在街道广场边义务为居民钢琴演奏,虽然观看的人不多,但一点不影响孩子们的情绪,他们个个都是神情贯注专心演奏,博得了人们的好评,孩子也是满面春光。</p><p class="ql-block"> 在美生活的片段许多,但还是无法一一道来,只好想到一点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