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重走人生路一一南粤行(中山篇)<br> 占 疆<br> 白天逛庙,晚上睡觉。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受到”庙会”文化的影响,把旅游当作赶集的人不在少数。 其次,有很多人视旅游为儿戏,像孩童打弹子、跳房子、捉迷藏等,大伙儿都去玩儿了,我岂能不去露一手。另外,还有一批借旅游之机的炫富者,他们孤傲地站在风口浪尖上,颇具几分”头羊”的自豪。<br> 我的南粤之游,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重走人生路,探史为主,观景为辅。因为,中山市留下了先辈人艰苦奋斗的故事,也留下了我幸福童年的记忆。</h3> <h3> 中山人的母亲河一一岐江,官名石岐河,学名石岐水道,曲曲弯弯 河道宽阔,总长40多公里。千百年来,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善良勤劳的人民。<br> 不仅如此,石岐水道,天然形成,属于内河航道,西头连接西江下游城镇及磨刀门入海口,东头通过内伶仃洋 ,联系着东江水系和穗港澳地区,具有苏伊士运河的功能,使得过往的小吨位船只,不必绕道澳门外海,既缩短了几百里航程,也避免了在南海的惊涛骇浪里航行的风险,极大地方便了珠三角地区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br> 最早见诸报端的岐江桥是竹子做的浮桥,临时用于疏散军民和物资,那是抗战时期的事。解放后,为了促进石岐西部的经济发展,第一座横跨岐江的桥梁诞生了。那是一座开启式木桥,行人车辆从桥上通过,小船竹筏从桥下穿梭。每天分时段,需用人力,定时开启桥面,便于大型轮船的顺利通过。<br> 如今的岐江桥为全钢结构,于201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桥虽然能够自动开启桥面,但丧失了使用功能。因为,今天的珠三角地区交通发达,出行便利,各种等级的公路和铁路,纵横交错,贯通城乡,广州到中山高铁只需半个多小时,内河航运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何需开启桥面?</h3> <h3> 中山市的天字码头,古时为官家专用。近代用于旅客出入,如今变成了游客的打卡地。<br> 当年,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出发于此,踏上了追求真理,建立民国的伟大征程。<br> 1959年一一1961年,我的父亲王殿安任中山市守备十师后勤部卫生科助理员,生活在北京农村老家的我,曾随探亲的母亲,两次南下,从广州乘船,在此码头登上中山的土地。</h3> <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内河里的船只,大多采用拖拽式的航行,即一只机动船后面拖拽着若干艘无动力的木船,以提高运输的效率,当地人称之为花尾渡。但我没有印象,连同船的外形和上下船的情景都没有在脑海里留下一丝记忆,毕竞不足四岁。</p><p class="ql-block"> 我只记得船舱很低,木板地铺,中间是过道,无论男女老少,分睡两边,旅客之间仅仅隔着一块半尺高的木板,谈何保护隐私。由于天气炎热,比我的大一轮的大哥可以去甲板上兜风。我却被母亲禁锢在地铺上,只能通过圆型的弦窗呼吸凉爽的江风,但见船头劈开江面,泛起了一串串黄色的浪花。后来,在我脑海里,经常闪现的这些镜头,也得到了母亲和大哥的确认。</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来到了中山,站到了岐江边上,虽说了却了不少旧的夙愿,但心中又平添了许多新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倒不是看不到天字码头匆匆忙忙的人流,也不是看不见岐江上下百舸争流的船只。因为,我明白先进的生产力已不在允许旧的现象出现。</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个大困惑!今天穿城而过的岐江之水,宛如一条绿色沙巾,没有昔日的一丝黄色。</p><p class="ql-block"> 是久日无雨?还是两岸的绿化以后,黄土不在流入江水里?</p> <h3> 上面的两张照片反映了新、旧岐江桥周边风景的变化。 也是我心中第二个大困惑的由头。<br> 从黑白照片中可见,1961年,岐江桥东,孙文西路之北,中山公园山头以西,靠近岐江的长堤路(今兴中广场北段,光明桥东头),有一处公寓式洋楼,那是守备师机关的家属点。在一个台风频发的月份,我家曾居此楼。<br> 不知业主,也不知建于何年的洋楼,回字型平面,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中间天井的四周围着一圈走廊,并连通着许多客房。其大门厚重,面向岐江,进门的左边便是我家。晚上,透过窗户上的玻璃,我能看见江上船家的灯火。我家的隔壁有一处木制的楼梯,旁边便是由几家人共用的厨房。<br> 那时,有电灯照明,没有自来水龙头。洋楼的天井內有一口水井,楼上楼下的十多户人家都依靠井水生活。楼上,一位湖北藉的太太很是特别,她利用一架辘轳,不用下楼,便能把水从井里提到楼上。洗漱用过的下水,她倒入铁皮的水斗,任其顺着水管流到楼下的水沟里。管窥一斑,足以可见此楼设计者的颇具匠心。<br> 一天,我和小伙伴在一楼门厅里玩皮球,不慎!皮球飞出门外,滚过马路,趺入江中。我和母亲站在江边洗衣用的石阶上,不知所措。大哥拿着一根竹杆子,想捞起皮球,是不可能的。记得他沿着岸边的石头堡坎,跟着飘动的皮球,向歧江桥走去,幸好一位划着小船的渔夫帮忙,皮球才能完壁归赵。<br> 2024年3月23日,我起了大早,八点钟便赶到岐江桥边。我惊奇地发现,岐江的水流方向,和当年皮球飘动的方向相反!中午,我特地再去观察一番,水的流向依旧,但水的流速大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像蚂蚁一样蠕动。<br> 这情景让我产生了第二个大困惑!<br></h3> <h3> 在中山博物馆里,我看到的这幅古香山海的地貌图,是否能够答疑解惑。<br> 5000多年前,除了几个孤立的山头,今天中山市的所有田地和城区都为海水浸泡。以后,不知何年,沧海桑田,才有了中山市的地盘。<br> 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源头,两头通海的岐江,所容之水,可能全是海水,除非降雨。其不定的流向和流速,可能与潮汐有关。<br> 为此,恭请列位,孰人与我,解除疑惑。</h3> <h3> 1960年,这个单据我父亲从中山(县)民生中(路)的驻地,寄给我母亲的一笔汇款,每月一次。那时,我母亲邢子英带着孩子们在农村生活,她积极参加”公社”的劳动,赚取工分。只有秋收以后至来年开春的农闲时段,她才会去广东探亲,侯鸟式的探亲。<br> 热爱劳动,勤俭持家是母亲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h3> <h3> 这张照片摄于中山市华侨医院后面的”枕善坊1号”,墙上的一行字”中区民生中段退休工人露天活动场”,证明我找到了当年汇款单的地址民生中(路),可喜的同时,我也产生了第三个大困惑!</h3> <h3> 当年,母亲探亲时租住的地方一一从善坊(枕善坊旁边),小巷很大,我不记得住在哪一家。只记得跟着我大哥去部队的食堂打饭,回来时,在小巷子里,他把铝锅顶在头上,怕坏孩子抢饭。<br> 那时,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哥吃不饱,据说腿都肿了。</h3> <h3> 这是在师部大礼堂前合影的部分官兵和家属,父母也在其中,因照片损坏,无法辩识。<br> 父母生前回忆说,在大礼堂里,我们看过成都某部文工团表演的节目,也看过粤剧名角一一红线女的慰问演出,更值得铭记的是佛山军分区的焦玉山司令员也来做过报告。辽沈战役时,他是塔山英雄团团长,其侧翼方位的阵地,同时也经历着惨烈的锦西阻击战,那是我父亲所在的”11”纵队坚守的。<br> 1961年,四岁的我不记得大礼堂里的任何活动,只记得从善坊与大礼堂隔着一道围墙。那天黄昏,我们全家不愿绕行,踩着椅子,翻墙进去,可能是去看电影。记得墙内,有一颗结了果实的香蕉树,特别想吃。<br> 那时,母亲探亲长达数月,大哥去小学读书,母亲带着我,和其它的家属去城外的部队农场劳动,早出晚归。途中,经过农家,见到路旁那座舂米的器具,我总是兴奋不已,用竹棍子乱捅一气,每次总会引来舂米阿婆和我母亲的斥责,但我行我素,顽童无知。<br> 农场不大,专种蔬菜。地头的路边上,有一所独立的豪宅,外西内中式风格,凹字形布局,天井很大,砖木结构,雕梁画栋。一层的外墙无窗,只有大门。孩子们被关在里边,有家属看管,像是幼儿园。<br> 指导员葛东早出晚归,一人镇守豪宅,对他!我无印象。但记得他住在二楼的中堂,正对着天井的一面,没有墙,没有窗户,只有一排雕花的木拦杆,与之对应的上方,窗囗上的横眉是木制垂花和挂落,精美漂亮。整个窗口挂着一幅巨大的竹帘子,其正下方有一张乌木色的写字桌,靠墙有一张带雕花梁罩的大木床。一天,不知哪个小伙伴干坏事,用桌上的红墨水,弄脏了蚊帐,可我总觉得象绽开的木棉花。<br> 六十多年过去了,我找不到农场的豪宅,也找不大礼堂的院落,民生中(路)已无驻军。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说当年部队撤编了,但营院应该留下吧!<br> 这是我的第三个大困惑。<br></h3> <h3> 中山市民国时期的老街,保存完好,修葺一新,胜于湛江。<br> 中山的肠粉好吃,滑蛋米饭便宜实惠,咖喱鸡饭味道独特。当地产的香蕉叫粉蕉,个头不大,味道不错,酷似进口的泰蕉。<br></h3> <h3> 这是原中山百货的老大楼,我母亲在此买棉絮时,竞然只差一分钱。让她切实体会到了”一分钱憋倒英雄汉”的滋味!<br> 当时,师里的莫和朋少尉也在逛街,他借了一分钱给我母亲。若干年后,莫叔也调到了九江的武办工作,我母亲一眼就认出了他。从此,我又记住了一位好人,广东江门人。</h3> <h3> 因同行的夫人身体有恙,我们缩短了行程,无法去翠亨村参观孙中山先生故居。只能去市区的中山纪念堂拜谒。那是某私人出资修建的,没有大红墙和铁栅栏,不需预约,自由出入。<br> 另外,原来去珠海旅游的计划也落空了。<br> 当年,我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曾经在前山河至关闸村一线站岗执勤。还有X州岛,那是伶仃洋中的前哨阵地,也是他下连当兵的地方。另外,在三灶岛督查连队的卫勤工作时,他曾纠正了捕食老鼠的陋习。</h3> <h3> 西山寺里有一棵古老的木棉树,鲜红的花朵怒放130多年。我猜测除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 木棉王”,此树应是最老的。</h3> <h3> 一条古老的小巷,因”善”出名,成为省里认可的历史文化名街,应是名至实归。<br> 与人为善永远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主流。 <br><br><br> 本篇完<br> 2024年5月于京北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