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8.6万红军剩3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p> <p class="ql-block">绝命后卫师的真实历史:悲惨壮烈的英雄的红34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命后卫师是红一方面军五军团34师,1933年春由闽西游击队改编组建而成,下辖第100、101、102等3个团。长征途中,红34师作为后卫部队,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渡过湘江,而自身却身陷重围无法过江,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红34师作为血战湘江的后卫部队,为掩护中央红军作为了重大而悲壮的牺牲,被誉为“绝命后卫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组建历程</p><p class="ql-block">1933年3月,红34师正式成立,主要由闽西游击队改编组建而成,全师共有四千余人。师长周子昆、政治委员谭震林,下辖第100团、第101团、第102团。第100团团长韩伟、政委范世英,第101团团长陈树湘、政委杨一实,第102团团长吕贯英、政委程翠林。</p><p class="ql-block">1934年2月,红34师划归红5军团指挥。领导调整为:师长彭绍辉 、政委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惠、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第100团团长韩伟、政委张力雄;第101团团长陈树湘、政委杨一实;第102团团长吕贯英、政委范世英。</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下旬,红34师再次做出调整: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参谋长王光道、政治部主任蔡中。第100团团长韩伟、政委侯中辉;第101团团长严凤才、政委杨一实;第102团团长吕宫印、政委范世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临危受命、绝命后卫</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红1、3军团是左右路开路先锋,红5军团则负责殿后。红5军团所辖的红34师作为后卫师,更是后卫中后卫,始终坚守在长征队伍的最后,担任断后任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26日,在激战湘江的紧要关头,红34师接到红5军团首长董振堂、刘伯承的重要任务:坚决阻击尾追之敌,保证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八军团安全渡过湘江!红34师师长陈树湘接到任务后,毅然决然的率领全师投入到断后阻击的惨烈战斗中……</p><p class="ql-block">红34师全体指战员面对十倍于己敌人的汹涌进攻,犹如钉子一般牢牢扼守在阵地上,坚守了三天四夜,直到中原红军机关渡过湘江。</p><p class="ql-block">三、陷入重围、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12月1日,中革军委给完成断后任务的红34师发电,命令他们迅速渡江,赶上大部队。然而,此时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军队死死封锁,红34师被割断在湘江东岸,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2月3日,红三十四师沿湘江支流建江而下,前往凤凰嘴抢渡湘江。遭桂军四十四师堵截,电台被炸,与军委联络完全中断。激战中,红34师伤亡惨重,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及侯中辉、苏达清、彭竹峰等团级干部相继牺牲,全师4300余人锐减至800余人。</p><p class="ql-block">12月4日下午,陈树湘率余部800余人在灌阳县板桥铺,遭到桂军包围,仅400余人突围出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四、壮烈牺牲、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12月6日,红三十四师在灌阳县长塘坪长塘坪与灌阳民团遭遇。100团团长韩伟率残部30余人断后掩护,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率200余人突出重围辗转回到湖南境内。</p><p class="ql-block">12月11日,陈树湘率部在湘南江华抢渡牯子江时遭当地保安团袭击,不幸中弹身负重伤昏迷后,不幸被俘。</p><p class="ql-block">反动的保安团捉到重伤的陈树湘后异常兴奋,用担架抬着他准备去邀功。1934年12月18日晚上,陈树湘为了不让敌人的如意算盘得逞,趁敌不备时,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记:英雄不死</p><p class="ql-block">全师仅有王光道和101团的严凤才带着一百多人突围出去,转入山区坚持打游击,终因力量太弱大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100团团长韩伟率残部掩护师长陈树湘他们突围后,自己又陷入重围,激战至最后6人,在绝境中义无反顾的纵身跳下悬崖。万幸的是,团长韩伟、营长侯世奎、司号员罗金党3人被树枝挡了一下,居然没有摔死,被当地一个采药郎中救起。后来,韩伟、侯世奎辗转找到部队,重新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5年,韩伟被授予中将,侯世奎被授予少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味历史文化,下期更精彩。</p> <p class="ql-block">长征中,近6000人的“绝命后卫师”,湘江战役几乎全部牺牲!</p><p class="ql-block">至暗时刻,有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主题,所以我国近代史上也难以避免这个主旋律,这些惨痛的战役让无数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战争必然就有杀戮,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残酷的一面。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难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让红军主力损失过半,湘江红军历史上一段最沉痛的回忆,无数红军将士,将生命留在湘江。</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段惨痛的回忆,后世有这样一段传颂“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从这段传颂中可以看出,湘江战役之惨烈,江水被染红,周边百姓不愿食湘江鱼。</p><p class="ql-block">那么,今天我们来聊聊湘江战役,及参战湘江战役损失最惨重的部队绝命后卫师,到底是什么原因被称之为绝命后卫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博古等人错误决策犯了左倾的错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决定开始长征。</p><p class="ql-block">前四次的失败,让蒋介石万万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于是他派遣16个师在后面紧追不舍,希望能抓住红军这次失败,彻底歼灭红军。追击过程中,蒋介石进行过三次封锁,但他的围堵都被我军粉碎。</p><p class="ql-block">在突破敌人三道防线后,红军来到了湘江地带,蒋介石经过一番观察,觉得如果能利用好湘江的地形然后自己在集中优势兵力,完全有可能围歼红军。</p><p class="ql-block">为了能最大程度保存革命力量,中央军委决定让红5军团红34师作为垫后部队,以最大的力量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顺利渡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项“必死任务”,大部队顺利渡江,那么负责断后的34师绝对会孤立无援,到时候会被国军优势兵力层层包围,34师全部将士将会无人生存。</p><p class="ql-block">刘帅负责向红34师宣布命令和要求,34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100团长韩伟,并作出了战略部署。中央军委要求34师死守灌阳文市,水车一带,阻击敌人的进攻,为大部队撤退争取时间。</p><p class="ql-block">于是,陈树湘迅速按照上级要求进行部署,将部队布置在灌阳文市、水车一带。</p><p class="ql-block">在这里,34师首先面对的是周浑元的四个师,这四个师不仅兵力雄厚,部队还装备了美式装备,并有飞机大炮的配合,敌人的火力优势远超红34师,所以红34师的任务十分艰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由于敌我双方装备相差甚远,所以红3师在阻击战中,红34师伤亡十分惨重,减员程度十分严重,好在指挥官指挥出色,战士们悍不畏死,阻击战获得胜利,大部队也顺利渡江。</p><p class="ql-block">大部队和兄弟部队顺利渡江,可34师遭到了中央军、桂军、湘军的全方面包围,背腹受敌的情况下,陈树湘和韩伟决定分兵突围。</p><p class="ql-block">陈树湘在突围的过程中不幸受伤被俘,后为确保最后的尊严,陈树湘以极其悲壮的方式自尽而亡,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韩伟的100团,情况也十分糟糕,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后,300多人部队仅剩30多人,战士们在打完全部子弹后,被国军逼到了宝界岭,韩伟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士兵,决定再次分队突围,希望能突围出一个是一个。</p><p class="ql-block">为了能掩护其他人突围出去,韩伟和几个干部来到悬崖边,在这里他们和敌人不断周旋,为其他人争取时间,但让人可惜的时候,其他突围小组都没有人生还,这时候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近,韩伟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从2000多米的悬崖下跳了下去,其余几个干部见情况也跟着跳了下去。</p><p class="ql-block">跳下悬崖的韩伟和其他两名干部侥幸没死,后被老乡救回,之几人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并且回到了部队,继续参加革命事业。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韩伟被授予中将军衔,晚年的时候,韩伟想去参烈湘江保卫战不禁落泪,同时在生命最后时刻,韩伟拒绝下葬北京八宝山,而是选择葬在闽西,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韩伟希望能和自陪伴自己的战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由于湘江战役失败惨烈,有不少将士的血水流入湘江,让原本湘江水由绿色变成红色,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了湘江战役的惨烈。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p><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后,我党红军由8.6万人变成3万人,可以说这是红军战略转移中最大的损失,而为战略转移做出贡献的绝命后卫师红34师,全师官兵在湘江战役爆发前有六千人,战役结束后仅有不到十人,这几人分别是韩伟、侯世奎、高春林、罗金党、钟光邦、龙上林、兰发连、吴福祥、廖仁和等人,至于其他人则是没有留下名字,当有点不可否认,这里面有不少闽西子弟,而这些闽西子弟,有不少人便是韩伟带出来的,所以韩伟在会在生命最后时刻,要求葬在闽西,希望能永远陪伴自己的战友。</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没有这些无名英雄的努力,就没有后来的胜利,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该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