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的智慧》(1)

明空如月

<b>1、《本心的智慧》是为了这样一些人:通过修行,他们已经获得了身心的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欲求,他们渴望获得解脱。</b><br>《本心的智慧》其内容,是为已经有了很好的修行基础,通过修行身心已经达到了比较深度的净化,心中能够常常地处在宁静之中,已经不再去追逐感官方面的欲望,而是希望能够尽快地实现究竟的解脱。所以这本著作它所针对的人群是有一定的修行基础、渴望获得解脱的修行者。<div><br><b>2、正如火是烹饪的直接原因一样,唯有[本心的智慧]而非其他任何形式的戒行才是解脱的直接原因。因为没有[本心的智慧]就不能获得解脱。</b><br>这段话是在强调【本心的智慧】重要性,本心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中所说的这种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即佛的智慧,也就是本心的智慧。只有这个智慧本身才是究竟解脱的根本,其他任何形式的身口意的修行,最后都是为了觉悟、领悟、体悟、体证到这种本心的智慧。</div><div><br><b>3、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因为行动和[无明]并不抵触。只有[本心的智慧]才能摧毁[无明],正如只有光明才能驱除黑暗。</b><br>这里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无明。在佛教中也是这样,无明是一切痛苦烦恼和生死轮回的根本、源头。所谓的无明,它并不是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叫做无明,而是指我们对于自己生命的真相,对于自心本性的真相不能够正确的认知,不能够正确的了悟,由于不能正确的了悟而被自性本心的觉性作用的幻化相所迷惑和欺骗,执幻为实,被困在幻相中不得自由,就叫做无明。而所有一切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启自性本心的智慧,当自性本心的智慧开启的时候,这个无明就消失了。因为所谓的无明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心的真相,那么,当我们正确的认识到了自心的真相,这个无明自然也就消除了。明和无明,其实说的是对于自心本性的正确认识与否,明是指正确的认识,无明是指错误的认识。<br>行动不能摧毁无明。为什么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呢?因为行动和无明并不抵触。也就是说所有的语言、行为等,跟无明本身并没有绝对的矛盾之处,而真正跟无明相矛盾的是什么呢?是自性本心的智慧。无明与自性本心的智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黑暗与光明的关系,无明,其实也就是黑暗、没有光明的意思。<br>佛教中经常把自性本心的智慧用【光明】来表示,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光明是智慧的光明,它并不是像我们看到太阳光一样的这种物理的光明,而指的是智慧,是空性,是觉性,是空而能觉、觉而本空的这个最究竟的智慧本体。当我们对自性本心最究竟的体性——空性、明性、明空圆融一体之性——彻底地体悟清楚,确定无疑,再无任何疑惑的时候,就叫做光明。<br>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其原因还在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心性的认识。在无明的状态下的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都是无明的。当自性本心的智慧开启了之后,所有的身口意行为都是光明的。所以说行动不能摧毁无明。但是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不断地净化身口意,同时以佛法指导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观照自己的心,不断深入地去观照和体悟自心本性,最终就一定会觉悟到自心的真相。<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