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足迹119奥运村街道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

笑羊

2024.5.24北京大卫队活动 <p class="ql-block">1、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炎黄艺术馆</p><p class="ql-block">3、亚运村街道办事处</p><p class="ql-block">4、大屯街道办事处</p><p class="ql-block">5、大屯文化广场</p> 1、中国考古博物馆 <p class="ql-block">一、中国考古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中考古博物馆的建筑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像一个传统的“尊”,正门上写着篆书的“史”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中国考古博物馆的设计师张镈</span></p><p class="ql-block"> 他在1941年至1944年间参与了北京故宫的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并在1951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镈先生一生主持、指导了二百余项重大工程,其中包括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友谊饭店、民族文化宫等建筑。他还长期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师,并曾是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3、▼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前面的神兽是邓仲牺尊石雕。</p><p class="ql-block"> 主体是长了角和翅膀的马驹,姑且认为是麒麟,背上依次是一虎一凤一龙,胸前又趴着一只龙。它的用途,是邓仲专门做来给女儿当嫁妆,应该寓意满堂凤雏麟子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二、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景</p> 序厅 <p class="ql-block">1、照壁</p><p class="ql-block"> 是巨幅铜版画青绿山水画卷,绕过照壁,迎面看到一面巨大的铜镜上镌刻“历史中国,鼎铸文明”八个大字,这是博物馆基本展陈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2、屋顶星空图</p><p class="ql-block"> 寓意历史的星空,图片拍摄于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当天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3、铜镜周边的铜浮雕</p><p class="ql-block"> 全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左右两侧是模仿考古地层剖面搭建的文物展柜;天顶上方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天文典籍,设计的星象图,寓意历史星空。地面是一条历史大道,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一直延续到当下。</p> <p class="ql-block">4、展览序厅的“历史大道”两侧</p><p class="ql-block"> 展示着出土于安阳殷墟的两驾商代马车,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1928年,中国的学术机构首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被誉为考古学的开端。考古工作者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将它们从遗址移到博物馆,并在实验室展开了长期的考古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马车 </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两驾马车,为考古工作者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将它们从殷墟遗址移动至此,并在实验室展开了长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整体的套箱搬迁,是考古学的一种重要手段。</p> 展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span>主要包括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以及丰富的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2、展览共有五个专题</p><p class="ql-block">一、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二、宅兹中国</p><p class="ql-block">三、大国一统</p><p class="ql-block">四、和融万方</p><p class="ql-block">五、民族觉醒</p> 镇馆之宝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博物馆陈列着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同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口陶尊的腹上部刻画的符号,从上至下亦为“日、月、山”形。</p> <p class="ql-block">▼玉璋</p><p class="ql-block"> 玉璋长度接近50厘米,来自一座贵族墓。这座墓葬底部有一层厚厚的朱砂,玉璋因沾染朱砂而呈现红色,作为宫廷礼仪的重器,这件玉璋两侧有龙形装饰。</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  ▼细泥红陶,高7.3厘米、宽9厘米、厚1厘米。它的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饱满,鼻梁高挺,下巴微圆,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用黑彩表示,眼睛和嘴巴呈长条形的镂空状,双耳扁平,并各有一穿孔。</p> <p class="ql-block">朱书文字陶扁壶: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p> <p class="ql-block">  ▼朱书文字陶扁壶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内,距今4000多年。壶鼓腹部写着一个醒目的朱书汉字“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相像,另一面还写着一个字符,但目前尚不能识读。朱书文字陶扁壶的发现不仅表明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更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连续发展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立鸟异形陶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共出土彩绘龙纹陶盘4件,均出自大型墓葬。此盘褐色胎,内壁及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唇、沿面涂红,内壁用红彩绘蟠龙纹。</p> <p class="ql-block">▼青铜爵</p><p class="ql-block"> 青铜爵是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最早的青铜礼器。青铜爵是古代饮酒器,兼可温酒,同时,爵作为饮酒器的总称,涵盖了爵、斝、觚、觯、角等,作为专名,即指饮酒器或温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青铜爵的形制在《说文解字》中有很形象的描绘:“爵,礼器也,角雀之形,中有鬯酒” 。青铜爵的一般形状为前有流,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双柱。青铜爵这种独特奇巧的式样是中国所独有的,没有任何一种酒器能像青铜爵那样深入人心,它成了中国所有古酒具中的形象大使。</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文化</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 </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身上,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合而成。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跃然欲生。</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象牙杯: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象牙杯</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米黄色。杯身如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钺:商/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略呈斧形,长方形内,平肩,弧刃,两侧边外侈,并铸有“T”字形凹槽。肩下有两对称长方形穿,其下以云雷纹为地纹,上饰有两条侧身龙纹。其中一侧普养上铸铭文“妇好”二字。</p> <p class="ql-block">铜人面饰:西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 铜人面饰</p><p class="ql-block">人面,窄眉,圆目,阔鼻,大口,眼眶内凹,眼大而外凸,中间一圆孔,鼻梁较低,鼻孔较大,口内上下两排大牙,双耳小而平。前额、双耳及下颚部各有圆形小孔两个</p><p class="ql-block">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龙凤纹瓷扁壶:元/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扁方形小口,腹部微鼓,肩部有四系,平底。腹部两侧在白地上用黑彩分别绘出龙、凤纹,并刻划出鳞片和羽毛,侧面饰卷草纹。</p> <p class="ql-block">▼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唐/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编号为M2603:7,全长24.4厘米。勺柄扁方修长,弯柄的末端做成凫头形,勺面上视呈九曲花瓣状。器表以鱼子纹为地,錾刻尖瓣宝相花及雀绕花枝图案。枝蔓回转绚丽,结构细密流畅,鎏金工艺精湛。勺的内壁打磨抛光,明亮照人。</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 </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p><p class="ql-block">盛酒器,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此牺尊是井叔夫人从邓国带来的嫁妆,反映了西周社会的基本组织—血缘组织的广泛存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和异姓联姻等一系列政治制度。</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铜牌饰</p><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被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朝代——夏朝晚期都城所在地。在这里,出现了我国最早以宝石镶嵌的青铜器——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绿松石也被看作我国最早被用于镶嵌的宝石。</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分别是1981年和1987年出土的两件。出土于1981年的绿松石铜牌饰,长14.2厘米、宽9.8厘米,出土时位于为墓主人胸部偏左侧,附近有铜铃同时被发现。出土于1987年的绿松石铜牌饰,长15.9厘米、宽7.5至8.9厘米,是同类绿松石铜牌饰中工艺最为巧妙的一件,其牌饰主体为镂空铸造,几百片细小的绿松石片在无依托的情况下,历经3000多年而无一掉落。</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鼎</p><p class="ql-block">地区: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时期:商</p><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两件司母辛鼎,鼎口沿下一周龙纹,以扉棱为中线组成兽面纹。铭文“司母辛”这里博物馆还是沿用的“司”字,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p> 其它展品 2、炎黄艺术馆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以“徐义生山水画”为主题,共展出徐义生先生的124幅国画作品。</p> 街道办事处 <p class="ql-block">亚运村街道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大屯街道办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屯文化广场</p> 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