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 张 桓 刘银堂</p><p class="ql-block">审 核 : 刘桂成 张天林</p> <p class="ql-block"><b>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家园和精神的象征,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是中华儿女心中不朽的丰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二山西段——</i></b><b style="font-size:20px;">南口村到白羊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尽早赶到李二口长城博物馆,凌晨四点我们俩就起床了。泡了两包方便面吃完后,背上行装,银堂开摩托车(房东家借的)把我送到了南口村。</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南口村悄无声息,正沉浸在一片祥和的睡梦之中。4点50分我慢慢的从村口上山,爬了20分钟到达了山顶。山顶上竖立着一座敌楼,我们称它为一号敌楼,后面延续。</p> <p class="ql-block"> 南口村到白羊口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站在山顶,回望南口村,才感觉到南口村是守护这两座山的咽喉,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南口村为两山咽喉</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着长城在山脊上,不断的向上攀爬。已经坍塌了的长城墙体和敌楼,仍然以过往的形态、连续不断的向西南方的高处螺旋式的爬升。</p> <p class="ql-block"> 南——白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0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1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1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1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4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20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5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2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6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接连不断攀爬了几座高山,行走了七八公里,长城终于开始沿山脊向下行以缓慢的形式走去,直至融入到李二口村。</p> <p class="ql-block"> 南——白2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一座看似被人为码放而成的巨石堆磊。这个大石头堆如果是人为码放的,是有很大难度的,堆磊它的目的又是什么,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看似被人为码放而成巨石磊</p> <p class="ql-block"> 南——白2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2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山顶上看到的李二口村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南——白30号敌楼 </p> <p class="ql-block"> 南——白3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上行走了四个多小时,九点半终于进入了李二口村。在李二口长城公园和丰收广场拍照时,袁会长开车过来把我们接到了李二口村大同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大同长城博物馆,场馆设计独特,展厅宏大,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 袁会长多才多艺,采编播导,样样精通。李二口长城博物馆场馆设计布置是由她亲自制定的,场馆的照片基本上都出自她的手。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她时不时的出来讲解几句,她的解说幽默风趣。深受孩子们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她在大同市搞的是长城文化旅游,大同的长城旅游让她搞的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深受广大长城旅游爱好者的好评和喜爱。</p> <p class="ql-block"> 与大同市长城保护协会的袁会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展出的袁建琴会长摄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袁会长向我们和参观的学生介绍,在过去这里所有的长城都是夯土筑成的,而外面包有青砖的,每块青砖的重量40斤,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青砖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就是现在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 与大同市长城保护协会的二位会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过程中袁会长顺便为我们讲述了,两个与李二口村相关的故事。她说:李二口村在唐朝以前叫杏儿沟,唐初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为击败刘武周。化名李二,孤身潜入杏儿沟,经历了射虎,斗胡,桦门岭马陷难泥河等一场场险象环生的战斗过程。事情过后,李世民对随行之人言道”杏儿,李儿二物本为同宗同族,孤王以李二为名,在此经历一番际遇,杏儿沟以后便叫作李二口。”从此,杏儿沟便奉旨更名为李二囗,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她接着讲到第二个传说,李二口还有个错长城的故事。相传公元1546年,宣化镇和大同镇一并修筑长城,拟于两府交界地“西阳和”相对接。然而大同长城出李二口西进直达张仲口,两地长城南北相错三十多里,无法对接。明世宗令巡府都御史孙锦查办此事。孙锦认为大同镇所修长城丢弃了“西阳和数千生齿,数千倾膏腴之地”。大同镇总兵周尚文辨称,原定长城路线山高地险,若遇战事,应援不便,各有各理。宣化大总督侍郎翁万达提出一个“地徇宣府,兵便大同”的两得之法。大同镇重新改线l,长城由李二囗向北跨二郎山向东与宣镇长城对接。若遇开战,宣府负责派兵支援。如此,则“地不可弃,兵必有援”。而后,朝廷明令“常戍不备,罪大同:有警不援,罪宣府”大同镇已经修筑的李二口至張仲口的1632米长城披废弃,成了万里长城上的错建的长城。</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故事分别在“李二口村”和“天镇李二口长城”两个巨石背面有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跟随学生们一同参观,让我们增加许多关于长城方面的文化和知识。为了不让孩子们过多的被打搅,我们决定跟袁会长告别,去住宿地休整。</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多,我和银堂没事可做,就决定俩人一块从李二口村沿长城向白羊口走上五公里。我俩走到白羊口村结束了今天的徒步长城。</p> <p class="ql-block"> 南——白3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7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3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3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城墙宽近2.5米</p> <p class="ql-block"> 南——白8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3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40号敌楼是个骑墙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4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4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0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南——白4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4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4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白11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今天共行走了17公里,爬升760米。</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南口村到李二口村线路轨迹</p> <p class="ql-block"> 下午李二口到白羊口线路轨迹</p> <p class="ql-block"> 天还没完全黑,长城博物馆的彩灯已经被点亮了,站在寂静冷漠的山坡上远望着展馆诱人的灯光,不禁的让我想到:这古老沧桑的长城啊!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精神的象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你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迭与兴衰,你保护了多少子民,成就了多少英雄,又养育了多少众生,现在还默默奉献着你尚存的余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3日晚于天镇县李二口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