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的浮光掠影(三)

无敌兔(袁仲清)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北爱尔兰一路南下不知不觉的来到了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理论上应该是又跨越了一个国家。过境时司机从行李厢里随意挑了三个最小的物件让边境检查人员检查,一会儿的功夫他们就将我们“挥之即去”,就这样的丝滑吗!别闹,还没见过这样的国境线,甚至不用看护照。</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健力士公司的总部,四百年前他们在这里创建了一家啤酒厂,只做啤酒只做一种啤酒四百年不变。如今世界上有一种记录就叫吉尼斯纪录就是它们的创意。公正,客观,公开,不断地见证着人类挑战所有以往的极限,包罗万象无奇不有。</p> <p class="ql-block">一幢厂房里,它是四百年前第一个生产车间的原址。经过翻新变身成为全钢结构的展示大厅。没有装饰全裸出镜,甚至连隔断都没有,共有8层高的建筑内几乎没有用到大型照明设备。透过模拟的人工环境向访客们展示从麦地到麦粒,发酵加工直到成品的全套啤酒加工过程简洁但有效。</p> <p class="ql-block">展示台的蓝天白云之下麦浪起伏,用手触摸丝滑柔软就像女人的头发。这是在人工模拟环境下大麦真实的生长状态。</p> <p class="ql-block">走在参观生产工艺过程的动线之中,主办方用LED灯牌在提示着每一个生产环节。这里是发酵车间。</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了顶层的观光厅,主办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唯一的产品:啤酒。诺大的观光厅中央的圆形吧台内站着不少年轻的俊男靓女用娴熟的手法灌注着满满的扎啤,并不是一次性的注入而是分次缓缓地让酒体顺着杯壁而下将要满杯之前戛然而止让整排将满的酒杯静置在吧台上待杯中酒沫慢慢的褪去较粗的部分然后再将其注成满杯递到客人的手里。酒体醇厚入口绵长,泡沫细腻经久不去,色泽黝黑晶莹剔透。上好的啤酒就是应该是这个味道,麦香鲜甜微苦不涩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我想今年的夏天就是喝它了。</p> <p class="ql-block">观光大厅里几乎拥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举着酒杯相互热情的彼此打着招呼祝福着素不相识的人们快乐幸福。夜幕低垂的都柏林满大街都是健力士啤酒散装卡车在走街串巷,在这里的居民看来让啤酒装瓶上柜完全是多余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这块立于浩瀚无际的大西洋岸边的石碑是我们这次旅行的最西端“莫赫悬崖”。它又是一个自然景观,长达八千米的悬崖沿着海岸线拔地而起,据说最高点离海平面有千米的悬崖的一端“突然转向”大洋深处长达二百多米。就像一头巨石的怪兽昂头仰天而啸。千百年来任凭大西洋季风带来的滔天恶浪扑打蹂躏以及高温严寒的日晒雨淋。它巨大的身躯虽有侵蚀而风化皲裂但始终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上悬崖的时候突然是云开日出风和日丽,大海露出了温柔抚媚热情的脸庞。我趴在悬崖的护墙往外看远处漆黑的崖壁还有点背光却也能看到它的“身上”除了苔藓寸草不生。远处有一块被海浪即将“吞噬”的礁石依附着巨崖努力地挺胸抬头展露出自己昔日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悬崖峭壁上沾满了白色的鸟粪这里是大量的海鸟栖息繁育之地,虽然没有舒适温暖的鸟巢但这里至少可以避雨背风、免遭恶禽袭扰呀。据海洋野生动物学家介绍这里长期生存着十几万只各种野生鸟类。</p> <p class="ql-block">用长焦镜头可以看到海面之上有着大群的海鸟在迎风翱翔,或许是在求偶抑或是觅食。各自都是为生存而忙碌。</p> <p class="ql-block">迎着扑面而来的海风我还想靠着悬崖护墙上眺望远方(八公里以外)的悬崖之路的时候,妻子不断地催促我踏上返途。再见吧,大西洋!或许我们会在不远将来在地球的另一处再见吧。</p> <p class="ql-block">快中午了阳光好像已经转动好了它的角度。远处的山崖峭壁变得越来越清晰,机会难得再来二张。</p> <p class="ql-block">宝尔势格庄园是爱尔兰著名的一个花园式建筑,曾经被闻名遐迩的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 》评为世界十大豪宅之一。位于威克洛群山环抱之中以开阔的视野展示其魅力无穷的远景,以意大利式花园、梯田般的步道配有日式的花园小景。谁又能想到这里的原始状态竟然是一个英格兰军队屯军的要塞之地。</p> <p class="ql-block">庄园经过一位著名的德国建筑师的“魔力”感召之下(用一百个能工巧匠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华丽转身成为一座美丽的景观花园。随处可见那些精美的雕塑与铁器或装饰在草坪之上或落于建筑的一隅。给建筑群落的主体以最好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造型别致呈几何对称的花园按梯田顺序的展开。</p> <p class="ql-block">远景在水池中央一注喷泉吐出水柱迎风飘洒在嬉戏于水池里的天鹅们的身上。田园风光与远山景物自然协调给人赏心悦目的舒适放松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携妻走向喷水池的时候回头望去我们一路走来的地方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色。应该说这个庄园的过去真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家园。如今它“老”了,由于这里没有被精心的养护与维修,破败的痕迹比比皆是。虽说这一切都非常可惜但时过境迁的贵族荣耀想要继续它的辉煌却谈何容易。英国16世纪的政治体制随着“大宪章时代“王在法下”大大限制了国王任意摊派鱼肉民众的特权。,贵族阶层同时也失去在封地纳税的权利,那些“寄生”阶层顿时没有了财源支持,为了维护自己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他们不得不出租自己的家族产业。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被抄之后有句著名词句“青石阶前霜雪厚,旧时繁华只如烟”。贴切的描述眼前的宝尔势格庄园的落寞</p> <p class="ql-block">只有这棵歪斜的老树方能见证宝尔势格庄园的过往云烟。</p> <p class="ql-block">只有日式花园还算保留得比较完整,石拱门内奇石突兀满是苔藓的井式景观是日本人独具匠心的小心思,可能与他们喜欢面壁独处的心理相关吧。如果再有一帘水幕的话那就功德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一汪清澈的池水倒映着园中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灌木丛,有座小桥跨水而过。女人们喜欢在此扮靓留影。给静谧的庄园深处带来了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用天然大理石做成的巴洛克风格的屏风镶嵌着二尊喷水的雕塑中间显然有尊更完美的大神雕塑已经脱落了隐约只留下了他的权杖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主建筑的二侧各有一尊青铜铸成的裸体人像,造型还算潇洒自如。眼见通体污秽缺少打理不说,不知哪位缺德的“仁兄”掰断了他的一根手指最要命的还顺走了他的“致命武器”从此雄风不再。可恶!</p> <p class="ql-block">宝尔势格庄园的大门口有个“方尖碑”提示着过往的游客这里曾经有过的尊荣。懂点历史的人都明白方尖碑这样的“宝器”不是等闲之物。更不是寻常人家的大门外可以有的。正在怀有崇敬之心与它作别时,有位衣着朴素步履蹒跚的老妪向我走来:语气平和但话音清晰的给我介绍起了她们家的民宿情况。可以在这里住下,每间房120磅含双早。哦,我明白了,庄园内的有居民她们可以提供住宿。呵呵,如果能在这古老美丽的庄园里过上一夜不知是何感觉。</p> <p class="ql-block">早饭后我们要坐渡轮从都柏林过圣乔治湾去威尔士的霍利黑德。威尔士是英伦三岛中最早依附于英格兰的。精明狡猾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答应威尔士的贵族威尔士永远归属,将来的国王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必须是英格兰王位继承人2、在威尔士出生3、会讲威尔士语。詹姆士一世之所以会有如此承诺恰巧是他的后宫里的妻子怀抱着尚未满月的小查理。从此英国王储的封号就是威尔士亲王。威尔士的地理条件对当时的英国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既能防御西边爱尔兰的进犯又能盯着法国这个老冤家的虎视眈眈。英国从斯图亚特王朝起西大门守护由大儿子威尔士亲王领衔,北大门由二儿子爱丁堡公爵挂帅,国王坐镇东南方向的伦敦。呈三足鼎立之势固若金汤,还得要说一遍“打仗父子兵,上阵亲兄弟”</p> <p class="ql-block">卡纳芬城堡西临麦那海峡与爱尔兰岛遥遥相对北有塞昂河环抱是威尔士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公元11世纪时罗马人在原有的一个土岗上建立了一座砖墙式堡垒以抵御威尔士人的反抗。直到13世纪英格兰战争之王爱德华消灭了威尔士抵抗在土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卡纳芬城堡。他从热那亚(意大利)请来了著名设计师采用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建筑元素、纯岩石垒筑八角形的塔楼显示其巍峨挺拔的外观。把原来土岗上砖墙部分拆除融于岩石堡垒的建筑之中形成了一个整体,怪不得我们在现场参观时看到了裸露在外的一段墙基。原来是现代管理者故意展示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海峡岸边六角的塔楼顶上矗立着三个瞭望哨,威尔士的旗帜在蓝天白云下高高飘扬。由于威尔士战事不断,卡纳芬城堡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英格兰,苏格兰加上威尔士本土的贵族们一直沉浸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之中,大家你争我夺轮流坐庄战争惨烈的程度绝不亚于爱丁堡古堡。在整个城堡设计内容并没有全部完成的前提下卡纳芬城堡已经充分地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价值。</p> <p class="ql-block">城堡北边的赛昂河是城堡与内地相联的唯一补给线,码头上系揽着的一艘古老的船舶竟然已经使用上了蒸汽动力,至少有三五百吨的运载能力。看着它的吃水线估计不光能内河航运而且可以出海担负运兵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城堡在高墙与炮楼的围护下,内部的场地有足够的宽敞。古堡于18世纪由政府拨钱完成了全部设计内容时卡纳芬城堡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军事价值了。</p> <p class="ql-block">远望着满目疮痍浑身是伤的古堡就像一位佝偻着肩背哪儿都去不了的老人。它仍能倔强坐在海边用自己的身躯为过往的船只指引着方位。</p> <p class="ql-block">这天的下午我们来到了威尔士的一个小镇歇脚,说是小镇其间也充满了英国人的浪漫风情。英国的城镇布局一般是鱼骨架式的,头尾相连鱼刺横生,并且都是“台阁路”。我们走到了一个丁字路口一个规模不大的礼拜堂前,一位白发飘落长髯斑驳的老者拉着提琴身边堆满音响设备旁若无人的演奏非常的投入,身边坐着他的妻子含情脉脉的盯着丈夫眼神就像纯情的少女。我被感动了,爱是没有年龄的。</p> <p class="ql-block">切斯特小镇的建筑才是它的亮点,多重带有烟囱的人字坡形屋顶,强烈对比的色彩或线条彰显各自的个性,底层采用人工砌墙保留了传统的英伦建筑的元素让人过目不忘。小镇的西头是个教堂而它的东尾则是一个装饰华丽的钟楼。这二天的舟车劳顿觉得有点累了,但一想起明天就要去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福德小镇)心里又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福德是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也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居,清晨我们来到此地的时候小镇尚未完全苏醒。4月23日是联合国“世界读书日”恰巧也是莎士比亚的生卒之日,我猜是联合国以此来纪念这位世界文学 的奠基人吧,今天我正好也也赶上了。</p> <p class="ql-block">身后叫作“莎士比亚中心”房子是莎翁生平的展示馆,来得太早人家还没开门。不过正好给我留影的机会,托福!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莎翁著作的时候是72年从云南农场探亲回来在上海图书馆的地下藏书室,说实话没看懂!哈姆雷特(规范的叫作丹麦王子罕秣莱德之悲剧),是一种对白体裁的舞台剧剧本。光是剧中人物表那一长串的丹麦名字都让你头疼不已。</p> <p class="ql-block">威廉.莎士比亚(1564 4.23~1616 4.23)这是他出生的房子。生来就是个文学天才,他家境一般也没有文学世家的显赫背景根本谈不上文学环境的熏陶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有一段短时间语法学校培训课程。(偶然看到莎翁诗句的原文,慢慢体会他的语态辞意体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确是个语法高手啊)。让他能够成为英国一代宗师唯一的原因就是喜欢。英国人从来就喜欢舞台剧,小镇上来了小剧团搭起帐篷每天有演出,莎翁没钱买票入内只能在外面“蹭戏”回家就不断地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如痴如醉,最后终于有一天他竟然抛妻离家跟着剧团跑了。剧团也没给他什么正经工作,莎翁只能在剧场门口替客人拴马(相当于代客泊车吧)。他的福利就是戏班一旦开演他能躲在侧幕看戏。就这样他完成了自己剧本创作知识的原始积累。当他的第一部作品《亨利六世》问世之后莎翁的新作不断好戏连台。至今仍还有著名剧团在演出着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跟着父母去科学会堂看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配音只有字幕完全搞不懂,大段的独白和夸张的表情似乎是在告诉懵懂的我:人间除了生命之外还要有爱情和自由,我想那是莎翁对我的启蒙教育,那是文学艺术神奇的所在。太阳出来了小镇外来了不少的大客车,下车的小学生的参观团一定是“世界读书日”造访莎翁故居的校外活动,人家也有传统教育。我想其效果是不是会和我当年一样呢!</p> <p class="ql-block">布莱尼姆宫,二战期间英国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家族庄园。它是英国唯一的非宗教非王室但可以称谓宫(Palace)的庄园,1607年约翰.马尔伯勒公爵领兵打败了法国侵略军,马丽女王敕令赏赐给老公爵的。1987年这座官邸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与莎翁不同已故丘吉尔首相出生于英国公爵的显赫家庭。</p> <p class="ql-block">温斯顿.丘吉尔是马尔伯勒公爵的第八代世孙,这是摆放在客厅走廊显著位置的一张油画。应该是马尔伯勒家族得以继承香脉的女性团队。</p> <p class="ql-block">布莱尼姆宫正门走廊就彰显了家族尚武的传统风格。看到了一面家族战旗不得不说一下英国的骑士制度。骑士在英国社会等级中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独立阶层。男孩们成年后取得战功后由国王授予骑士称号(老外没有科举制度升职加薪全凭战功),一旦有外来入侵骑士们身披自家置办的盔甲刀枪胯下自家的战马冲锋陷阵保家卫国死而无憾。平时他们除了天天练功习武增强体质之外基本无所事事,王室免除他们的劳役还可以领到一份不错的薪资。如果阵亡将马革裹尸魂埋疆场,如果立下战功就能加官晋爵。他们都有一面属于自己的战旗他们看它如同生命。以前英国男孩似乎都会崇尚这样的职业,就连王子王孙都不例外。还记得唐.吉柯德吗?那就是一名英国骑士。</p> <p class="ql-block">门庭上方的油画一般是家族最荣耀的艺术装饰,只有有钱有地位的家族才请得到最有名气的画家替他们家最瞩目的地方作画,反过来有才气但名气不够的画家只有在有钱有地位的家庭画天庭画方能一炮成名。</p> <p class="ql-block">富丽堂皇败絮其中的一幕又来了。布莱尼姆宫存在着与宝尔势格庄园同样的问题:庞大的家业无钱打理的窘境。马尔伯勒公爵的后代仍然住在宫内如今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只是它的一部分,门票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开支的需求,更不要说要满足这些贵族奢靡的日常挥霍。所以他们允许一个服装品牌在此布展,于是一场视觉错乱鱼目混珠的参观成了一个“笑话”。</p> <p class="ql-block">还好人们总是能够找回曾经迷失的方向。家族礼拜堂他们家一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肃穆的灯光烘托出穹顶里射入的阳光,一座保养的非常精美的管风琴被挂在礼拜堂的正前方。这个乐器是他们祭祀祈福所必用的圣物。在巴洛克文艺时代的后期人们在这基础之上迎来了钢琴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庄园的马厩,马具的存放和修理的地方。平常贵族的骑士精神的最佳提示点就是马术比赛。马儿的护具需要得到最好的维护。</p> <p class="ql-block">走出布莱尼姆宫来到了它的后花园眼前一亮顿时有了凡尔赛宫的感觉。不愧为英格兰花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花园总体设计的思路与宝尔势格庄园相仿,利用庄园主体建筑地势高度向远处蜿蜒曲折的河流低洼处拓展视野,用梯田式的步道层层展开。</p> <p class="ql-block">仔细的看确实不如凡尔赛宫的精心养护。人家是皇宫国家博物馆,政府财政下体制内人物。这里只能是靠自己找钱能够活成这样已然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家族礼拜堂穹顶的外观造型。</p> <p class="ql-block">英国的早晨通常是云层密布天色灰暗,这里离伦敦还有一百公里左右。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一片草原,起伏的草场里一团团白球似的黑脸羊扭动圆屁股在吃草,它们不扎堆也没有棚舍终年就在这里游荡。没有投喂渴了就跑沟陇低洼处找水喝。母羊的身边都会有一只可爱的小羊羔紧紧地跟随妈妈,真想下车跟它们玩玩。</p> <p class="ql-block">眼前有不少巍峨壮观的巨大石块呈环形屹立在绿色的旷野之中,这就是英伦三岛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遗迹—巨石阵。据考古学家最新的研究报告它们建于公元前2300年(距今已经4500年了),每一块石头重约50吨看似随意似乎是有意的堆放形式让人差异:古人是怎么做到的?甚至可以横搭在二块垂直的石块之上!建筑史上属于无考,通过长时间人们对它的研究天文学家们似乎找到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与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根直线之上;另外还有另外二块石头的连线指向了冬至日日落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我俯下身去按照它紫铜做的标志线方向拍了一张照片。难道它是古人用来观察天文信息以掌握农时耕作播种的时机?</p> <p class="ql-block">到了温莎城堡的时候终于是下雨了,保安人员已经换上了雨天装备。它是一座纯花岗岩堆砌出来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英国最大最古老并且仍有人居住的王宫。</p> <p class="ql-block">在我所能认知范围内温莎城堡是从1936年一战结束不久爱德华八世难以忍耐宫里的生活没有爱的氛围古板枯燥让人窒息决意迎娶平民身份又是有妇之夫辛普森太太(他是缺母爱吗?),遭到议会和内阁的一致强烈反对,这位可爱又固执的国王一意孤行抗战到底直至愿意舍弃王冠让位于弟弟乔治六世。乔治六世即位后把温莎公爵的封号授予了哥哥,给他留下了最后的脸面。</p> <p class="ql-block">继位不久之后的乔治六世迎来二战的浩劫,为了躲避德军每天的轰炸他决定带领全家躲进了温莎城堡。在我一个外行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至少这里安全抗炸。</p> <p class="ql-block">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在南非访问的时候接到宫廷关于乔治六世去世的消息,但她仍然按计划完成了出访的任务身着一袭黑色的丧服登上了专机的时候她已经是英国女王了。她亲手把父王的灵柩送回温莎城堡的家族墓地安葬。从此在此开启了她长达六十年的女王时代。温莎城堡也是她最喜欢的家,每年都要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度过。</p> <p class="ql-block">温莎城堡里有近千间房间225个卧室,内部装饰都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拱形屋顶以宗教题材的油画让人有置身其间的感觉,到底是王宫就是不一样呀。</p> <p class="ql-block">与雕塑联体的壁炉的二侧都是烛台,它们的作用相当于自带电源任意移动的LED灯。当主人有任何需要比如读书看花,喝茶聊天时就有人在烛台上插上蜡烛拿过来就能提供照明服务了。</p> <p class="ql-block">温莎城堡内的圣乔治教堂是王室家族礼拜堂,规模不大但内部装饰却非常的考究。它的地下就是王室的墓穴。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曾经葬在那里。但伊丽莎白二世在圣乔治教堂的墙基外侧为自己的父母另辟了一间墓室单独安葬并在那里建了一所小教堂“乔治六世纪念馆”也算是圣乔治教堂的附属建筑吧(英国人经常那么干)。当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死前为了要与父母合葬一处签字同意死后火化将骨灰安放在父母灵柩之间。可见那里已经实在没有空位了。如今伊丽莎白二世与她丈夫(菲利普亲王(那英俊潇洒的希腊王子)与父母安放到了一起。倒是想去看看,但工作人员告诉我那里暂不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