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晓红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分馆</p><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总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39809平方米,展陈面积10362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第一个分馆。</p><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是国内首个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为主题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2024.5.22 支委研学参观了此馆,时间很短,留下的影像材料也不多,自己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整理此篇</p> <p class="ql-block">秦汉馆将以“秦汉文明”为主题,展览叙述结构采用“大历史+小专题”形式。内部共分五大展厅,展陈面积约1.13万㎡,包括主展厅“秦汉文明”、遗址展厅“城与陵”、艺术展厅“技与美”、临展厅和公众考古中心。</p><p class="ql-block">核心主展厅从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交流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该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成就和作用——这不仅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创建的时代,也是学术思想奠基的时代,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时代。</p><p class="ql-block">两侧展厅为常设专题展“城与陵”和“技与美”,既是对基本陈列“秦汉文明”的呼应与深入阐释,又分别从考古与艺术两个方面展示秦汉文明的灿烂与辉煌。</p><p class="ql-block">具体看,“城与陵”旨在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据,通过对雍城、栎阳、咸阳、长安四处大遗址的剖析,探讨都城与陵墓作为文明社会所形成的真实载体,在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技与美”则主要借助雕塑、壁画、画像石、陶制模型等物质遗存,展现秦汉时期人们丰富且多元的形象世界,也揭示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生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向外再延伸的临展厅能够实现一厅多用效果,在这里,临时展览、学术会议和讲座沙龙均可举行,拟打造成秦汉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而现如今,博物馆也在摆脱传统展陈的枯燥无味,加入大量可感知、沉浸式的科技手段展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如秦汉馆中的数字展厅与公众考古中心,就利用数字化呈现秦汉时期的衣食住行、社会风尚,再结合考古成果展示,全方位讲述考古故事、普及考古知识。</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秦汉新城秦创原·渭河科创带核心区域,即兰池三路以北、泾渭大道以东,是综合文旅项目大秦文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依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西汉帝陵遗址带,南邻西安地铁14号线秦宫站、咸铜铁路,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站等交通枢纽约20分钟车程。</p> <p class="ql-block">“丝路一号”汉代古船:它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板船。该船采用榆木、圆柏、槐树等木材打造,长9.71米、宽1.98米、承载量约为3到5吨。这艘古船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秦汉时期与世界各国交往交融的历史,还是千年来中西方丝绸之路往来交流的见证。所以,它被命名为“丝路一号”。</p> <p class="ql-block">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中,入选了三件国宝,杜虎符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杜虎符于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杜”是指秦国的杜县,在今天西安的长安区。“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作行走状,昂首蜷尾,颈上有小孔,可穿绳悬挂。虎符身上铸有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点烽火即可。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p> <p class="ql-block">神兽金饰于1957年在陕西省神木市纳林高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神兽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这种勾喙蹄足神兽是战国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装饰纹样,有学者称其为“格里芬”。圆雕的勾喙蹄足神兽目前只发现这一例,其他的均作为装饰纹样浅浮雕于相关器物表面,而且常常后肢朝上反转。</p><p class="ql-block">根据神兽金饰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看到秦俑脸上的指纹</p> <p class="ql-block">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