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赣闽行之——再访武夷山(3)

水上云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崇阳溪边说“印象”</p> 来武夷山之前,儿子建议我们观看一下《印象大红袍》,说那是武夷山特别有名的文旅产品,是来武夷山旅游必看的节目之一。我想起十九年前去武夷山旅游时曾经看过一场舞台剧,也是晚上在剧场里演出的,内容是将武夷山的历史、武夷山的茶文化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游人通过观看表演,通过剧情的演绎,了解武夷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儒家文化底蕴。说实话,我对那次的观看表演印象比较深刻,觉得一个地方要发展旅游业,必须有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通过这些丰富的文旅产品衍生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才能使这个地方的旅游产业随着游客的不断涌进而兴盛,弥久不衰。这是地方旅游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真正要落实往往在实践中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许多地方模仿成功地方的案例想复制模式,却往往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甚至成为令人遗憾的烂尾工程。<br>  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虽说是从桂林最初成功的《印象刘三姐》复制,但旅游文化界对它的评价却高出了《印象刘三姐》,早就名声在外了,我们慕名而来,自然也想要一睹芳容,于是告诉儿子让他帮订票。由于五一长假游客爆满,预估《印象大红袍》在假期需要加演才能满足游客的观看需求,在节前十多天,五一长假期间的演出门票就抢订一空,儿子是通过加价渠道才给我们提前订到的VIP观看票。可见这个名声在外的文旅产品的火爆程度。<br>  <br> 三姑度假区漫步 走入印象建州仿古街 古建州街夜景 印象建州夜景 节日的印象建州门口灯火辉煌 5月3日晚上,在白天游览了天游峰和武夷精舍之后,我们仍抱着十分期待的心情,前往演出地点观看《印象大红袍》。为了防止晚上观看演出的游客车辆拥堵造成误时,我们把晚餐定在演出地点附近就餐。印象大红袍剧场位于武夷山三姑度假区附近,门口是茶博园。我们大约下午6点钟到达剧场门口,把车子停在茶博园停车场,走路折回到三姑度假区里面找了家临街排挡,点了几个炒菜,简单吃过晚餐,再走回到剧场票务中心拿到当晚8点半场次的票,看看时间尚早,便转入了茶博园里面的仿古街里转悠。仿古街取名“印象建州”,按照古籍记载中唐代的建州繁华盛况而仿建。建州是古代福建北部最繁华的州府之一,他的州府治地位于今建瓯市,现武夷山东南面地界即是古代建州所辖之地。“印象建州”主题是重现唐代古建州繁华的市井场景,里面设有美食街、书画古玩街、茶叶街、小商品街等,还设有戏楼,里面的门店招牌设计得古香古色,经营的人们和逛街的人群中,有很多穿着古装的青年男女,这些画着精致妆容的网红们穿梭在各个门店,开着直播,通过网络向别人介绍着这里的美食和各种旅游商品。戏楼上打扮成王婆的嬷嬷和搔首弄姿的金莲姐姐,不断往台下人们抛着眉眼,让人置身其间,仿佛穿越了遥远的古代。伴随着嘈杂的吆喝声,整个古街里面弥漫着烧烤味和辣呛味。儿子说,这是他们这里有名的网红夜景点,叫做“寻味印象建州”。可惜我们早早吃饱肚子,填不下任何东西,不然也是可以好好体验一下这里琳琅满目的武夷山美食的。<br>   印象建州里面的门店灯火辉煌 走进印象建州仿古街 印象建州古玩街 印象建州永顺街 印象建州美食街 印象建州戏楼 在“印象建州”仿古街转悠了将近半个多小时,看看时间已过8点,我们走出古街,走向剧场的入口,这时上一场演出已经结束,散场的人们从出口鱼贯而出。我们找到所在座位区的入口待里面清场完毕,整个演出场地里大灯亮起时,入口的门打开,观众就可以进入了。由于我们购买的是VIP座位区,从那个入口进入的人群相对较少,也就不显得拥挤,待我们找到座位坐下,过了十多分钟,外面的观众才入场完毕。8点30分,场内大灯关闭,演出正式拉开序幕。<br> 根据剧情介绍,这部山水实景剧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领衔创作,以独特视角,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夷山山水茶"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的动人描绘。是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后,"印象铁三角"创作的第五个印象作品。与其他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借助当下流行的"偷菜、炒房、蜗居"等语汇,说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故事,说大红袍的来历,说现代人所有的烦恼,说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br>  演出舞台坐落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武夷茶博园西南角、崇阳溪东侧河岸,背倚风光绮丽的武夷山水,以大王峰和玉女峰作为大背景,整个剧场占地面积约为十一点二亩,总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剧场的表演区域由环绕在旋转观众席周围的仿古民居表演区、高地表演区、沙洲地表演区与河道表演区等共同组成。仿古民居表演区借鉴了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筑元素,使得演出现场更像是有着1988个座位的巨型茶馆。观众看台坐席的视觉半径超过2000米,四面舞台相连,可绵延出万米长卷的壮阔景象。置身其中,不仅可以将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尽收眼底,而且还会有穿着民俗服饰的侍女,递上一杯中国"茶王"大红袍,让观者一品芳茗。作为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实景电影"是其中最长的一个演出环节,也是《印象大红袍》最大的看点。长达70分钟的演出,在完全开放的"山水"间进行,堪称世界上第一座"山水环景剧场"。"实景电影"采用全球首创360度旋转的观众席,观众席五分钟内即可完成一周旋转,舞台视觉总长度达12000米。<br>  演出中有一个最大亮点是,演员们一声呐喊,大王峰和玉女峰被瞬间照亮,演员们再一声呐喊,水也被灯光瞬间照亮,演员们开始讲述大王和玉女的爱情故事,历史如水潺潺荡漾出优雅的线条,流连在古代才子的对月独酌,月下佳人的颦笑扶摇、环佩叮当间。这就是史无前例的"矩阵式"实景电影,将15块电影银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组成"矩阵式"超宽实景电影场面,现场效果如梦似幻。<br><br> 灯光打亮照射下的大王峰背景 演出场景 演出场景 《印象大红袍》作为著名导演张艺谋挂名的作品,通过剧情的演出,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影视作品中浓浓的张氏导演元素和风格。如演员阵容的庞大,整台实景剧参与演出人员多达300人,全部为本地演艺人员;剧中近百低胸装的唐代仕女出门迎客,竹海里戴着斗笠的侠士仙客在竹林里打斗的场面,让人感觉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英雄》等作品的的那些曾经的场景又是何其相似和再现。客观地说,《印象大红袍》剧情的叙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里面的茶文化、武夷山神话传说、武夷山开发历史等等内容,并没有在以前的舞台形象或是影视作品的基础上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这个文创作品吸引人们眼球的应该还在于运用了现代先进的声光技术,通过高科技的"矩阵式"超宽实景电影场面这些技术革命带来的观念变化,延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使得这部《印象•大红袍》将影像和实景结合开创出独特的空间概念。这是这部实景演出作品获得成果的关键,尽管在实际演出中,那些投影在实景山水中的幕景效果并不似想象中如身临其境。<br>  据说平时日子,《印象大红袍》一般每晚演出2到3场,五一期间由于游客观众人数暴涨,每晚加演到5场。我们购买的观看门票是268元一张,按照平均价来算,则每场演出的门票收入超过40万元,每晚演出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把《印象大红袍》看作是武夷山旅游的印钞机,确实一点都不为过。一个地方的旅游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光是有优美的山水风光远远不够,必须要有重量级的拳头产品,这些产品不光要有当地独特的景区景点、土特产品,完善的公共设施,还得有游客参与度特别高的文创产品。《印象大红袍》以其独有的魅力,带动了武夷山茶产业、观光业、饮食业、住宿业和公共服务业等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给政府财政丰厚的收入,使得武夷山市有底气出台所有的景区景点和公交车免门票的公共福利政策,让所有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享受到这里旅游带来的红利。这对一个县级市地方政府来说,十分难得,给其他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借鉴和参考是很有价值的。作为老牌的国际旅游胜地,作为《印象》系列作品最早发源地的桂林,尤其值得深思和借鉴。 演出场景 演出场景 演出结束后演员给观众献上大红袍香茶 演出视频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