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一)

萍水相逢

<p class="ql-block">去山西游是2年前的计划,只因疫情原因,时至2024年5月10日终于成行。第一站来到了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和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p> <p class="ql-block">晋北的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它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一个北大门,此门失守,中原王朝休矣。据统计,雁门关发生过的战役,大大小小有过二千多次。</p> <p class="ql-block">大型浮雕名人壁,其左上角是毛主席在1948年的题字“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路两侧有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杨家将群像分列左右,这边令公杨业带10位男将,那边佘太君率12名女将,两队人马,携刃骑行。</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为原城内唯一的一口水井,至今在用。</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 <p class="ql-block">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傅山所题。</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雁楼: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廓,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198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将军洞:曾露宿过李牧、郅都、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谅、杜茂、刘琨、牵招、李大恩、张公谨、薛万彻、李靖、薛仁贵、李克用、潘美、杨业、张齐贤、杨延朗、徐达、陆仲亨、周遇吉等22位大将。</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公主洞:曾接待过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咸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雅士洞:曾露宿宿娄敬、蔡文姬、李白、沈括、元好问、傅山、朱彝尊、顾炎武、徐继畬等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中央首长,在赴河北平山西柏坡途中路经雁门关。下午到代县城,住县委大院。</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古商道和边贸街可以让你见证商界传奇的兴盛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驿站</p> <p class="ql-block">来到雁门关,这里有众多的遗迹让你穿越历史,一眼千年。</p><p class="ql-block">这里坚固的防御体系可以让你领略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这里繁多的冷热兵器可以让你感受古代战争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道,硕大的青石板被磨得凹凸不平。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屹立于雁门关景区之巅,遥望那绵延起伏的恒山山脉,一座英勇的雄关,两翼盘旋的长城,犹如苍鹰展翅,守护着我国的边疆安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勇气概,顿时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的高处,我俯瞰着脚下的大地,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的英雄在这里挥洒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斗。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雁门关的精神依然长存。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和平,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下午行程安排去云冈石窟,中国的四大石窟有幸今天见到第三个。</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是一部1500年的石头史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入景区后是昙曜广场,为纪念开凿石窟的第一个北魏高僧昙曜而建,魏晋风格,南北各开一门。山门过后是佛光大道,两侧有13对大象驼塔造型,塑像高8.73米,用砂岩雕刻,塔基为六牙白象,塔身有鲜卑族服饰的北魏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01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云冈200多个大小窟,佛像超过5万,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经历早、中、晚三个分期,早期是16至20窟,这是非常著名的昙曜五窟,开凿于公于460年。16号洞窟向东是云冈石窟中期,也就是第1窟至第13窟(除第4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前。20号洞窟以西就是第三期,也是就石窟的晚期建于迁都洛阳之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历史我懂的有限,今天只能是个文化小白,只能把感兴趣的说点。</p> <p class="ql-block">古道车辙,可以清晰看到当时马车留在地面行驶的车辙,说明当时这里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云冈开凿最早、最著名的佛窟,现编号第16-20窟,称昙曜五窟,因由昙曜和尚主持设计和开凿而得名。这5所洞窟内的五尊大佛代表北魏的五个皇帝,即开国皇帝拓跋珪,第二代明元帝拓跋嗣,第三代太武帝拓跋焘,太武帝之子景穆帝拓跋晃,第四代文成帝拓跋浚。洞窟均为穹窿顶大像窟形制,菩萨大多鼻隆唇厚,形体丰硕。</p> <p class="ql-block">第3窟为云冈石窟规模最大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16-20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这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第十八窟:立三佛洞,因为光,因为薄如蝉翼的千佛袈裟。大约是下午三点左右,恰好从洞的上端照进光一束光,仰头望向主佛,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站立两侧是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音乐窟”,即云冈石窟第12窟。其闻名于窟中可见的47件乐器雕塑。既有中国本土乐器的筝、排箫、横笛、琴,亦有西域龟兹的五弦琴、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等外来乐器,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入洞环视墙上四周,可见乐舞雕刻栩栩如生,好似固化了的一场西域音乐会,各种乐器轮番上阵,翩翩舞姿热烈奔放。</p> <p class="ql-block">第8窟门拱西侧的墙壁上,就有毗奴天的浮雕造像,他五头六臂,手持鸡、弓、日、月等元素,骑在回望的孔雀上,鸟口含珠。</p> <p class="ql-block">第18窟佛像拓跋焘,他功高至伟,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分裂混乱局面,中国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昙曜让这位发起灭佛运动的皇帝身披千佛袈裟,成为高大的立佛。</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是第20窟佛像拓跋珪。这尊主佛身着袒右覆肩式袈裟,周围刻满诸多小坐佛,雕有跪式供养菩萨以及身形笨拙的飞天,在展现古印度秣菟罗造像艺术特征的同时,还体现拓跋鲜卑民族剽悍与强劲、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成为云岗石窟形象代言的不二人选。</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她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展示了石破天惊的旷世杰作,积聚了太多历史和美的力量,现场的震撼让人久久回味。</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珍宝,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本人能力所限,所以仅就个人拍摄的部分图片及了解到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叙述分享。</p> <p class="ql-block">5月12日早上,我们离开大同市去悬空寺,悬空寺是我们比较向往的一处景点,虽然在电视节目里欣赏过它的奇、险、巧,但它独特的选址和建筑形制让人神往,一路之上心里越发地盼望着,能够身临其境与它做一次亲密接触和零距离观瞻。上午10点左右我们进入北岳恒山地界,苍茫雄浑的山势显露着“五岳”才有的不凡气度。悬空寺是恒山最具盛名的景点之一。车进了金龙峡,两侧山势陡峻,沟谷开阔。进谷口不远,向右转过一个弯子,一抬眼,远远望见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上,一簇楼宇如粘如贴凌空危挂。</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入口眺望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著名文人和书法家范曾题写的“悬空寺”石刻。</p> <p class="ql-block">在悬空寺正下方的这块巨岩上镌刻诗仙李白题写的“壮观”,请注意“壮”字多了一点,这就是一个极好的看点。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这“壮观”二字。世间事物能入李白法眼的不多,但悬空寺却让他惊讶了,李白在写完“壮观”二字后,还在壮字上加了一个字,表示他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这个飞檐翘角的亭子名为“霞客亭”,亭中树立一碑,上述“霞客遗迹”。记叙了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的作者)于明崇祯六年游历到此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广场与悬空寺隔一条沟遥遥相望,我瞪大眼睛看个仔细。浩浩苍穹下,寺庙镶嵌在绝壁上,由十几根立柱支撑着,阁楼间、栈道上人影幢幢,太震撼了!比照片、画刊还要美妙、诱人,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和享受,美轮美奂;更像一幅玲珑剔透的立体浮雕,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凹凸有度,在万仞峭壁浮现,极具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触景生情,内心有些难以自持,萌生登上悬空寺看个究竟的强烈冲动。</p> <p class="ql-block">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爬到上面入口处有1900多个台阶,我们弓着腰,迈开脚步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寺庙的建筑设计极具特色,整体建筑嵌入悬崖之中,仅用十几根木梁支撑,仿佛悬挂在空中,故得名“悬空寺”。从远处望去,寺庙仿佛是一座空中楼阁,与悬崖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当你站在寺庙的下方,抬头仰望,会被其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寺庙的屋檐、栏杆、佛像等细节都雕刻得非常精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为了使寺庙能够在悬崖上稳定悬挂,古人巧妙地利用了岩石的凹凸不平,将木梁插入岩石之中,使寺庙与悬崖形成了一种紧密结合。此外,寺庙的屋檐向外延伸,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翼角的结构,使得寺庙在风雨中能够更好地保持稳定。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了他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一院两楼建筑格局。所谓两楼,是指南北两座凌空而建的三层庙宇,二者像一对情侣凌空相依,中间用10米的长线桥相牵,下方有栈道相通。所谓一院,以我的理解可以称庭院,或称寺院,估摸着是僧人和工作人员的住处。形象地比喻,乃是登上悬空寺的一把“梯子”,与南北二楼相比,同样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同的是有地基,就势用一块块石料垒成齐齐整整的石墙,一样壮观,足足有二三十米高。</p> <p class="ql-block">踏进寺院,眼前一亮,南北楼近在咫尺,一亭一榭清晰可辨,上下两层,高低错落。从小门进去,走到南楼的连接处便是出发地,“挑战自己,不枉此行。”首先要从内楼梯垂直爬上去,楼道低矮逼仄,拐弯抹角,空间小,台阶高,只能一个接着一个地上。爬上去,跨一步便上了南楼一层,过道外侧是悬崖,只够一个人侧着身子、扶住里侧墙体小心翼翼迈步,不免胆战心惊。侧目四周,对面同样为峭壁,脚下是深渊,游客人头攒动。据介绍,其最高处的殿阁底部距离下方河谷约90米,相当于30层楼或自由女神像的高度。登悬空寺为单行环线,只要从楼梯口爬上来,只能前进,不得后退,逆行肯定会挤下山崖。</p> <p class="ql-block">北楼与南楼长度相当,走过北楼便到了顶端。这段距离总长24米,至此,要借助户外扶梯,向上攀爬至北楼顶层。此时,悬空寺像出浴的少女,将悬空状态整个儿暴露在视野里,一览无余,全然不顾应有的矜持;也犹如宇航员出舱行走在浩瀚的太空感。</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奇迹,更是佛教文化的瑰宝。寺庙内有许多佛教造像,包括观音、释迦牟尼、道教的神仙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造像代表了古代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也展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极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在悬空寺,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深厚的宗教文化,更能体会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寺庙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在这里,游客可以放松心情,沉浸在这片宁静之中。</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作为中国著名的寺庙之一,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宗教的虔诚,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如今,悬空寺已经成为了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对于游客来说,悬空寺不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游客可以远离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体会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智慧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土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震撼,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悬空寺,这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圣地,这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宝库。朋友们,这里非常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它最初名为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后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晋祠,慢慢走,看历经三千年的苍劲周柏,体会挂了百年的牌匾颜色剥落后的扑素感,从现在最早的木雕盘龙上细品宋代匠人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当你跨进晋祠的主大门,首先看到水镜台,过水镜台往西,就是著名的智伯渠,又名清北河,是纪念春秋末叶晋国世卿智伯瑶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晋祠金人台。四尊铁人,高两米余,除东北角一尊系1913年补铸外,其余三尊都是北宗年间铸造的,特别是西南角的那一尊,已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仍然明亮不锈,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它建于宋代,为晋水三泉之一。所谓鱼沼,是一个方形的水池,因沼中有鱼而得名,在鱼沼中矗立着34根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上面承托十字形桥面,它就是飞梁。从南北看飞梁,形如双翼,翩翩欲飞。古往今来,如此架桥,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也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临鱼沼飞梁,后拥悬翁主峰极乐山,居晋祠中心,是全部祠宇的首领建筑。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重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虽然由于岁月的洗礼,烟熏火烤,外表显得旧、黑,但它是现在晋祠中最古老、建筑艺术最精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7间,进深6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正方形。殿身四周有围廊。这是我国现存殿周围廊最早的一个实例。此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圣母殿内,居中而坐圣母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在其两侧站有42尊侍女像。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殿堂内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都是宋代原塑,圣母殿侍女各自有鲜明的个性和气质。这些塑像,形态各异,表情生动,不仅体现雕塑家们的高超技艺,也让我们看到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为不可多得之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木雕盘龙,豪放健美。千年之后,还能保存如此完好,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南面就是难老泉,它是晋水之泉,水温四季不变,常年保持在17度。泉水晶莹通明,生生不息,取诗经的“永锡难老”来命名。难老泉西有一座水母楼,系明代建筑,楼下有三个石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左侧有一棵著名的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此树植于周朝,如今树身分为两根,向南倾斜,于地面成45度角,枝叶茂密,苍劲挺拔。在周柏旁,立一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7个大字,出自明末大书画家傅山之手。</p> <p class="ql-block">这棵老柏旁边的说明书清楚地写明:树龄3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山西省的重要古迹之一,以其古色古香、历史悠久、文物价值珍贵而吸引着众多游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到山西不游晋祠,等于没到过山西。</p><p class="ql-block">祠是一本读不尽的书,神韵无量。古老的晋祠,其木雕、铁塑、唐槐、周柏,讲述着久远的历史故事。亭台楼阁、殿堂塔桥、庙宇碑刻,无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只因水平所限,对晋祠许多文化尚未读懂、看懂、听懂这历史遗存和中华文化的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