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乘舟,赶月

抹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青春向党,作为中国青年,我们应常怀楚囊之情,以横戈跃马之姿全力以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追随中华文化之光,搭乘中华经济政治之舟,奔赶中华命运之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追随中华文化之光,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在被称为“赃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它们大多数来自侵略战争的疯狂掠夺,以及清末民国时期盗墓贼的销赃和清皇室的私卖。《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以鲜肉短剧为外衣,以家国情怀为内里,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正如网络点评那样,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历史曾经的光芒散去,只留下带有余温的灰烬。当余温流入时光的长河里,滋润着那些破碎的时代之心,它便成为我们向未来茁壮伸长的最好养料。二十四史严谨信实,唐诗气势磅礴而委婉含蓄,宋词一唱三叹而雅俗共赏……青春向党,不负韶华,作为中国青年,应当追随中华文化之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仞高山,始足于稳,搭乘中华经济政治之舟,铸牢中华民族经济政治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经济向好发展,中国政治能担大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上,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经济共同体奠定基础。各民族在经济上表现为共建共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凝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有效参与国内国际循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经济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河中,共御外辱、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各族人民才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才真正拥有了代表自己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声音,游响停云。青春向党,不负韶华,作为中国青年,应当搭乘中华经济政治之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奔赶中华命运之月,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所谓民族,顾名思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总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些耳熟能详的歌词,诠释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中国历史。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近现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和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各个民族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旗帜下,空前团结、共同淬炼。这也暗示了,中华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互相依存,感情上互相亲近。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我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这种居住格局也决定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呼吸、共命运的密切关系。青春向党,不负韶华,作为中国青年,应当奔赶中华命运之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吾辈青年应如此,追随中华文化之光,搭乘中华经济政治之舟,奔赶中华命运之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