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生活 作者 秦逾前

山野听风

<p class="ql-block"> 茶花别院采风断想</p><p class="ql-block"> 甲辰年初夏的一天,彬州市作协部分会员在陈旭主席的带领下,上本市新民原辛店村茶花别院采风,我有幸添列其中,聆听了院主史文娟女士的“茶道艺术”传授,启发颇深!故将其零碎的片断记之如下,以资采风的收获,博方家一笑……</p> <p class="ql-block">一、讲茶道,预示着日常生活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讲茶道、特别是在乡村讲茶道,是预示着日常生活确实得到了提高。茶文化对都市的人们来说,是比较寻常的事情,诸如文人墨客、闲人隐士、为政从官、商贾通商,对茶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建树,都能从茶文化中寻觅到各自为用、各自联结的心理情趣和实用目的。如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说:“喝茶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飞亦断不可少”。这便是文人墨客、闲人隐士的情趣喝茶,而少有利益在内。为政从官、商贾通商的人喝茶,不敢说就绝对没有情趣在内,而是说大多数是有目的、策略在内的一种实用的、功利的喝茶,情趣只是勉强的点缀而已。最特别的例子是南宋·胡仔诗话集《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说是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为满足皇帝和大臣们的欲望,贡茶之事非常盛行,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名曰“龙园胜雪”的白茶上贡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其侄又在各地山谷搜寻到名曰“朱草”的名茶上贡,果然也因贡茶有功而得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这便是一种功利的搜茶、喝茶、贡茶的历史故事。而史女士把宋代茶为重点而放到乡村进行全面的诠释,这无疑说明乡村的生活是普遍提高了!这是一种文明的交流,与现在的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史女士的所为,是一种正能量的释放而无可置疑。</p> <p class="ql-block">二、讲茶道,预示着文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茶道文化可说是这两个文明的综合。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茶文化研究家林林《闽中茶话》文中记载:“宋代日本留学僧荣西从中国带茶种回家,是用抹茶饮用的,以为可以养生,但到十六世纪后半,千利休把饮茶提升为修身之道,以‘和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形成日本独特的文化之一”。林林的茶话之说言之意下,茶出自中国,日本引进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好象略高一筹于中国了,因之我也顺着林林的说法而简叙之。但史女士却说,宋代茶事很兴盛(意思是:即是使16世纪的千利休将茶道提升,也不如宋代的。这是她的大意),接着,她用“黑茶”为例进一步说明宋代饮茶的兴盛。她的“黑茶”之说,和我前文历史故事中提到的“白茶”正好相映成趣——黑白之茶。通过和她交谈,令人感到她很有学养!在乡村,我们一帮农人出身(包括史女士)能论道品茶,这不是卖弄,而是一种随着物质的文明而提升的精神文明正在慢慢的浸染着乡村。</p> <p class="ql-block">三、讲茶道,预示着哲理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哲学历来是儒、释、道三结合。而茶道历来与释(佛教)紧密结合,“茶禅一味”。“茶”泛指茶道(茶文化);“禅”是佛教中“禅那”名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则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典型的例子莫过如贾平凹好多散文所写的境界,如《坐佛》《松云寺》等等篇章。最典型的例子如《松云寺》中所写的:“……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飞龙在天,醒来睁眼的一瞬间,竟然恍惚看到周围有一通碑子,有扫松花的扫帚,有和尚吃茶的石桌。很是惊奇,难道梦境在人睡着的时候是具现的?疑疑惑惑就直坐到天明”。这是“茶禅一味”精神境界提纯和升华的最好写照!而在史女士“别院”的雅室,却陈列着老子《道德经》等典籍,我好象明白了“茶禅一味”是在“道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基础上的产物。这也是儒、释、道三结合的结果。正如她在“视频”中所追求的:“不如见一面吧,你带着花,我泡壶茶”;“就想躺平看日落”的随遇而安的自然境界……</p> <p class="ql-block">四、讲茶道,预示着富民强国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富民强国,富民就是要家家户户男女老幼过上小康、奔向富裕的生活;强国就是要实现四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也就是十八大以后所定的目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样的目标前提下,乡村讲茶道也正好体现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不敢说这种协调就是全部,而说是协调因素之一却是千真万确的。过去只在都市文人墨客、闲人隐士、为政从官、商贾通商的人群中进行的情趣、或功利的喝茶普及到乡村,这也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进程需求而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  总之,通过对新民镇辛店村【茶花别院】采风,把得到的这些片言只语的断想记在这里,意在愿史文娟女士能继续沿着自己寻找的道路走下去,虽然这道路走起来可能坎坷不少……</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秦逾前,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生于一九六零年,彬州市新民镇小章村人。中国·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彬州市作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