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张掖 何师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尚武外记</p><p class="ql-block"> 余幼时嫡舅卧室常置《武林》《精武》《武当》《搏击》等杂志及拳法书籍,常以翻阅为乐。后观金庸梁氏之书,书中侠客仗义天涯,心生向往。昔初中年华,放学不习课文,掌灯夜读武侠,蒙被执灯不缀。读至妙处,忘形狂笑,母怒而夺书。秦州进学,眼界渐开,减衣缩食,购书演武。然按图索骥,竟至手能断砖石,身能排木棒。与人角力,多占上风。喜悦尤复,然于理法不明兀自横练,伤身而不能自知,终致后患无穷也。憋气行功,违合气血运行之理,大风渐起,戕身害命。书中寻路,欲投形意大成之内家,然前车之鉴,隔雾看花,进退失据。经年,丹经偱道,寻炉觅鼎,逾觉水中捞月之功,无师指路非正道也。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式拜师</p><p class="ql-block"> 因为之前看《搏击》杂志时有宁秋离老师的微信加了,2019年春夏之际见他朋友圈在张掖和师父交流,评价曰 “古风古韵,绵拳藏针,脉络清晰,道家传承”。“一身钢筋铁骨,一身绵软朴真。三分练七分养,不显山不露水,谓之隐踪”。“改造生理,看见奇迹,周身变化,触摸才明”。“好拳、真功、平易、不显、不空、通透”。才知道百里之内也有明师。2020年春,我到张掖市上班。待工作生活稍安,遂请宁老师引荐,前去拜访师父。师父平易近人,展演起绵拳易骨之效果,见师父长期习练拳法后筋骨生理异于常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金秋9月,古城甘州花正香,欢聚宾朋笑语扬,在张掖师哥师姐和沪上友人见证下,有幸拜在道家隐踪绵拳第四代传人陈兆坤师父门下学习绵拳,成为道家隐绵拳第五代传人。自此,走进内家拳,步入正轨。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百炼成桩</p><p class="ql-block"> 拜师后,师父教我第一套踩桩和开合膏肓、开“五弓”等功法,传我练功口诀。我亦有空就去师父家练功,请师父指导功法。功法学会不久,师父回江苏老家过春节,行前嘱咐我好好练功。我每日下班回家后以练踩桩为主,每次千余次,其他功法则有空即练。第一套桩法养生筑基,每次练过后,都想拉肚子,感觉是在排浊祛湿。不久后身体也有了变化,腹膜腾起,像盾牌一样护在腹部,具备了初步抗打击能力,双腿酸困的症状明显改善,走远路也没之前累了。但是踩了有半年,等师父回来一看就指出踩桩时出现的问题,没有把重心放在涌泉穴上。又过了一阵子,师父又指出了我踩桩时膝盖过了脚尖的错误。后来发现,练功身体动作形态会慢慢发生变化。比如,有一阵子在踩桩时膝盖处会疼痛,恰逢师父不在张掖,也不知是什么原因,隐隐感到自己动作有不对的地方了。炼炼停停月余,等师父回来一看,指出了问题所在:脚面大筋没有崩起,足部与胯部大筋应如弓弦之两端对应;膝盖没有定住,膝盖在踩桩时随着身体晃动,膝盖乱动则伤膝盖!我也发现,在踩桩时重心在涌泉时双手呈小幅度左(下)右(下)摆动,若双手横向左右摆动较大时,则动作有偏差了,炼功有偏差时而不能及时纠正,甚至越炼越偏,反而是在伤害身体。正如《练养论》所言:“武者,術也,止於戈。可安命,亦伤身,慎之,慎之……”练功有明师指路,方能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练则有</p><p class="ql-block"> 到今年拜师已经三年了,尽管工作之余练功少,练功只是踩桩为主,但师父诲人不倦,双手发力沉劲一点点出来了,我觉得只要静下心去练,就可以在一呼一吸之间完成身体松如柳树、紧如钢蛋般的转换,即全身力量高度整合协调、整体如一的流畅发力是指日可待的。因为炼功的路师父都一步步走过来了,我们做的就是按师父教的功法认真练,勤让师父指导,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下去。并且绵拳体系是层层递进的,练到了师父才愿意教下一步的功法。不经意间,绵拳的学习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炼拳,拳亦练人。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