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沈阳居住了将近40年,一直没有好好逛过沈阳城,今年初我和老伴决定把外地人的心心念念变成自己的诗和远方,手握一张公交卡去看最近最美的沈阳城,目前我们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游完了沈阳的一宫两陵四塔。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公交地铁逛沈城,继续了解沈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品美食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阳市,古称盛京、奉天,辽宁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地处中国东北南部、辽宁中部,是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截至2023年,全市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2860平方千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20.4万人。</p><p class="ql-block">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明天启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中国清朝,沈阳一跃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开始成为东北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中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有“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它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间。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陵(东陵):</p><p class="ql-block">位于沈阳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距市区约十八公里,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沈阳东陵,为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天聪三年(1629)二月,于沈阳城东的石嘴头山,选好陵址开工,到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并从东京(现辽阳)迁孝慈的梓宫于此与努尔哈赤合葬,并将石嘴山改为天柱山。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p><p class="ql-block">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我们来东陵时赶上各大殿在维护中(大殿基本都没开放),工期到9月底完成,有想来的小伙伴自己斟酌!</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福陵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天柱山山基上,而大红门、石像生等则建于山前的平地上,两者之间有一个约45度的斜坡。陵寝建筑设计者在这个斜坡上修了一百零八级台阶,俗称“一百单八磴”。</p><p class="ql-block">一百单八磴全长约40米,宽7米,地面原用青砖砌成,现己改用条石。两侧用砖砌扶手墙,高1米,墙顶盖黄琉璃瓦,其两端各有 “神桥”一座。</p><p class="ql-block">清福陵的一百单八磴在明清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关于其来源,有种种传说,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与道教的星宿传说有关。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它们都是不吉祥的星宿。一百单八磴寓意将天罡星和地煞星踩于足下,以保护福陵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有4对,分别为骆驼、马、狮子、老虎。</p> <p class="ql-block">一百单八蹬</p> <p class="ql-block">方城</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建于清初,后曾改建,是祭祀时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场所。逢隆恩殿修缮,帝后神牌等移至此殿暂时存成,并按制举行祭祀。</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建于清初。后曾改建。逢陵主忌辰举行祭陵大典时,喇嘛在此诵经超度亡灵。</p> <p class="ql-block">角楼</p> <p class="ql-block">琉璃照璧</p> <p class="ql-block">瓦当</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p> <p class="ql-block">十二帝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昭陵(俗称北陵):</p><p class="ql-block">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寝。清昭陵占地面积实测为318.74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后经康熙、乾隆各帝的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寝。</p><p class="ql-block">清昭陵为“前朝后寝”三进院落的建筑格局,总体分为前导和陵墓两大部分。正红门至隆恩门为前导部分的一进院落,在正红门外还有下马碑、石狮、神桥、石牌坊等装饰性建筑。方城、隆恩门、隆恩殿为祭祀建筑区的二进院落。宝城明楼、宝顶、地宫为陵墓区的三进院落。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将汉、藏、蒙等建筑文化与满族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明、清各皇陵的独特风格,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下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皇太极:</p><p class="ql-block">清代盛京城建造者,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继承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后金天聪十年),始称皇帝,改年号崇德,改国号“大清”。皇太极继位后,积极改革政治、军事体制,重视人才,融满蒙汉为一体,共同治理国家。在位17年,终年52岁,,与孝端文皇后同葬于沈阳昭陵(北陵)。</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4柱、3间、3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正红门:</p><p class="ql-block">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正中一间叫“神门”,东侧一间为“君门”,西侧一间为“臣门”,正红门两侧为一字琉璃柚璧。</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亭:</p><p class="ql-block">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方形重檐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生平事迹。碑座是龙趺(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p><p class="ql-block">为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3种文体竖刻“隆恩门”3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方城:</p><p class="ql-block">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p><p class="ql-block">又称“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明楼:</p><p class="ql-block">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2字,为满、蒙、汉3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p><p class="ql-block">又称哑巴院,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约6米,边长约96米,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两侧磴道上下方城和宝城。</p> <p class="ql-block">琉璃照璧</p> <p class="ql-block">角楼:</p><p class="ql-block">方城的四角各有一个角楼,重檐歇山十字脊,黄琉璃铺顶,,四面出廊,内外檐下梁坊满施彩绘。大脊正中装饰琉璃宝葫芦,飞檐四角下各坠风铃。角楼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p><p class="ql-block">是指陵墓前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又称“翁仲”,左右对称地排列在陵墓神道两旁,是皇家陵墓重要组成部分和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始于秦汉,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清昭陵石像生只有石兽并无石人,六对石雕像由南向北排列,分别是石狮子、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和石象。其中一对汉白玉石雕白马,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所骑两匹战马“大白”和“小白”的模样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石狮</p> <p class="ql-block">獬豸</p> <p class="ql-block">麒麟</p> <p class="ql-block">小白</p> <p class="ql-block">大白</p> <p class="ql-block">骆驼</p> <p class="ql-block">立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塔:</p><p class="ql-block">全称西塔延寿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塔街,因为它位于沈阳老城之西,民俗称其为西塔。西塔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顺治二年完工。因塔身呈白色,也称白塔。</p><p class="ql-block">西塔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拆除。1998年,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复建后的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寿寺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塔护国法轮寺:</p><p class="ql-block">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北塔街27号。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仲春,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仲夏告竣,是当时绕盛京城东、西、南、北四塔之一。是现存四塔寺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塔:</p><p class="ql-block">全称东塔永光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塔街2号,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顺治二年(1645年)完工,为清初四塔四寺之一。</p><p class="ql-block">东塔永光寺,取义“慧灯普照”。东塔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二座、山门三楹。寺东宝塔一座,禅堂僧房二十四间。</p><p class="ql-block">东塔为护国永光寺的附属建筑,塔的建造形式,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构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塔:</p><p class="ql-block">全称南塔广慈寺,为清初皇太极敕建的环绕盛京城东、西、南、北“四塔四寺”之一塔,始建于清崇德8年(1643年),建成于顺治二年(1645年),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清初四塔每塔的下面都建寺庙一座,塔和寺庙系同时建成,南塔下的寺庙为广慈寺。</p><p class="ql-block">南塔位于寺院的南侧,塔体通身为白色,塔高二十六米,是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广慈寺在塔体北侧,原占地九千七百平方米,建有大殿、碑亭、钟鼓楼、晾经楼、禅堂、山门等数十间。正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南塔广慈寺历经沧桑,国衰外侵。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古寺部分被焚,于民国六年(1917年)经达喇嘛隆旦加卜重修。后来又逢“文革”动乱。寺院屡遭摧残,无数珍贵文物被抄得荡然无存,毁寺逐僧,仅孤塔幸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陵、福陵、昭陵为盛京三陵,永陵为祖陵,福陵为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昭陵为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福陵昭陵去过了,下一站去永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