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8日星期天,晴。</p><p class="ql-block"> 游客出了灵渠北大门,就算是出了灵渠景区,但灵渠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灵渠还在继续向前流淌,穿过兴安县城远去。而前方这一段大约1公里的水路两岸街区就是著名的兴安秦城水街。</p><p class="ql-block"> 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及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主要景点有秦文流觞景区、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古戏台、金钟街、湖广会馆、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长廊、三将军墓、古石雕群、民俗风情区等。兴安秦城水街现已成为桂林的又一个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粟家桥。</p><p class="ql-block"> 粟家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单孔虹式石拱桥,建于明代,相传是当时兴安一位粟姓人家捐款修建的桥梁,故称叫粟家桥。桥长17.8米,桥顶长6.6米,宽2.6米,桥孔宽为6.2米,高4.9米,其桥东阶梯15级与西阶梯10级,此桥除个别桥面修补过,始终保持原貌,是现今南渠上保存最古老的桥梁。</p>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粟家桥历经风雨,依然保持如此完整,可见古代建桥技术的精湛与高超。桥之左岸耸立一座六层八角石塔,敦实坚固,与粟家桥相得益彰。 走过粟家桥,漫步在如诗如画的水乡美景中,继续追寻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灵渠古韵。 百米浮雕。 水街百米浮雕由中央艺术学院袁运莆教授及其两个儿子袁佐、袁嘉设计而成。 壁画长一百米,主要反映灵渠修建的整个过程。 水街两岸的民居,鳞次栉比,青瓦白墙,木雕花门窗,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之岭南风韵。 水街,呈现一派江南水乡风情,但比起乌镇周庄来更具历史文化氛围。 这里有很多古码头、古雕塑以及秦堤,两岸店铺沿渠岸而建,于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街”。 陶铸桥边的长廊,可供人们歇息及躲避风雨。 陶铸二号桥。 水边的小亭子很是常见,人们可以在里面悠闲地喝茶聊天。 古老的门柱,无声地见证着灵渠的历史变迁。 青瓦长廊。 老陈到里面探个究竟。青砖铺地,全木结构。 一处古码头。尚存精美的石刻残件。 又一处的水边小亭,木柱青瓦。亭子旁的高大门柱纹饰繁缛,令人遐想昔日之繁华。 太阳落山之时,游客几乎都走掉了,水街暂时回归到当地人的日常平静生活中。不过当夜色降临之后,这里估计又会是灯火通明,夜色阑珊了。 陶铸三号桥。 桥面装饰讲究。瑞兽,貌似麒麟。 舞狮图。 桥上晾晒着被子,水边居民在杀鸡,而背包侠则兴致勃勃地在桥上俯身观看,这样的场面才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模式,充满人间烟火气。 双面照壁。高5米,宽6.8米,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座双面人物陶塑砖雕照壁,由我国三大“陶艺大师”之一的庞忠华制作。<br> 整个照壁根据兴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及景点、典故设计制作,共塑有344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并雕塑有古城北门、飞来石、万里桥、马嘶桥等水街著名的景点,加之修建灵渠的三将军形象,融合观音娘娘、四大金刚、八仙、哪吒、和合二仙、招财童子、鳌鱼等民俗文化元素,以此祈盼过往的百姓平安如意、幸福吉祥。 水街的美食数不胜数。水街蒋记生烤。 三门牛肉串。居然还打出了淄博烧烤的标语,可谓与时俱进。 炊烟袅袅,市井生活的味道,令人倍感亲切,这是烧烤摊在生炉子,预示着水街丰富的夜生活即将开始。 马嘶桥,横跨在相交的灵渠与双女井溪两水之上,乍一看像是三桥合一。<br> 传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到岭南平定交趾叛乱来到此处,座下千里马扬蹄嘶叫不肯过桥,下马察看时发现,因当时距离史禄修通灵渠已经两百五十多年了,桥体已破败不堪,原桥桥基也已崩塌,于是马援将军打算卖掉自己的坐骑千里驹,以筹款修桥。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于是大家纷纷捐款捐物,最终修好了这座桥。人们为了纪念马援将军和他那匹很有灵性的战马,就给这座桥取名为马嘶桥。 位于南渠与双女井溪交汇处的马嘶桥溢流堰,为灵渠的五处泄水天平之一。<div> 马嘶桥溢流堰堰顶宽4米,溢流面长19.5米,河槽宽7米,堰顶至渠底高1.5米。马嘶桥现已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其溢流堰也已改造成三孔泄水闸。</div> 古桥流韵。 苏宗经诗一首,甲申秋唐林舒书。<div> 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清代道光年间恩科举人苏宗经的这首《出陡河过兴安县》,用简洁生动的词句,描绘了一幅当年灵渠水街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风情画面。</div> 马嘶桥也是灵渠观光车的乘车起点之一。 桥上有“嶺表明珠”匾额。 秦堤石碑。老字号水街文记。 回望马嘶桥。 老码头处的盘龙祥鹿等石刻非常精美。 对岸码头处的这座水榭可谓豪华版。 兴安县城主城中心的这座桥名为万里桥,是灵渠上最主要的通道。桥上有一四角凉亭朱柱翘角,桥栏上有长椅,人到桥上便在亭中。 桥南岸有明代才子吴玉写的《万里桥记》碑文。 <div> 这座用石条砌成的高不过两丈、宽约丈许的小桥,却起了如此大气的名字,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细看碑文后方恍然大悟。据说它与京城长安相距刚好一万里,故名“万里桥”。明代桥上曾建有桥亭,后来毁于火灾。现在的万里桥乃1965年重建,已成为灵渠的重要建筑文物之一。</div> 吴玉题写的“万里如归”石碑。<div> 不过按照现代汉语的观点,他写了个错别字,因为作为长度单位的“里”,从古至今都只有一种写法“里”。“裡”(同“裏”)作“里”字用时只表示内部或与“外”相对的意义。此外,在表示故乡、故里等含义时,也使用“里”而不是“裡”。</div> 万里桥是灵渠上最有名、最古老的桥,作为昔日往来南北必经之道,历史上它被称为“楚越要津”。万里桥由当时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主持建造,最初是虹式单拱桥,只有一层斧刃石砌成,桥北五里设有接官亭。<div> 关于万里桥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莫过于乾隆游江南时在此桥上吃过兴安汤圆后喜不自胜,当晚便宿在桥上。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拟了上联:“万里桥,桥万里,桥上汤,桥下水,水水汤汤,汤汤水水。”此上联据说至今仍无下联。<br></div> 兴安县北大街福字碑。 金蟾围绕的如意碑上方供奉一尊小佛像。 兴安县万德药店等。 <p class="ql-block">水街简介。</p><p class="ql-block"> 水街是指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的南北两岸,全长980米。因为它依灵渠水而成街,所以人们叫它水街。自2003年起,兴安县政府投资3000万,传袭秦汉时期文化而仿古建成,再现水街沿岸小桥流水人家,两岸商贾云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借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在桂林开幕的千载难逢机会,水街正式开街,现成为大桂林旅游圈中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水街是灵渠历史文化景区的重要部分。整个水街主要体现古建筑文化、古桥文化、石雕文化、灵渠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这里的古建筑、亭台、古桥、雕塑等载体鲜活地再现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曾经的沧桑和辉煌。这里触手可及的市井风情清晰地演绎着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p> 这块碑表明,桂林米粉的发源地在兴安,这一点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毕竟这里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水榭是休闲放空的好去处,听着丝竹之乐,看着古老灵渠静静流淌,欣赏水街雅致风韵,可谓悠哉悠哉。 单孔古石桥上的亭子挂着“仙客雅照”匾。<div> 这一带就是娘娘桥所在地。娘娘桥又被称为天后桥,我国各大海上交通贸易繁荣的沿海港口都与妈祖信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兴安虽然并不是沿海港口,但秦始皇时期开通的灵渠,有效地连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是连通南北贸易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娘娘桥也从侧面反映出南北文化的不断交融。</div> 秦文流觞景区是兴安古北门的所在地,也是水街的入口。 觞是古代的酒杯,“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趋吉避灾的祭祀仪式。秦文流觞取“代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它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组古建筑群组成。 <div>五马坊。</div> 五门廊由数座古宅门构成,这些古宅门沿灵渠北岸排列,构成一道石廊。第一座门是五门廊中最秀气的一座,其来历已无法考证。这第二座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老百姓为表彰朱元璋的第十七世孙朱荣修建的。第三座门廊相传是北宋时给一品诰命夫人唐萱的贞节牌坊。第四座门廊则是原来县城关帝庙前的门廊。这第五座门廊原是兴安大户人家曾家大院的门廊。 当年兴安是瘴病之乡,官员被贬伐的边疆之地。可有的官员还会重返回朝,这是最风光的事情。为了能让整个兴安县人民知道这喜事,官员会坐着五匹马的马车,穿过兴安三座台岭:城台岭、凤凰岭、越城岭,最后走返回京城的路。五马坊牌楼顶上的雕刻为马上坐着一只猴子,寓意"马上封侯"。 三槐第。 复古建筑秦皇宫之文昌阁。 秦汉时期在兴安建造过若干大大小小的城,至今还留下了五处大小不等的城址,通过对秦城遗址的发掘,发现秦城的四个角上都筑有这样的望楼。 <p class="ql-block">秦皇宫简介。</p><p class="ql-block"> 秦皇宫是秦始皇赢政为在南越视察时修建的行宫,但因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到过这里。它主要分为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条街。是仿造秦朝时期最繁华的建筑风格来修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距古北门,镇水街口,跨接龙桥,承灵渠韵,为秦始皇赢政之行宫。公元2005年,秦皇宫重建,还原千年前的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 走进秦皇宫,院中有院,门内有门,错落有致,水榭歌台,曲径通幽;园林式皇宸别墅,古树参天: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等建筑群拔地而起,层楼叠嶂;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漫步气派,帝王气派,皇族奢华尽可领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墙深院,这是秦皇宫文化的展示中心。秦始皇收复百越的兵佣兵器,展示出其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和波澜壮阔的古代战场;三将军呕心沥血、万众一心修筑长城,构成"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历史画卷;于是乎,神秘的秦皇宫让历史在古代传奇中演绎这沧桑,传统在残破里孕育着生机。就在这无穷生命恒古轮转、生生不息的变迁与发展中,展现出伟大与顽强。</p><p class="ql-block"> 五马坊:是一座牌坊,说的是当年兴安是瘴病之乡,官员被贬伐的边疆之地。可有的官员还会重返回朝,这是最风光的事情。为了能让整个兴安县人民知道这喜事,官员会坐着五匹马的马车,穿过兴安三座台岭:城台岭、凤凰岭、越城岭,最后走返回京城的路。再请各位看最顶上的雕刻,是马上坐着一只猴子,寓意着"马上封侯"。</p><p class="ql-block"> 古北门:唐初,公元的621年,卫国公李靖为了平定南方叛乱,在兴安县城东、西、南、北修筑了四座城门,秦皇宫的这座就是当时的北门所在地。北门是老百姓进入兴安最捷径的通道,曾经由于县官听信巫师的秽语,说北门挡住了不起县官升官发财的风水,必须关闭。致使老百姓愤怒不已。北门封堵百年后,柳宗元下永州时途经兴安,认为这严重阻碍了南北交通,不利于老百姓生息劳作,这是迷信的思想,于是建议当时县官柳宗元的表弟卢遵重新恢复北门,并为此写下了《全义县复北门记》一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兴安观秦始皇时史禄所凿灵渠》:</p><p class="ql-block">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p> 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br> 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br> 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p><p class="ql-block">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p><p class="ql-block">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p> 秦皇宫古北门。 财神街。 <p class="ql-block"> 晚餐老陈根据导航寻了一家店,本想尝尝兴安最有特色的牛八宝火锅,但进到店里一问是论斤卖的,只好打了退堂鼓。于是信步走入这家本位土鲫鱼店,点了老姜炒土鸡,腐乳空心菜,美美吃了两大碗五常大米饭,仅花了56元。在街边买了十元四斤的老树果沃柑,打了个车回到灵渠景区停车场,然后开了一路夜车,顺利回到桂林,圆满结束了桂林自驾游第一天的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