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中闪亮的人性光辉—读小说《春桃》有感

秋水伊梅

<p class="ql-block">小说《春桃》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十年前,民国作家许地山创作出短篇小说《春桃》。它的故事情节很特别,讲述的是一个原地主家的女儿因为战乱,被迫靠捡纸为生,又先后与两个男人产生情感纠葛,最终和睦共处一个“家”的曲折过程。故事背景来自遥远沉重的旧中国,与今天新时代的环境相差甚远,读后感觉内容新奇悲凉,新旧两重天;在那样破烂困苦的生存条件,一女两男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更是深深打动我心。</p> 主角春桃,出身乡下地主家。嫁给丈夫李茂的第二天,就遇到兵灾匪乱,与家人失散流落到北京城。为了生活她做过佣人,虽然被主人认可,但还是辞职不干,原因仅仅是不习惯主人家吃西餐时的“骚味”。之后开始每天在街头巷尾垃圾堆里讨生活,沿街叫嚷着“烂字纸换取灯儿”。偶然下与同是逃难人的刘向高搭伙过活,互相帮衬。几年过去,日子渐渐稳定,俩人的感情也融洽和谐。没想到有一天在街上巧遇因为打仗失去了双腿,靠乞讨过活的李茂。相认后春桃迅速将他接回家,打算三人共同生活。“意外”的出现,搅乱了三人原有的平静状态,在各自内心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激烈的情感冲突由此展开。不同的遭遇和相同的结果,令人唏嘘感慨。 久别重逢,面对身体残缺,蓬头丐面的丈夫,春桃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没有因为自己生计艰难,就选择逃避。她平等对待两个男人,大方坦言实际情况,积极想办法解决困境,还提出开公司的主意。她主动承担最累的外出捡货,合理安排刘向高跑腿卖货,李茂在家分拣整理。这样的善良、勇敢、能干、独立和担当,积极影响了身边的两个男人。他们爱她,愿意听从她的话,更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彼此。她的道德立场,纯粹又坚定,不怕命运多舛无惧流言蜚语,在三人世界里具有无可动摇的主导力量。她像幽暗夏夜里的晚香玉,在悲凉愁苦的日子里,散发出悠悠芬芳,慰藉着失望孤苦的灵魂。 都说贫贱夫妻百日哀,你争我夺无情无义的闹剧比比皆是。人性的自私与矛盾,在艰难生活里更加凸显。但这两个男人却表现出难得的体谅对方、无私救助的共性。除了他们原来保留的良知秉性,我觉得更多的是被春桃自尊自爱,独立坚强的个性所感染。一个曾经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小姐,如今的社会最底层,不仅保持着干净体面的生活习惯,还每天都在拼命好好活着,并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 生活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时代,老百姓是不幸的。如比农民李茂,一个为国奋战的抗日勇士,重度残疾后无人问津,贫困潦倒不堪;再如高小毕业的刘向高,因战乱兵灾和全家逃散,无处落脚孤独求活。是春桃的出现,像黑夜里的一束光,照亮了他们绝望的生活,苟且中有了微弱的依靠,悲惨中得到些许的暖意,这是多么幸运的事。三人的对话交流,从不说爱,却处处流淌着爱。更有宁可牺牲自己,也愿意成全他人的深情。 <p class="ql-block">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永远是休戚相关的,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当国家衰弱战乱频繁,渺小如蝼蚁的他们,在杂乱无序的社会洪流里卑微如草。于是有人坐以待毙,有人卑躬屈膝,有人性情大变,有人不屈不挠夹缝求生。顽强如春桃者,因爱团结,因情坚持,乐观积极,磨难的日子才有了新的希望。虽然作者写的是小说,基础却来自现实生活。阅读历史看今日中国,社会安稳经济富足,绝无春桃般的艰难和烦恼,这是多么难得的幸福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页风云散了,寂静里,只剩春桃院里晚香玉的香,还在空气中游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著名导演凌子风将《春桃》改编成同名电影,主演刘晓庆和姜文。他们精彩的艺术表现,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本文图片全部选自其电影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