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行走

东方风来

<p class="ql-block">  行宫是古代帝王外出时临时寓居的宫苑。历史上,南苑地区曾先后建有4座行宫,分别为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和团河行宫。今天的“旧宫”“新宫”“南宫”等地名,就是南苑行宫所遗留下来的踪迹。</p> 团河行宫 <p class="ql-block">  团河行宫,为乾隆年间修建。在清代南苑四大行宫中,以规模最宏丽,景致最秀美而被后人誉为“皇都第一行宫”。占地500余亩,以东西两湖为中心,历史上建有各类建筑600余间,是清王朝在南苑内建造的最大的皇家行宫。</p> <h3>  关于团河行宫的兴建,民间一直流传着“神龟荐宫址”的传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年六十六岁的乾隆帝在和珅等重臣的陪伴下,再次来南苑游猎。皇帝在骑马追赶一只长尾雉时,一不留神马蹄踩在一只大龟背上,险些把他掀下马来。按旧时说法,路遇神龟是吉相,因此乾隆下马将大龟放生。不料神龟不但不下水逃生,还回头紧盯乾隆。乾隆于是走近,神龟则立刻调头慢慢向前爬去。乾隆一路跟随,直到一处风景绝美的地方——这里正是拥有九十四处泉眼,常年流水不断的团泊。此时,和珅顺势启奏:“有神龟引路荐址,一定是块吉祥宝地,何不在此修建一座行宫?”乾隆大喜,团河行宫因而开始修筑。</h3> <p class="ql-block">  南苑地区由于地肥水美、草木丰沛,这片湖泽遍布的天然湿地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此处飞鸟翔集、走兽遍布,因而自辽代起,元、明、清几代帝王都把这块风景壮丽的绝美之地作为皇家猎苑,但南苑这一名字直到清代才出现。</p><p class="ql-block"> 元时称此地为“飞放泊”,指纵鹰捕猎的湖泊;明成祖在元代“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扩建苑囿,更名为南海子,正式辟为皇家苑囿;明宣德三年修治南海子围墙、桥道等,四周辟海子门4座,北为大红门,南为南大红门,东为东红门,西为西红门,另建庑殿行宫,并设立两座提督衙门,供管理南海子的上林苑内监提督办公与居住。</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五年(1658年)和康熙年间先后将明代两座提督衙门改建为行宫,分别称“旧衙门行宫”(旧宫)和“新衙门行宫”(新宫)。随后,康熙和乾隆又分别在南红门内和黄村门内团河一带修建行宫,即南红门行宫(简称“南宫”)和团河行宫。清末后,四大行宫均遭毁损。</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团河行宫尚有少量遗存,其他三座行宫旧迹难寻,只余下“新宫”、“旧宫”和“南宫”等村名。1985年,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建成。</p> <h3>  大宫门是团河行宫的正门,也是西宫殿区南北轴线的南端。</h3> <p class="ql-block">  团河行宫内有东西二湖,也称团泊。东湖南部为宫殿区,有与西湖相连的护宫河围绕。宫门外有朝房、茶膳房,宫内有军机处及会见大臣议事的璇源堂、涵道斋等,即皇帝接见臣僚的理政之所。此外,还有太后寝宫一一清怀堂、后妃住所一一储秀宫等。</p><p class="ql-block"> 东湖较小,沿岸建有鉴止书屋、群玉山房、镜虹亭、石板房、钓鱼台,湖中岛上建有翠润轩;西湖较大,与南部的水泊相连,直通凤河,湖边叠石为岸,岸旁建有大小船坞、过河厅、狎鸥舫、漪鉴轩、珠源寺、御碑亭、狎鸥舫、归云岫、四方亭、濯月漪、十字坊、船坞、过河亭等楼台亭阁多处,是宫内主要风景区。</p> <h3>  团河行宫吸收了江南园林以景取胜的建筑布局,行宫内掘土成湖,积土筑山,被自然地划分为东西湖两大区域。环绕西湖沿岸布有漪鉴轩、珠源寺、御碑亭、狎鸥舫、归云岫、四方亭、濯月漪、抱厦房、码头、船坞、云随亭等景观建筑。东西湖以两座木桥相连,东湖沿岸布置着涵道斋、鉴止书屋、群玉山房、镜虹亭、露香亭、石板房、钓鱼台、鱼乐汀等,中置一湖心岛,岛上筑有翠润轩。东湖以南则为庞大的宫殿群。这些宫殿均自成院落,但又多有游廊相连,移步换景,错落有致。</h3> <h3>  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曾被乾隆皇帝赐名“云岫”。假山下有一洞口,皇帝当年进出均由此穿过。</h3> <h3>  团河八景:璇源堂、涵道斋、清怀堂、漪鉴轩、镜虹亭、珠源寺、归云岫、狎鸥房。</h3> <h3>  翠润轩位于东湖岛上,又名敞宇,三楹,东西长12.8米、南北进深7.3米,为大式歇山筒瓦卷蓬箍头脊,苏式彩画。四周环水 。</h3> <h3>  掘土成湖,积土成山,逶迤突兀,山林水色,相互辉映。</h3> <h3>  殿宇轩昂,金碧辉煌,凸显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尊严。辉煌的建筑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成为一所精致清幽、景色秀丽、不逊江南、胜过苏杭的皇家行宫。</h3> <h3>  御碑亭位于西湖西北岸,亭四方形,为大式歇山重檐筒瓦调大脊,吻垂俄兽,顶部旋彩画,亭内有乾隆帝题诗碑一座。碑身四方形,上为四角攒尖顶,碑额浮雕双龙戏珠。下为须弥座。碑身四面镌有清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三年(1780—1788年)乾隆御制团河行宫诗作四首 。</h3> 盛世南宫 <p class="ql-block">  南宫(南红门行宫)是康熙下旨于1713年新建的,由于该地水草丰盈,风景秀丽,被康熙御题为:“芳甸怡春”“景湛清华”。南宫是康熙游幸次数最多的京郊行宫。</p> <p class="ql-block">  古代帝王通常在皇家园林中设置四面高而顶部平的建筑“台”。南海子以前有16座台,均为黄土堆筑,主要供帝王后妃来南苑行围狩猎时,用以登高望远,观看围猎的壮观场面。如今只剩晾鹰台遗址。</p><p class="ql-block"> 汉代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畜养禽兽,“因农隙而校田猎”的著名苑囿,故这座晾鹰台属于“囿台”。而这里所说的“鹰”是指鹰中极品海东青,善擒天鹅。海东青在入水擒天鹅后羽毛会浸湿,需要在高处晾晒干燥后方可再战,所以晾鹰台即为海东青的晾羽之处。</p><p class="ql-block"> 元人沈梦麟对海东青擒杀天鹅情景做了描绘:“鞴鹰飞上青冥去,雪洒云鹅白锦毛。”形象地再现了海东青一飞冲天及天鹅遭擒杀时羽毛如雪片般纷纷落下的情景。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用“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诗句,形象复原了封建帝王在晾鹰台狩猎情景。</p><p class="ql-block"> 清代,晾鹰台除了是皇家行围射猎和游幸的重要场所外,还是皇帝阅兵演操的地方(又称练兵台)。今故宫乾清宫还保存一幅《乾隆皇帝大阅图》,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在晾鹰台阅兵时的真实写照,为清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所画。</p> <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南苑时,南红门行宫遭到焚毁。如今的盛世南宫文化旅游景区(简称盛世南宫),就位于康熙南红门行宫旧址,目前尚存的一对石刻,即为南宫时期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盛世南宫文化旅游景区是在原央视北普陀影视城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成的,是集旅游观光、影视拍摄、书画艺术、会议接待、商务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文化影视园。该影视城曾是中国最早的十大影视基地之一,是继央视无锡、涿州影视城之后崛起的,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央视第三大影视城。</p> <p class="ql-block">  景区分行宫御林苑区、影视基地区、福地瞻仰区、文化艺术区和高端商务区五部分。 </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红楼梦》《还珠格格》《大宅门》《雍正王朝》《铁嘴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新 亮剑》《小兵张嘎》《五月槐花香》等近千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