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英雄传》赏析

文林

<p class="ql-block">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9年4月28日,带领104名使节队员出征西域,次年六月二十三日,使节队遭劫难23人被俘,十年奴隶生活逃脱后,10人继续西行至大月氏。在西域各国友好交流近一年,于公元前126年4月4日仅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到达汉朝边关,另有张骞妻儿同行。前后整整十三年)。</p><p class="ql-block"> 安康作家李茂询老先生,在他八十高龄段,以前后32年的史料采撷,包括历时五年的伏案写作,终于将一部152万字的文学巨著《西域英雄传》于2023年3月正式出版,展现在了天下读者面前。著作问世以来,已有多篇名家的书评见诸报端,好书不厌百回读,从而激发了我潜心研读该书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 一丶旷世英雄的少年形</p><p class="ql-block"> 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至今,每一位英雄的成长,必有其童年少年期成长的沃土。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关系模式、人格特质、行为模式在6岁前基本形成。积极的童年经历可以塑造健康的自尊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童年记忆承载着一个人过往的所有经验,尤其是童年记忆,对个体的人生观和行为有重要影响。早期个人兴趣和经历可能预示着未来的目标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传》这部著作对张骞的少年学习生活着力进行了细致周到的描写:</p><p class="ql-block">张骞六岁破蒙入学至十六岁生日,是在俞先生的斗山书院度过的。十一年的书院生活,让他的老师惊喜地认定:张骞乃可造之才,埋没乡野,混迹于村夫莽汉之间,实为可惜(p68)。</p><p class="ql-block"> 这斗山书院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春秋时期,这里便辟为教习之所,后来为 眷顾远方学子,又建了寝坊和膳坊,连带制简、著述、典藏、韶乐、辩经诸坊, 竟成为声名远播的书院。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后,恤民重教,斗山书院又获修葺, 至张骞入学,书院已整修一新,主讲、侍讲先生均礼请到位,连膳坊做饭的苍头, 也择优入坊。举凡《易》《礼》《乐》《诗》《论语》、老庄、兵书、制简、膳 刻等诸般学问与技艺,均有各个侍讲司其职守。主讲俞志达,析疑解难为其主职, 享有很高的声誉。张骞六岁破蒙入学,十岁学习制简,十一岁学习篆刻简册,至十六岁这年, 各学科均臻于熟化,尤擅韶乐、辩经,见地卓尔不凡,胸怀大气,志向高远,是 俞志达最为看重的弟子。所欠缺的只是谋略与武艺的提点,而以斗山书院的条件, 恰恰不能满足张骞的需求。俞志达为此决定,结束张骞在斗山书院的学业,让其 去长安以求闻达,如能得到通晓经书大义的中郎将袁盎的指拨,再有飞将军李广 的提点,张骞成为大才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为此,先生还特意将新得的两本书送予张赛。一为《武经秘要》,专讲兵器制作;二为《剧孟之术》,专述拳术丶剑术和刀术。只盼学子学得文武双全,报考国家,报孝朝廷。</p><p class="ql-block"> 真是机会可遇,张骞一边刻苦强身练武,一边积极筹措赴长安求学之资。恰在这时,朝廷来了征兵令。尽管张骞老父因筹款汉江遇难,家里只有老母和小弟二人,张骞报国之志燃烧在胸,决然跪拜老母,述说投军报国心愿,获得了母亲和小弟的同情和支持。在学堂期间,俞志达教导说:"人的一生,父母妻儿和要好的长者朋友,谁也不能终生相伴。唯一终生相伴的,是汉家朝廷和整个国家。好男儿就应该为国尽忠,为朝迋建功,能够青史留名”(p11)。征兵在即,张骞向乡亲们坦言"不瞒列位乡亲,大里说,为国效忠,上阵杀敌,我是必去的;小里说,让众乡亲种好田地,过好日子,我也该去(p51)。”少年立志犹可佳。这样的家国情怀可以说贯穿在这部小说的始终。张骞在筹措赴长安的三年习文习武中,一次奇逢异遇获得古之青锋宝剑,得此宝物,惊喜的话语脱口而出:"苍天苍天,张骞定当努力,为天下奔走,至死不悔!(p42)。"由此让我想到了毛泽东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的这句名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p><p class="ql-block"> 张骞为了让青锋宝剑练的得心乘手,强壮的身体和膀力是必须的。他特意让父亲买回一头小犍牛,每日抱出抱进。该小牛初始时约在一百余斤,后来长到三百斤以上,仍喜欢主人家这样操弄,成了依依不舍的朋友。张骞由此功力大增,练得了持千钧如鸿毛的功夫。起初宝剑只可使得三十余式,现在宝剑七十二式悉数使得疾如闪电,只见一团滾滚青光,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捉摸。其剑气竟然将围观之人逼让数丈之外。</p><p class="ql-block"> 那年收稻季,为保护几家农户的牛羊,张骞听得众人呼叫,遂绰根扁担,手握镰剑,一人斗杀三匹灰狼之事,更为乡亲们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6年,张骞离开家乡从军,他培育出的黑米,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作物,“至今两千余年,黑米已成城固特产。”他还从前岳父那儿学会了做豆腐的绝技。並将这一绝技带到了西域友邦。</p><p class="ql-block"> 当年,师长为张骞的十六岁生日特意举办"张骞韶乐之会”,张骞为报老师之恩,即景咏歌,展现克难制险,坚韧不拔的汉家骨气。老师用文武七弦琴为他弹奏《高山流水》回赠。众生以歌曲合唱相送,这样的场景,让张骞终生铭记。</p><p class="ql-block"> 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让人想起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p><p class="ql-block"> 用现代的话语说,少年时期的张骞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已是个全面发展的英姿少年。故国五千年尊师重教的美德,在这部书里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二丶民族壮士英雄说</p><p class="ql-block"> 匈奴,这个名字在《汉书》中频繁出现,因为这个民族欺负汉朝上百年,汉匈之战打了130多年,从西汉初期一直打到汉元帝时期,汉武帝、汉宣帝都没少为匈奴的事头疼。这就是张骞初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的始因。</p><p class="ql-block"> 大汉使节队凿空西域的十三年历程,可谓险象环生,时时处处都是生死较量。</p><p class="ql-block">他们矢志不渝,向死而生,不怕千难万险,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慨,是张骞英雄说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人间英雄,当有多种。知难而上,锲而不舍,是为英雄;助友脱困,不求回报, 是为英雄;扶孤助弱,见义勇为,是为英雄;蒙冤受挫,其志不坠,是为英雄;当然, 报国杀敌,舍生忘死,亦是大大的英雄。肖人杰,许你跟我,但须记住:兄弟不衣, 我亦不衣;兄弟不食,我亦不食;兄弟有难,必舍生救之;兄弟伤痛,必求医医之; 兄弟有苦,必以心解之。肖人杰,尔能做到否?""我能做到。张骞你当大英雄,我就当个小英雄,或者,当个没名英雄也不错!"上面这段话,是张骞在投军报名现场与弟兄们的一次对话。张骞的这段英雄说及后来的西域行,让后来人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英雄的本色,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张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英雄说也是使节团队员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一股无可抗拒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报国维艰,方显英雄本色。一路腥风血雨,可歌可泣。使节队西行首逢险事,是在陇西城北三十里处,与一千余名匈奴守军遭遇,在大汉边关守将率本部九百名精锐汉军的奋勇搏杀下,全歼匈奴守军,为使节队清障护航。谁料此后又西驰八十里地,与数十匈奴游骑相遇。既然无法避开,只能迎战。这一仗打出了使节队的神勇,毙敌十人,获马十匹,实为使节队首战告捷。李肃百舍身救夏宏,不幸战殁,张骞高超箭术,也救了夏宏一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后,使节队又与跟踪的匈奴四名射雕者狭路相逢,前锋夏宏等三人英勇迎敌,射杀敌三人,飞刀杀敌一人。夏宏不幸右臂受伤,功能全失。为不给使节队添麻烦,在后来的登山途中,夏宏从担架上一个翻身墜岩,以身报国。他是104名使节队员中,继李肃百后的第二位为国捐躯者。此情此景,让人悲痛婉惜,更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前行路上腥风血雨的搏斗大场面正在后面。恋芳洲一战,使节队多人身负重伤,不得不伤好后回长安复命。继续西行的使节队员只留下六十一人。</p><p class="ql-block"> 使节队继续西行,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向他们悄然迫近。这是使节队出征后的一年另两个月时光。在一处使节队夜间宿营的小沙丘地方,清晨,一支一百多人的部落骑痞队伍突然发现了使节队,这伙嗜血成性的强盗,年纪均在三十岁左右,个个精力充沛,骑术精湛,善使弯刀,敢于拼命。使节队在遭遇骑痞的第一轮践踏中,有十四人死于马蹄之下,此战未休,又有一队土司骑匪加入,在后来的拼杀中,又有十几名队友死于非命。敌强我弱,寡不敌众,张骞丶秦自乐丶堂邑父等欲血奋战,分别杀死骑痞多人,突出重围。这一战,共有二十九名队员在袭击中丧生,三十二名队员被彻底打散,生死未卜,不知去向,冲出重围的张骞身边也仅余宋石丶宋木两人。谁料到,噩运并未终至,突围后人困马乏疲累乏极的他们,在睡梦中被敌骑捆了个结实,包括秦自乐共四人同时被俘。</p><p class="ql-block"> 从此,使节队幸存队员又换了一个世界生存,后来方知23人被匈奴分散关押,天各一方。在不同王爷的驱使下开始了不同的奴隶生活,其中有3人迫害致死,两人至残,一晃十年。十年后逃脱后的使节队员能再此西行的仅有10人,而到达大月氏终点的仅有9人。</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九名队员先后在大宛丶大月氏丶康居丶大夏联谊察访近一年余。最大的成功处在于:一是以大月国为轴心,诸国结为友好,L共筑篱笆,防贼入侵亅。后来月亮国和楼兰国也加入了这一统一战线。二是,诸多果蔬籽种被使节队看中携带回归。三是张骞绘制了匈奴和西域的地图。使节队则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知识介绍给了西域各国。也可以这样认为:张骞到达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了解了这些国家的人文地理、物产及风俗习惯,为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使节队的回程之路仍险象环生,吸取来时的路多遭遇人祸,每遇匈奴拼杀。回去的路则宜选少匈奴人出没的地域之途。谁知使节队在一大谷囗遭遇一大狼群的袭击,两位队员不幸遇难,幸存人也各自带伤。月余后翻越一座雪峰,突遭一阵狂风,又有四位好汉连人带马带货被吹下深渊,消失的无影无踪。使节队员至此仅有三人幸存。(p1395)要知道在此期间,张骞的老母因病去世,他的未婚妻周月英在寻夫途中也不幸身亡。更不幸的是,张骞,堂邑父,秦自乐三人就在临近国门两天路程的地域又突遭三十八名龙廷匪徒的追斗,匪徒虽被全歼,好汉秦自乐却被一重伤要死的罪徒一匕手击中背部不幸身亡,让人万分痛惜。</p> <p class="ql-block">三、使节队直面匈奴国</p><p class="ql-block">居大汉之北的匈奴,成形于战国末,这一北方草原的大氏族以劫掠为荣。</p><p class="ql-block"> 月氏部落原在敦煌、祁连之间,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河西走廊物产丰饶、水草肥美,引起了匈奴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的垂涎,于是开始对月氏不停地攻掠,月氏国王率众与之争战了十几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77年,冒顿单于攻伐月氏。二十多年后,老上单于又重创月氏,双方战死两三万人,其国王被俘,头盖骨做了单于的酒器。月氏人含垢忍辱,深怀大恨,在新任国王、王后的率领下,向西远迁,(p3)到达了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地方。这也正是后来张骞通西域所要到达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匈奴人崇左,以左为大。匈奴单于之下,分设左、右贤王,左贤王常以单于 继者担任,王廷设于驻牧之地。左、右贤王之下,是为左、右谷蠡王,亦有各 自的王廷。再其下依次为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他们均为 匈奴高官,战时统军作战,平时饮酒作乐,处理部落与部属之间的矛盾纠纷。这 些高官亦有强弱,大者统兵万骑之上,小者数千不等。匈奴统有万骑者二十四个, 称作"万骑长"。万骑长之下,各自设置千骑长(或千夫长)、百骑长(百夫长)、 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中、下级军官。彼之权力与地位之高下, 均以部众多寡相区分。 </p><p class="ql-block"> 匈奴一般民众的习惯,则分别以大王爷、王爷、小王爷、土司、族长、头人相称。此外,草原上另有专事劫财杀人的劫匪"骑痞"。或数十人骑,或百余人骑, 皆为亡命之徒,视别人性命为草芥,视已之性命为蝼蚁,飘忽不定,胡作非为, 为匈奴之大恶。</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可提前告之一下张骞被俘后,他受托力鲁王府管辖的王爷府是个何等气派:“托力鲁王府坐落于一处略带倾斜的草坡之上,前有溪流,后有森林,绵延十 余里。王府大帐居中,左右各有五座小帐呈拱卫之势。左侧相距一里地之外,依 次排着二十余座帐篷以及马厩,帐篷之上均有旗幡,之外便是鹿寨、拒马之类, 显见是为兵营。右侧则是一大溜夯筑土墙房屋,房屋之外,间或有牛栏、马厩、 羊圈。此时正是早饭过后,赶着牛羊外出放牧的时辰,只见一群群牛羊被赶了出来, 牛哞、羊咩、马嘶、犬吠,牧者吆喝之声,向各个方向而去,煞是热闹。而有的 房屋之外,却聚着一堆堆妇女,操持着理羊毛、织毛毡、做奶酪、缝皮衣、刮皮子、 做皮鞭、搓绳索、捻毛线等诸般活计。张骞之前已从巴尔汗处得知,托力鲁王爷 辖地方圆纵横约六百里,靠北多为大漠。境内大小五条河流、两千余户牧民。在 匈奴一般王爷之中,面积算不上最大、人口算不上最多,但拥有的牛羊及其他财富,, 都在一般王爷之上。尤其所拥有的男女奴隶,让不少王爷眼红。托力鲁王爷的奴 隶分两种:家奴与散奴。家奴主要为王爷府服务,约有一百多人,散奴相对比较 自由,是为王爷放心之奴,为其指定一地点,交付二三十只羊子,在与王府相距 数十里,甚至二三百里的地方,自行放牧,每年只需向王府交付三只肥羊即可。 这样的散奴,亦有一百余人。”一斑可窥全豹,读者可以联想。</p><p class="ql-block"> 这里顺便揭底的是单于曾有意将张骞收服,国 师教了一招﹣-'磨'。磨他个三年两年,五年八年,再弄个匈奴女子与其相配, 说不定,到时他那剑法就能为我所用,不说征讨南蛮,就是本王爷的地盘,也可以再扩展三五百里。这是托力鲁王爷早就心知肚明,心领神会的计谋。</p> <p class="ql-block">  匈奴人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和英雄。英雄相打才相识。这部书中匈奴武士库录,百夫长堂邑父归顺张骞。堂邑夫参加琅艾王爷英雄比武大会夺冠並接受王爷赠物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叙述的故事情节让人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 《传》第三十六回独战龙迋张骞斗志~一节更让人对匈奴最高层龙廷有了深层了解。使节队小沙丘一战,多名队员被俘,张骞在龙廷单于面前不屈不挠。单于大怒,派刽子手,予以斩首。而当刑场准备行刑之时,突闻骑马刚至的老国师一声断喝:"刀下留人!”张骞幸免一死,此后,便被囚送到千里之处的托力鲁王府,先是鞭笞以消其锐气,继以多法之图训化张骞为匈奴所用。而张骞则坚毅忍辱图存,以求再起。《传》书将使节队被俘后在奴隶生活的不同遭遇,运用相当地篇述,揭示了匈奴人的善恶之分,匈奴"轴婚”风俗,匈奴各阶层和基层牧民的生存状态及地理自然风貌。而被俘的二十三名使节队员的不同遭遇,河督刚布丶达尔部落头人达纳罕的残忍,致使节队员容南丶容北缺衣少食,活活困死,公羊鸣执活活被扔进了沼泽致死,范佑铭受刖刑被剁去双足,王兼被鞭抽双目失明,让人悲愤难平。"绝命地双雄相聚首""众英雄沙丘相聚" 秦自乐丶堂邑父千里走单骑 。 他俩在无边无际草原搜寻关押失散的队友,为受害的队友报仇而大开杀戒,其惊险曲折的英雄场面,扣人心弦,大快人心。兄弟情意丶肝胆相照,赴湯蹈火的鲜活形象永远驻守在读者心中。</p><p class="ql-block"> 四、异国风情,惊艳使者</p><p class="ql-block"> 不用说,《传》书以诗情画意般文采,将大汉使节队一行所驻足过的大宛丶大月氏丶呙国、于阗国丶楼兰等的特色自然地理风貌、王宫街市建筑风格、农作物种类丶民俗风情精细周全的描述,让人有身临其境,生活在其中之感。据考证,古大宛国应在巴尓喀什湖与伊塞克湖之间,即今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坦交会地带。大月氏则在吉尔吉斯址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地域,与我国之南疆接壤。使节队员千辛万苦,跨过了千山万水,步入到大宛国时,"陡然之间,使人忘却身在陌地,似入江南山乡。而原野开阔,绿茵铺成,间有熟黄,煦风刮来,送来新麦香气……再两里,路入田垄,有稻秧齐膝,正在拔节;有农夫刈麦,低头忙碌。乍见张骞一行,俱停镰凝望,呈惊异之色。张骞视之,此地刈麦,又与城固不同,系先取麦穗,后刈麦秆,麦穗装入布袋,麦秆以火燎之,一堆一簇,烟雾升腾,呛人口鼻。亦有不少地块,所种稼禾,全然不识。有的似蒿,却无分枝,笔溜挺直,高及人肩,上结短荚,密密层层,排列整齐,相对而生;间有绿叶,形若婴掌,秀润可人;及顶嫩绿,小荚似垒,白花小巧,琳琅似挂。有的茎高齐膝,粗若食指,叶圆软厚,白花惹眼,黑似点漆,荚若手指,排排斜竖,有白蝶黄蝶、青蜂黄蜂乱飞其间。有的则权架相扶,枝叶葱茏,柔弱无依,黄花星布,上结大小青果,外皮溜光,下垂拳大红果,皮红透亮。有的搭着高架,长如队列,藤蔓攀绕,青果成串,粒粒颗颗,大若指头,一抓一抓,悬垒垂挂;叶则似桑,叶齿深长,叶面生糙….。”</p><p class="ql-block"> 西域英雄传一千人也首次"见到了各种蔬菜、水果的生长模样,包括葡萄、巨胜(芝麻,当时大宛人将其当作香料)、苜蓿、黄瓜(传人汉地初期又称为"胡瓜")、罕菜(即苋菜)、大蒜(初称"胡蒜")、红萝卜(传入后又称"胡萝卜",并沿用至今)、佛豆(传入后称为"胡豆",沿用至今)、红茄(传入后,称为"蕃茄""西红柿")、大葱、波棱(即菠菜)等。杨柏见菜地旁边长着一片果树,枝条上挂着青乎乎拳头大疙里疙瘩的果实,从未见过,便问那是什么东西。帕卡答道,那叫"石榴",初夏时红花朵朵,异常美丽,花谢结果,此时青色,秋季成熟,皮呈橙色,花蒂处裂开口子,里面全是粉红颗粒,汁水甜酸爽口。后来,这些物种全都由张骞、堂邑父带城固种植,由此极大地丰富了汉民族的物产,这里一笔带过,不提。”</p><p class="ql-block"> 见到田原风景后,又见到的是"遥见一座城堡。城门城墙完备,城墙之上亦有垛牙,只是与 大汉有别,皆为尖状。…众人由西门而入城,见街道颇具规模,房屋栉次毗连,各种店铺相接, 人群熙熙攘攘,肩挑臂挎马驮。男人形体高大,以红布包头,女人婀娜多姿,以 黑布蒙面。相互之间,或以物易物,或以一种铜质刀币买卖。只是看到张骞一行, 便都驻足而观,显得非常惊讶,面呈疑问不解神色。 ”</p><p class="ql-block"> "大宛王朝会的王宫,与大汉众臣朝觐的皇宫相较,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汉 皇宫恢宏博大,气势雄伟,大宛王宫紧凑秀丽,精致华美。其顶呈穹庐状,镌刻 彩色卉及大象雄鹰,其形象栩栩如生;墙壁悬挂织图绒毯,其山川编织逼真; 脚下铺柔软地毯,其图案简洁明快。南北墙壁各有五眼半圆窗户,窗帘被整齐卷起, 阳光斜照而入,使得宫室之内越发斑斓富丽。国王所踞之处,并无高台,只座椅 显得特别,似乎并非坚木修造,而为某种藤条编就,其色暗红,其光秀润;两边 大臣分坐,坐凳木制鼓形,亦分文武,文臣列左,武官列右。宫门之外,有十名 侍卫守护。其侍卫皆高大威猛,衣着鲜洁,腰挎长刀,表情肃穆。"这就是大宛国给人的第一印象:让人大开眼界,有分外新鲜新奇,不可思议之感。</p><p class="ql-block"> 使节队步入大月氏王宫则是奇绝之感:宫殿地面一律黄木地板铺就,中间绘一大大的八卦图案。可见该国必有饱学之士,尤擅汉文化。后经多次交谈,方知现大月氏部族,区区不足二十万人,且男丁甚少。目前披甲锐士仅有万余。且知,大月氏与大宛丶康居丶大厦丶安息丶呙国诸多邻邦,皆为友好,正是休养生息之佳地。也正因如此,大汉原期盼的西联大月氏,共同剿灭匈奴的大计此时不得不暂且搁浅。后经张骞一行在此为据点,七个多月对上述各国的联谊拜访,终于巩固了:"筑牢篱笆,防贼入侵"的统一战线谋略。</p> <p class="ql-block">四丶开拓一条无人走过的路</p><p class="ql-block"> 张骞出始西域,开拓出了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西域是汉朝时期对于现在新疆及更远西域的称呼,是一个辽阔而富饶的地带,拥有多种族群和文化。汉武帝时期,为了打通与西域的贸易和交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求联盟打击匈奴。这一事件被称为“张骞凿空西域”。</p><p class="ql-block"> 张骞通西域的准确路线:大致分为两条: </p><p class="ql-block"> "一条是大南道,从长安经陇西、河西走廊、敦煌、楼兰,最后到达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另一条是大北道,从长安经金城(今兰州)、吐鲁番、焉耆、轮台,最后到达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在这两条路线上,张骞及其使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 "在公元前一二一年的“河西之战”中,汉军重创匈奴主力,打通了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匈奴实力衰退,西域地区逐渐脱离其控制,被纳入大汉的版图,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此开通。"这是笔者在网上验证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作家在该书后记中写到:"古人对通往西域的路线、地点模糊不清、无准确图示与记载,只有在张骞使团到达西域之后,才有了明晰的路线,地理知识储备得以提升,也从此奠定了我国新疆版图。并且,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在西域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才使这条横贯亚欧二万里的通道得到繁荣发展。从这一深远意义上衡量,说张骞使节团西域之行为"凿空"之旅,丝毫不是过誉。"</p><p class="ql-block"> 笔者初涉写作,对《传》的写作艺术特色有赏识,却无能力显示于笔端。对于有心通读此巨著的朋友来说,笔者此文可发挥一导读之能。能让各位提前一睹巨著中的重点核心故事情节,对《西域英雄传》产生浓厚阅读兴趣,才是成就此文的真实愿望和目的。谬误处,期盼批评指正,不甚感激。</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2024年5月25日(王文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念奴娇.《西域英雄传》开篇词</p><p class="ql-block">李茂询</p><p class="ql-block">古来西域,亘千山,断却穷荒游履。擎节何人?迎险恶,无数英雄一体。瀚海突围,荒原觅径,雪域决生死。十三年里,艰辛荣辱休计。</p><p class="ql-block">一举丝路凿空,驼铃声过处,景奇情异。珍物琳琅通远域,各逞妍姿绮意。华夏文明,于兹播四方,遍贻遐祉。博望功业,千秋延誉青史。</p> <p class="ql-block"> 张骞向汉武帝建言。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这次第二次出行西域的重要收获。</p><p class="ql-block">"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厚币赔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 其势宣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一张骞《资治通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