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1日,海南屯昌思源实验中学第63期读书分享会在求真书吧开展。本次读书分享会由高二(13)班陈冰同学主讲,分享内容是《朝花夕拾》。</p> <p class="ql-block"> 陈冰同学从作者简介、经典篇目、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读后感悟五方面展开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鲁迅(1881~1936)</b></p><p class="ql-block">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经典篇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篇目1:《狗·猫·鼠》</b></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p><p class="ql-block">1.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p><p class="ql-block">2.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p><p class="ql-block">3.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p><p class="ql-block">4.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p><p class="ql-block">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篇目2:《阿长与<山海经>》</b></p><p class="ql-block">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认真倾听陈冰同学分析故事情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艺术手法</b></p> <p class="ql-block"> 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剌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深情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的叙述事情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到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人物形象</b></p><p class="ql-block"><b>人物形象1:长妈妈</b></p><p class="ql-block"> 是鲁迅儿时的保姆,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女雇工,她出身卑微。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b>人物形象2:藤野先生</b></p><p class="ql-block">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p><p class="ql-block">(日本仙台医专的一位解剖学教授,他个子黑瘦,八字须,带着眼镜,穿衣不太讲究,讲课时声调抑扬顿挫,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一丝不苟,有超越国界的博大情怀。)</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最后总结出长妈妈和藤野先生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长妈妈:唠叨,善良,朴实</p><p class="ql-block">藤野先生:平等待人,诲人不倦的精神,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读后感悟</b></p> <p class="ql-block"> “朝花夕拾”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傍晚的时候把它捡起来,形容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旧事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你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一开始就在,只是你后觉”这段话传达了一个关于人生的道理,即人们追求的事物其实早已存在于他们身边,只是他们没有识到,或者没有珍惜。人们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曾经拥有的事物。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朝花待夕拾,晨露盼晚霜。</p><p class="ql-block"> 落日伴余晖,岁月不饶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补充</b></p><p class="ql-block">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每本都有鲁迅的文章,大概多数都选自这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酸</b>。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甜</b>。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苦</b>。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辣</b>。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咸</b>。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王梅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