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官渡古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儒、释、道和本主多教共处。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汇聚着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俗称五山、六寺、七阁、八庙众多古迹。</p> <p class="ql-block">有建于唐代的土主庙、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东塔和明代的孔子楼、金刚塔等,其中金刚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本章重点表述一下金刚塔:它是妙湛寺建筑群落的组成部分,旧称为“妙湛寺石塔”,又因塔的基座四面皆有券洞可穿塔而过,俗称“穿心塔”。金刚塔的名称是1965年公布其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开始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先人们用糯米稀饭拌沙石在螺丝壳上建起了金刚宝塔,形制之奇,建工之精。此塔始建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至今历经567年的风雨沧桑,虽为风蚀斑驳,但风骨依旧,傲然耸立。</p> <p class="ql-block">塔的形制独特,雕刻精美生动,堪称国内金刚塔中之上品,在我国现存的10余座古代金刚塔中,它是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塔座为正方形,塔上设置许多佛像及佛教吉祥物。东、西、南、北四道券门十字贯通。当车马人员从塔洞穿过时,就相当于与佛相通,对佛进行了一次礼拜,并能得到佛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券门道交叉中心顶端嵌一铜质法轮,上铸佛像9尊,一尊居中,其余环列,每尊以菩提树相隔。</p> <p class="ql-block">塔基座券门上端镶嵌的文字依稀可见:东券门额上刻:“功德宝塔”;西券门额上刻:“延寿法门”;建造石塔的主要用意是:“造功德”“延福寿”</p> <p class="ql-block">主塔与4座小塔比例协调,为方形基座,但形制有别。主塔采用的是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式样,分立四角的小塔则采用了类似墓表的纪念性石柱式样。5塔突出对五佛的崇敬和供养。</p> <p class="ql-block">主塔居基座正中,由塔座、塔身、相轮和塔刹组成。塔座呈正方形须弥式,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布局匀称、雕工精细。既表现了佛教的内容,又保留了喇嘛塔的特点,是古代佛教文化的一座艺术丰碑。</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之上是塔身,依次往上是七重莲瓣形制的覆莲座、盘堆叠的“十三天”,再上还有铜制的圆柱形华盖,华盖上有四天王小铜像,分立于东西南北四方,华盖沿垂铜制镂空的流苏和小铎八件。</p> <p class="ql-block">相轮部分包括塔肚以上的平台、塔肚四面正中各辟一龛,内供佛像一尊。造型别致、结构精巧、雕刻精湛。</p> <p class="ql-block">再上为塔刹,由宝座、覆钵、仰莲、塔肚、摩尼珠和宝瓶组成。由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妙湛寺金刚塔是据佛经金刚界之五部而建造,主塔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型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妙湛寺金刚塔曾多次修整,但基本上仍保持着原状。清代初年的一次地震,4小塔被震落,受损严重,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当时的昆明县令罗国珍重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