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一川/散文评论

MR.mao

<p class="ql-block">印记中的解贞玲先生</p><p class="ql-block">耿一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次邂逅解贞玲先生,是在唐明诗社多年前的一次工作会上,她个头中等,齐项短发,圆润微尖脸庞,修长如月双眉,目光沉稳且炯炯,和蔼可亲,散发出一种学养深邃的气质。</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位专注研究训诂、文字的爱好者,亦是解先生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解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榜学先启,她在文学上的厚重素养,以精准而生动的文字表达其思想和情感,成为我关注的热度,时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拜读其文或欣赏圈内知名人士为她所作之文,诸士皆盛赞其作品的甘甜醯醢,肯定她的文学造诣,吾多有饱览,在朋友圈评论亦萧规曹随,滥竽充数,文字表意无章法,评语内容拙炪,然得解先生倚重厚待,盛邀参会。</p><p class="ql-block">解先生是一个高产作家和诗人,她的多部著作都已拜赏一览。最近拜读斫赏了解先生的近作散文集《悠悠千古情》,重新认识看到了一个“不随以止,尽其力,立其言”真正的解贞玲,书中肫肫之言与作者性格相得益彰。一言蔽之,其每一篇佳作词藻祎褕,有格可稽,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乃是“推敲一个字,撚毁数张宣”,笔耕不“懈”文之“真灵”也!</p><p class="ql-block">敷籍能知前世事,撰文修道今从容。拜读解先生的《悠悠千古情》,体验上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历史兴衰更迭。</p><p class="ql-block">一,解先生笔下写出了自己的时代人生。《悠悠千古情》是一部宏篇巨著,共分四个部分,每篇手法各异,人物描绘颍致鲜活,源于生活妙笔升华,精炼而不冗俗,从写自己的母亲开始到诗咏五台山结束,汇集了解先生近60篇作品,内文涉及了家庭、士人交往、师生同窗相聚及诗词、文学、散曲、艺术诸多内容,帧帧照片见证了解先生人生经历的两大时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至今)。解先生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从痴于文学写作到搦管挥毫著书立说,豪情满怀溢于笔端,她蘸墨掭笔,精写拨冗见华章;她饱游饫看,构思广厚而奇妙,其作品充满着蓬勃活力和历史沉淀,是文坛不可多得的奇女。从她所著的书籍中,可以窥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世界的探赜认知,因而成就了今天的文坛大儒。</p><p class="ql-block">可谓:经风雨可知寒暑变迁,有阅历而能简牍成册。</p><p class="ql-block">二,家风、家教成就了解先生的文化人生。出生决定起点,幼时的解贞玲先生生活在一个家风敦厚,文风昌盛的书香世家,外祖父母的博文基因传给了她的母亲,母亲的贵族修养又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的塑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家风、家教,成就了解先生今天严谨的学习态度,拥有了学富五车,才倾八斗的人生轨迹。从首篇《悠悠千古情•献给母亲的心声》,联想孟母教子看解母教女,惊人相似于:孟母买豚肉而“不欺子”,解母“做记心饼能开七窍,能长记性”;孟母“断机杼教子”,解母“只要你能考上,妈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念书”。又如《遗爱无疆•献给外婆的在天之灵》,先生描述“一次我淘气,摘了邻居家一把红枣,外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说我没出息,不争气,并给我讲做人的道理………”“为了我的学业外婆毫不犹豫地把我从爱的港湾放飞。临别前夕,她一遍遍叮嘱我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奉行儒业的外婆坚持着无论世事变迁,以学业为本的理念,勉励着外孙女读书,和当时的“知识越多越反动”背道而驰。陈知义先生言:“那个时代,学校图书馆的书一律被封存;街上的新华书店,除了大张旗鼓地陈列着的红宝书和马恩列斯的著作以外,也几乎看不到其他书。”(摘于2008年4月27日常州日报“文革时代读书难”)旧文化与新知识的错综丩交,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女子赛儿郎,妙年能工诗书,弱岁属文自强,解家就是重女读书的范式。</p><p class="ql-block">可谓:书门秀女文赓续,虎翅圣人励当时。</p><p class="ql-block">自大视细者不明,自细视大者不尽,大到邦,小至家,历史皆是文人堪细书写,解先生写史写家,有血有肉,写景写物,尽在阿睹,写人写情,感同身受,家国情怀定其终极目标——士以其所知教人不所知也。而其手不释卷,嗜此不疲,又成就其一生之追求。解贞玲先生文学之养如高山崔嵬,笔底又水流汤汤,汇之大海亦有澎湃之涌。</p><p class="ql-block">士者,逢时而生则贵,历代典学赋才,今之能受邀参加她的散文集座谈会,与修养高深的学者、老师同席,虽愚必明,文寡必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耿一川,字小一氏,号才寯斋人,训诂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经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1964年生于太原,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现为山西省卫健委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专家,山西省工笔画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工笔花鸟画会副会长、山西省孟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诗词学会唐明诗社副社长,发现太原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等等。几十年来,参加了全国各类书画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在各类期刊报纸网络发表大量学术论文、文字研究成果及诗书画文及出版物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