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字碑”和出海口

建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几天关于图们江出海口问题出现在中俄2024年联合声明中,引起一片热议,网上讨论尤其热烈,本吃瓜群众也忍不住来蹭点儿热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关链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月16日凌晨4点19分,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北京,并与我国最高层展开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紧接着,当天下午,两国元首签署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声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俄2024联合声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俄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提到,将就中国船只经过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同朝鲜进行建设性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们江出海口问题:历史性突破与三方共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改善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加强中俄朝三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变动频繁的背景下,这一出海口的开放将极大提升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三方能否达成一致,进行有效协商,值得高度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图是“一眼望三国”景点拍摄的图门江河道。左为俄罗斯,右为朝鲜,拍摄地是中国防川边防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上那座桥,是1950年抗美援朝时候前苏联为援助朝鲜运送战略物资修的“友谊桥”,桥到水面的净高不到10米,并且8孔桥墩中只有三孔能供小船通航,此桥距日本海大约还有15公里路,此桥战后基本被废弃,由于俄朝两国常年不疏浚河道,造成淤积。目前该水域水浅流缓已经不适合大型船只通行出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们江这段河道的前世今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事说来话长,明朝初年朱棣征服女真各部落,女真部居住的图们江流域正式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当年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李氏皇帝也是为明朝所册封,李氏与女真部落争夺图们江一带的管辖权时,由于都是明朝的“小弟”,明帝没有干涉。李氏朝鲜将女真人全部赶过图们江北岸,此后图们江以南领土全部划归李氏朝鲜,且一直维糸到清朝末年。我们去朝鲜旅游时朝鲜导游告诉我们现在朝鲜人称图们江为“豆满江”意思每年大豆丰收时满江都是载运大豆的船只,他们甚至认为图门江北岸也是他们的国土,说中朝的界河是海伦江。其实李氏朝鲜在历史上也是明朝的,他们完全独立都是清朝后期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俄与图们江本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属于纯粹的欧洲国家。17世纪沙俄开始潜入黑龙江流域活动,开始侵略我们的东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的国界以外兴安岭为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沙俄不知足,从1858年~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又割走清朝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尤其是1860年沙俄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朝签下的《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图门江口以北,包括库叶岛在内地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侵占,完全将曾经沿海的中国吉林省,封闭成了一个内陆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叫珲春。按照女真语的意思就是“边地”。而现在珲春防川村“一眼望三国”的所在则是“边地”中的边地,距离日本海15k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中俄北京条约》就需要勘定新′的国界。沙俄单方面炮制了一个所谓的《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从乌苏里江口到图门江口设有20块界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俄方的界碑标记,是按照二十个俄文字母标注的,而中方则用二十个音译汉字标注。这二十块碑分别是:阿、巴、瓦、噶、达、耶、热、皆、伊、亦、喀、拉、玛、那、倭、帕、啦、萨、土、乌,这些界碑都是沙俄强制清朝接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本按照条约之中签署的内容,土字该是要放在距离图们江口十公里的地方 但那时候负责勘定界碑的清朝代表成琦 竟然根本不去现场立碑,派了一个吸大烟的部下去竖碑,这个部下大烟瘾犯了,走不动,就叫一起去勘界立碑的沙俄人员代劳,最终土字碑被沙俄人员向内陆挪动了二十三公里,变相的又被多霸占了二十平方公里。此事长期没被清朝发现,沙俄想把此事坐实,负责的清朝官员迫于沙俄的压力也不敢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理力争,界碑归正。清朝光绪11年钦差大臣吴大澄到吉林督办边务,亲自巡视界碑结果发现土字碑与很多界碑的位置不对。经过再三勘定比照,发现沙俄不仅擅自改动了界碑位置, 甚至屯兵设卡。吴大澄据理力争最终次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和《查看两国交界道路记》。重新补充了土字碑使其回到本来位置,遗憾的是紧靠出海口的乌字碑经反复多轮谈判没有结果。吴大澄深知海权的重要性,还通过与沙俄方交涉争取到了中方船只通过图们江出海的权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通过图们江出海的情况在1938年7月因苏、日之间在张鼓峰战役而中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向苏方提出张鼓峰处边界不清,要求重新勘界,苏方不同意,于是就在海拔仅155米的张鼓峰开打,以苏军战胜而告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役日军战死526人,受伤914人。苏军战死408人,受伤2807人。著名苏联歌曲《喀秋莎》即产生于此役,同时中国的航行权被日军封锁停用。这场战役及之后的诺门坎战役,使日军意识到苏军是个硬茬,彻底改变东进战略,而侵略东南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俄朝友谊大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俄朝友谊铁路大桥,实在是太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朝鲜战争时期,苏联认为自己不便出手,以免和老美起正面冲突,因此让我们冲在了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了,苏联也没袖手旁观,给了不少物资装备。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物资该怎么运到前线去呢?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走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经过图们江的时候,特地修建了这么一座铁路大桥。虽然没有很明确的历史记录,不过这座铁路桥在那段历史中的作用应该小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桥全长530米左右,桥底到水面的距离,则不到10米。虽然有8孔,但能够正常通航的只有3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没察觉出异样,而且需要苏联提供物资,所以没说什么。可是战后我们立刻意识到了不对劲。过去能够通航的图们江,怎么就走不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甭说大型货轮了,就连小渔船想要从这里通过,都有点吃力,实在是太矮了。战后这条铁路桥成了苏朝重要的物流通道,想要拆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虽然咱们拥有出海权,但就是用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联解体后,俄朝之间的物流运输基本就中断了,但是人家宁可让这座桥废弃在那里,也不考虑拆了方便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俄罗斯和朝鲜想叫中国吉林的海运物资,走陆路通过俄罗斯的海参崴或朝鲜的罗仙港出海,给他们增加经济收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中朝中俄谈判图们江通航问题,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而作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经过苏联和朝鲜两国同意,吉林省成功进行了沿图们江河段的科学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5月中苏东段边境协议签署,协议规定,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船只可以在图门江下游自由航行,中国进行了图们江的第二次科学考察。但同年底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谈判重新开始,1992年谈判结束,中国恢复图们江的出海权,但仅允许渔船通行,不允许商业船只通行。同年,中韩建交,与朝鲜通航谈判被搁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一直与俄、朝两国商谈图们江通航未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土字碑,它承载过屈辱,也饱含抗争,如今已成文物,历史就镌刻在它历经沧桑的身上,人们望着它从没停止过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大澄(澂)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代的人们为了纪念吴大澄(繁体字澂)在珲春为他刻了巨幅石像,刻上了他的生平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大澄(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郑龛等,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85年(光绪十一年),吴大澂会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2009年我前往朝鲜罗仙市旅游时过境的圈河口岸,这是中国一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朝鲜一侧,明显与中国不同。中国这边植被很多,朝鲜那边光秃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张鼓峰,因为两个隆起的山包非常像朝鲜的长鼓,所以叫张鼓峰。1938年苏、日在这里激战一场,以日军战败而原属中国的张鼓峰被苏联吞并至今收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地有一个民间的博物馆,存放着一些当年的史料和战场遗物,但由于资金拮据,规模很小,全靠游客捐赠支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起我曾在吉林省工作过一段时间,两次去过防川村的边防哨所。这里是“边地”中的“边地”,在哨所听完那段屈辱的历史总感到心中很憋屈。守边的战士在瞭望塔上大书“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反映中国政府和人民渴望早日实现图门江通航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夫妻俩在国旗下照了相,默默地期许祖国的航船能够顺着图们江跨过这最后的十五公里,拥抱大海,走向深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背后就是那一座俄、朝友谊挢,当年以它为背景拍了照,很高兴吴大澄能为中国争回几十平方公里国土,但也为后代没有保住图们江的出海口而叹息。如今情况终于可能有转机,希望中国能够打通这最后的十五公里,扬帆远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门江割让给沙俄,已经164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于2008年去的防川,距今也有16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能听到图们江出海口的状况改善的好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际上中、俄、朝三国完善了外交程序,允许通航了,我们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完善,需要疏浚河道,升高桥梁,在一眼望三国地区建设物资集散地等等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航后,好想回吉林乘我们自己的船从图们江出海口出海去进行一次杨眉吐气的海外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中俄这次的联合声明,再一次证明了只有当祖国强大之时,才有“出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