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游览的时候,地导一再强调,五月广场的大教堂只参观外围,不可进入教堂内。我正在向教堂方向走去的时候,看到身着独立战争年代红蓝戎装持枪刀的卫士队列走来,原来他们到大教堂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圣马丁将军的衣冠冢守灵站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跟着卫士队伍进了大教堂,没有任何人阻拦,也不要门票,我知道,几乎所有的教堂都不要门票,而且只要不是特殊情况,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看来地导是在忽悠游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外墙壁上置放称为“阿根廷火焰”的火炬,是在1950年圣马丁逝世100周年时开始点燃,已经燃烧了60多年的“阿根廷火焰”。圣马丁是南美州民族英雄,他是阿根廷、智利、秘鲁三个国家的“祖国之父”。他除了在这里有陵寝外,还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圣马丁广场。距离五月广场不远,地导没有安排去圣马丁广场的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58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之初,就将面向主广场的一块土地保留作为该市的教堂之用。目前的主教座堂仍然位于这个地点,但是已经数次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总体规划是阿根廷城市规划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早期的城市规划所遵循的是西班牙君主国所颁布的印第安法,工程师佩德罗·贝诺特(Pedro Benoit)的设计则反映出了一种更为世俗的姿态。主教座堂位于城市中心广场的一侧,对面就是新省会的政府大楼,这样的安排被认为是政教分离的一种象征,有助于分别代表着宗教与世俗的二者更好地发挥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贝诺特最初设计的主教座堂是效仿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风格,计划建起一座试金石般的地标性建筑:有着哥特式尖顶的主教座堂。根据保护学会“守护拉普拉塔”(Defendamos La Plata)的成员爱德华多·卡拉卡谢诺弗(Eduardo Karakachoff)的解释,主教座堂之所以位于市中心,是因为宗教在公众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它象征着社会中的所有人距离上帝同样近。”卡拉卡谢诺弗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般来讲,教堂是了解一个民族宗教文化最直接的地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反应了这个地区的宗教历史,或许你可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这个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领略到关于这个宗教圣地的特殊风情。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教座堂地位非比寻常,属梵蒂冈天主教派驻南美的中心总教区,现任教皇方济各曾在这里任总主教,并且他的出生地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为教堂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据《观察者网》报道,今年下半年罗马教皇方济各将访问阿根廷。</span></p> <p class="ql-block">罗马教皇方济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教座堂(西班牙语: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Buenos Aires)是天主教布宜诺斯艾利斯总教区的中心,位于圣马丁街和里瓦达维亚街转角。大教堂是典型的古罗马风格,12根高大的罗马柱上是呈15度锐角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形成了的人字形屋脊,三角形的墙面上雕刻着圣经故事,整个教堂建筑古朴,宏伟,庄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度记载主教座堂是1723年初建立,距今近三百年历史。有资料说,1882年,新城市破土动工后,街道布局和政府大楼很快就建好了,但是主教座堂的建设进程却十分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建筑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受到了1884年经济衰退和政治剧变的影响。1932年,经过了近50年的漫长时间,主教座堂终于竣工。但是它原本应当最具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却被遗忘了。在很多人看来,贝诺特最初的设计似乎永远无法成为现实。目前的建筑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有18世纪的中央走道和圆顶,以及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立面,没有钟楼。内部保留了18世纪珍贵的雕塑和祭台装饰,以及丰富的新文艺复兴和新巴洛克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我去欧洲的时候,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看到了《哀悼基督》的真品。《哀悼基督》是公元1498年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教座堂的这个《哀悼基督》雕塑应该是仿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内部陈列着耶稣受难和复活的系列油画和雕塑,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艺术的体现,也是对信仰的深刻诠释。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仅有三套此类油画,另外两套分别藏于梵蒂冈和罗浮宫,这显示了教堂的重要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耶稣遇见他的母亲 圣玛丽亚</p> <p class="ql-block">维罗妮卡清洁了耶稣的脸</p> <p class="ql-block">神父在读圣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根廷、秘鲁和智利三国国父圣马丁的陵墓位于教堂内部,他的故事和牺牲为教堂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1950年为纪念圣马丁逝世100周年,教堂外墙上点燃了长明灯,这一举动象征着对国家和独立的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廊柱挺拔,拱顶圆润。线条流畅,图案优美,整个大厅就像一座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时间仓促,不能一一细看,教堂内部装饰如此金碧辉煌,穹顶、廊柱更显庄严肃穆,不得不使你感受到宗教的庄严和历史的厚重。每一步踏在历史悠久的马赛克地面上,仿佛走进三百年以来的时光隧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