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

绿草

<p class="ql-block">  向阳湖原名“关阳湖”,占地4.8万亩,古代是云梦泽的一部分,近代是斧头湖(湖北省第四大湖)的一角。在建设“五七干校”之前,“关阳湖”已经退化为一个泄洪区,平时是荒凉的沼泽湿地,汛期则可以蓄洪、分洪。</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6000多文化人知识下乡来到这里,不分年龄、性别,均按照军队编制,编入划定的连、排、班,在这样一片荒地上建设“五七干校”,在此过着军事化生活,他们在这里最大的两大工程,一是修筑一道长堤,把泄洪区围起来,改造为稻田;二是修建成片的宿舍,建在环湖的一些小山上。此后主要的劳动是种植早中晚三季稻,兼种小麦、油菜。</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往事老去,但这段历史是这些文化人不能、不愿忘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咸宁市区打车40分钟来到这,先去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红砖平房围成的院落,据说以前是军宣队住的地方。这里有“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展览馆”,可以了解这一段历史。停留半小时离开,车行20分钟到王六咀,路边是王家湖寨。进去的路上有一些石头上有名人题字,房前有几组雕塑,反映干校生活。有十几幢红砖房,曾住过不少名人,屋侧有指示牌标注。转了一圈花了半个多小时。本想绕湖一圈,走不远见一二层新楼房,房前有一组雕塑,下车前往探看,原来是准备开放的展览馆。和装修的人聊了一会天,允许我们进去看看。20分钟后离开乘车回市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半个世纪沧桑变迁,昔日荒湖已成今朝沃野。中国文化史上铭刻着这样一群文化人,在向阳湖畔的艰苦环境中辛勤劳作,奋发创作,思索人生,追寻真理,将文化的种子深植在这片浸透血汗的土地,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之魂!</p><p class="ql-block"> 向阳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文化的纪念碑上,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与纪念也将持续开展,并为今日社会发展提供深刻启示和珍贵资源。</p><p class="ql-block"> 珍视历史,传承文脉,开拓创新,向阳湖的明天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p> <p class="ql-block">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展览馆</p><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到1974年12月,文化部系统(含文联、作协)6000余名文化人及家属来到咸宁向阳湖畔,创办向阳湖“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 向阳湖“五七”干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浓缩了“文革”时期中国文化历史概貌,再现了那个年代文坛上的风云变幻。向阳湖“五七”干校是当时全国数千“五七”干校中规模最大的干校之一,更以汇聚了数千文化人而闻名于世。向阳湖“五七”干校学员中不乏全国顶级的文学大师,艺术巨匠、知名学者。其人数之多、密度之高、名气之大,在中外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岁月蹉跎,风雨五年,大批文化界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到咸宁劳动、生活、经历了难以忘怀的岁月,在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向阳湖“五七”干校不仅留下了文化人艰辛的劳动足迹,而且留下了文化人对那段岁月的深沉思考,更留下了一些文化人不朽的传世之作,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豁达向上的乐天情怀,敢于抗争的坚强品格。</p><p class="ql-block"> 我们挖掘整理干校这段历史,并非有意粉饰“文革的过错”,目的是唤醒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p> <p class="ql-block">二、王六咀</p> <p class="ql-block">三、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文化荟萃,丹心向阳</p><p class="ql-block">—向阳湖文化名人史迹展</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1969年春至1974年冬,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文化部系统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6000余人先后来到干校,其中不乏现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劳动锻炼,短则一年,长则五载,体验了聚与散、欢与悲、得与失、迷与思、守与望,度过了一段毕生难忘的人生历程。众多文化名人汇聚咸宁,规模之大,古今罕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令人注目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半个世纪过去了,雪销鸿去,指爪犹新。文化名人在咸宁修造的田庐桥路,以及他们关于干校生活的记录、回忆、反思和创作,是历史对咸宁的厚重馈赠,是咸宁地方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铭感和珍惜。当我们迎着晨曦前行,不会忘记回望历史的天空:昨夜星辰,依然闪烁。</p> <p class="ql-block">  向阳湖作为干校历史记忆,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史、文化史的纪念碑上。向阳湖文化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走向湮灭,而是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得到当今社会的重视、拓展和提升。未来的向阳湖文化是历史遗产、人文精神、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也将是干校亲历者们乐于见到的一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品牌。</p> <p class="ql-block">南下向阳湖</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作出“五七指示”。两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五七”干校。1969年春,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建立干校,文化部直属机关、下属单位及中国文联、作协的文化工作者和部分家属共6000多人从北京陆续南下向阳湖。长江之滨的荒湖僻野,一时间汇聚了众多文化精英。艰苦的生活环境,复杂的政治风云,造就了特殊年代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干校机构</p><p class="ql-block"> 咸宁“五七”干校校部机关包括一室五组,校部直属单位,中转站以及丹江口分校、共产主义学校等机构。干校总部经历三次搬迁,最终建在向阳湖西南畔“四五二”高地(海拔45.2米)。</p> <p class="ql-block">名家云集</p><p class="ql-block"> 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汇聚了各路文化精英,其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博专家和文史学者,人数之多、名家之众在全国各大干校中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躬耕向阳湖</p><p class="ql-block"> 干校学员不仅接受艰苦的劳动锻炼,从事脱坯烧砖、修路盖房、烧窑挖煤、围湖造田、插秧割谷、牧牛养鸭、拉车掏粪之类的繁重劳动,还要参加政治运动,接受思想改造。尽管身份不同、处境各异,他们都调整心态,直面现实,守望未来,走过了那段特殊岁月,并与这片土地和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文化坚守</p><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仍没有放弃文艺创作,留下了一笔独特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图1 : 沃渣《喂猪图》</p><p class="ql-block">图2 :姚发奎下放干校期间的画作</p><p class="ql-block"> 姚发奎,1969 年随文化部出版局下放到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在干校期间,除了到向阳湖插秧种田,业余时间姚发奎不忘写生。姚发奎在干校期间曾举办过一次小型个人画展。</p> <p class="ql-block">  向阳湖文化既是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又是对名人的纪念文化,还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是全国1497所“五七”干校中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向阳情,咸宁缘。众多文化名人返京以后情系向阳湖,为咸宁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