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们了 我的307名学生——写在岳阳电大教学分部设立30周年之际

袁征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地方很小,小到犹如一个像素点,在中国地图上有她的存在,却没有她的名字,也找不到她的踪迹,她就是——</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至1996年7月临时设在岳阳市第七中学校校园里的岳阳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分部。那里,曾经是我307名学生的家,是307名学生开启大千世界、人生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想你们了,我的307名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计划经济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2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岳阳市经济建设风起云涌,人才培养却青黄不接。岳阳电大作为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任重道远。学校顺势而为,迈入了创新发展的高速期。199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岳阳广播电视大学。1993年,学校由副处单位升格为正处级机构。党的组织,也由党总支设置为基层党委。从1992年至1996年,学校先后三任书记杨君重、季省身、熊光华,两任校长季省身、熊光华以及班子重要成员周小凡、陈定畴、李中波、喻玲玲、李杏泉,带领全校教职工,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不断加快人才培养速度,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把搬迁校园、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多快好省培养人才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来抓,开启了校园搬迁的艰苦历程。</p><p class="ql-block">创办于1979年的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校园,而是借用市四中一角,一个面积仅4.8亩,教学、办公都挤在一栋2400平方米的楼房里,简易食堂条件,却承担着5个脱产班218名学生、22个业余班1142名学生和非学历培训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电大校园搬迁工作,市政府于1994年3月以岳政办函【1994】 23号文件,批复我校:“同意自1994年起,连续五年在成人高考招生中招收200名农村青年,入学时每生一次性交纳集资费6000元用于学校搬迁。”我们俗称为“三解决”政策:农村籍的解决城市户口,成绩合格的颁发国家认可的大专学历证书,毕业后,市政府解决劳动就业指标。</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首批“三解决”学生入校后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市教育局范玉庭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物色到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市七中,有部分富余校舍,可供借用。1994年4月,学校校长季省身,同市七中刘校长签署了租借办学的协议书。协议明确,将一栋教学楼和一块小洼地借给学校,借用期两年。 随后,学校决定成立岳阳电大教学分部管理办公室,专职管理首批“三解决”学生的教学与生活服务,安排我担任主任,许松文同志担任副主任,由陈定畴副校长分管教学分部工作。学校兵分二路,一路由办公室主任喻玲玲、学生科科长兼招生办主任李中波牵头,在各县市教育局通力合作下,负责招生宣传、生源组织、成人高考组考录取。一路由后勤科科长何报霞和我牵头,负责教学分部教室的维修,男生寝室的改建,学生食堂和女生寝室的新建,课桌椅、床铺、锅炉等用具添置安装,教材教具的组织。</p><p class="ql-block"> 1994年10月3日,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来了教学分部学生的报到入学。这是一批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大部分十八、九岁,豆蔻年华,意气风发。教学分部学生的结构成分,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前后有307名学生在分部学习生活过,其中263人住校学习。有6名学生转至本部、或中途辍学,毕业时,共有301名学生在籍。成招生、普招生、单科生混合编班,年龄大的、年龄小的一道上课,在职职工、城乡青年同班学习。共编为六个班,其中工民建专业一个班,计算机专业两个班,电算会计专业三个班。</p> <p class="ql-block">教学分部的女生寝室和学生食堂,已经被大雅楼和教学楼(1)取代。</p> <p class="ql-block">教学分部使用过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凤凰涅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高规格的办学定位、高视野的灵魂塑造,让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p><p class="ql-block"> 教学分部的办学条件比较差。94年市七中门前的五里牌路,还在规划、设计、拆迁、打地基中。离校不到200米的琵琶王立交桥,直到1997年才开始立项设计。师生进出校园,没有一条成型的路,晴天满身灰,雨天满身泥。进校门的右侧是一个低洼之地,我们在那里建了一个四合小院子,女生寝室和食堂就在这里。学生食堂是张万选夫妇承包的。由于地势低洼,95年4月份,一场春雨漫进了女生寝室,鞋子、盆子、桶子,都浮在水面上,给学生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进校门一直往南第3栋教学楼有12间教室,一楼改造成了男生寝室,二楼三楼就是教学分部的教室和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怀揣着改变自身命运的憧憬和父母亲的殷切期望,来到这样条件下的中学里寄人篱下读大学,刚开始,情绪普遍是比较低落的。学生对分部条件差、管理不适应的意见,首先从食堂爆发。开学不到两个月,学生就罢餐了,中午没有一个学生就餐,晚餐就几个学生吃饭。多方努力下,第二天才恢复正常。猝不及防的事件,给了我们教训和思考:必须用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武装学生的头脑,振奋学生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分部持之以恒、规划有序的入学教育、时事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党课教育,让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就是要让学生毕业时,思想觉悟和专业理论水平不低于全省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要高于全省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成人与成才的双目标同步实现,知识与技能同步增长,学风与校风同步形成,人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专业素养、有文明素质、有健康体魄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跨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分部先后聘请了姜郁松、刘小兰、赵志华等10多位学者、专家、行业领导,给学生做讲座和报告,我和陈校长也讲过多次。学校成立业余党校,专门为分部学生开办培训班。前后办了四期,约有180余名同学,参加党校的学习培训。给分部学生上党课的有季省身、陈定畴、喻玲玲、李中波、袁征、胡敬君等同志。教学分部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制度建设环环相扣。在《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及奖惩暂行办法》的框架下,重点突出了起床与就寝、上课与就餐、言行与仪表、卫生与劳动的规范。活动载体常出常新,丰富多彩、卓有成效,形成了多形式、多种类、多层次的局面。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的评选与表彰,喜报寄给学生家长,引领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对违纪违规行为及时处分与讲评,把抽烟、赌博、说痞话作为“校园三乱”集中整治。具有熏陶作用的演讲赛、歌曲合唱赛、报告会、学术讲座……,具有凝聚作用的舞会、体育赛……,具有导向作用的生日晚会、棋类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很快形成了“开放、创新、务实、自强”的校风,点燃学生绽放青春的激情、努力学习的热情、奔向未来的梦想之火,让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学生大会、报告会、讲座和一般活动,都是在女生寝室和食堂围成的露天四合院里举行。记得,当我讲到洞庭湖将建跨湖大桥时,引发听讲学生特别是君山、华容籍学生一阵阵惊喜和欢叫,那对未来喜悦、憧憬的表情,一直定格在我脑海中。我发自内心地喜爱这批热情活泼又遵规守纪的同学们。每当开大会和举行活动时,同学们都要从教室里自带椅子,肩扛手提100多米,要上下教学楼和四合院石阶,虽然很吃力,但没有看见有一名同学是拖着椅子走的。最难整洁卫生的寝室,每天都是窗明几净、物品有序,这些细节在我脑海中也是挥之不去的。</p><p class="ql-block">分部学生开展的《学习与纪律》演讲赛,获奖一等奖的是胡建军、赵江红,获二等奖的是周吟钟、杨珊,获三等奖的是洪志刚、王华君、李向前、刘湘邦,还有李奇、余智慧、朱尖兵、杨书丽、钟容、余显安、陈欢华等同学获得纪念奖。在学校举行的书法比赛中,陈进辉获得毛笔一等奖;陈进辉、柴成竹获得硬笔二等奖,周石虎三等奖,朱尖兵获得纪念奖。94年10月23日半夜,女生寝室外的木工作坊,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住校女学生奋不顾身,同部分闻讯赶来的男同学一道,用脸盆、桶子盛水,将大火扑灭。10月27日的《岳阳晚报》,以《一群女大学生扑灭一场大火》为题予以报道。分部对见义勇为的同学给予了通报表彰,每人发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励。许定飞同学家里不慎失火,家财化为灰烬,二天之内分部师生就捐出了4000多元,印象很深的是,李超老师捐了200元。解了许定飞家的燃眉之急。94年12月26日,分部师生在军分区歌舞厅举行了迎新年晚会。分部还经常组织同学去四化建影院看电影。这些事情,总让我难以忘怀。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效果,让学生逐步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宽阔了眼界,早日成才、复兴中华的理想信念扎根了头脑。</p> <p class="ql-block">学生办的社团刊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定畴副校长,1994年10月在教学分部开学不久的工作安排。</p> <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21日 学校请来岳阳市的德育名师赵志华老师,给分部学生讲传统文化、讲红色故事、讲理想信念。学校党委书记季省身、校办主任袁征与赵志华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境界的修养、高标准的要求,让教师成榜样和世范</p><p class="ql-block">教学分部的教职工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学校派到分部的在编干部实际上只有二个人。学校聘请了住在七中校内的何国屏老师,担任工民建班、计算机甲班、计算机乙班三个班的班主任,周晓莲老师担任电会一、二、三班的班主任,96年上期,聘请了左秀思老师担任电会三班班主任。先后聘请马伯良老师、王冰老师担任教学干事;仇爹、汤爹、徐业赋先后负责男生寝室管理,罗梅、梁细良先后负责女生寝室管理,每个人都身兼数职。95年上期,我兼了电会三班的班主任,96年上期,向旦伯老师担任主任时,也兼过电会三班班主任。分部用制度和讲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工作人员和来分部任教的教师,实行严格的行为规范。用心贴心、心连心、心换心,让学生信任;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先士卒,当学生榜样;用领先一步、技高一筹、学高一层,让学生诚服;用追求卓越、只争朝夕、顽强拼搏,使学生感动。分部离家、离校本部路途遥远,没有交通费报销,道路颠簸,没有衣鞋补贴。晚上和节假日值班,没有加班费。前后两位主任,每星期都要在分部值守几个晚上,睡在简陋的房间里。没有值班的日子,早上六点多到分部,晚上10点多离开分部,是经常的。没有牢骚、没有怪话,不讲价钱、不讲条件。三位班主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爱心。慈父慈母般情怀,温暖着每一名学生。分部多次召开专业教师会议,提出更高要求,分部没有财力改善老师的待遇,只能留下这些老师吃个便饭,多一碗鸡汤敬献他们。专业老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一视同仁,保证了分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识水准,开启了学校教师“敬业、爱生、科学、严谨”的教风。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干事、特别能成事的教师团队;这是一支言传身教、无私奉献、润物无声的教师团队;这是一支服务学生、理解学校、满意家长的教师团队。学校领导季省身、杨君重、熊光华等经常到分部调研和检查,有时就把党委会和教职工大会开到分部。教师团队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学生向上向善,教育着学生求真求实,引导着学生守规守矩。</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31日 教学分部师生陈进辉、艾江山、袁征、向旦伯、严四平、李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起点的管理制度、高素质的学生组织,让骨干成为主角和主力</p><p class="ql-block">面对七中校园周边恶劣的治安环境,面对学生良莠不齐的生活卫生习惯,如何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确保校风校纪井然有序,成为了教学分部最大的难题和考验,唯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在分部,我们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这是最值得欣慰和赞赏、最值得学生骄傲和称道的。教学分部成立了学生分会和团总支,组建了护校队和广播员队伍,各个班都有班委会和团支部,每个寝室都有寝室长。分部学生会主席是翁重宇,副主席王华君、方新丛,学习部长游新满,宣传部长陈进辉,体育部长陈济时,文娱部长汪文良,保卫部长谷星光,生活部长吴鹏赛,女生部长闵霞、周珊忠。团总支书记是翁重宇、胡建军,副书记吴鹏赛、周冬子,宣传委员王华君,组织委员许陆军,学习委员李向前,活动委员李德。工民建班团支部书记闵本宏,组织委员方迎会,宣传委员苏建中;班长陈欢华,学习委员蒋三军,体育委员蒋广兴。计甲班书记许陆军,组织委员艾江山,宣传委员王自湘;班长游新满、许陆军,学习委员李壹,体育委员李达。计算机乙班书记陈伟华,组织委员龙金树,宣传委员万军;班长周忠、龙金树,学习委员夏盛铭,体育委员周伟林。电会一班书记白祖君,副书记周珊忠,组织委员徐星华、杨珊,宣传委员李德,活动委员柴成竹;班长周冬子,副班长张锦阳,学习委员李轩、黎火焰,劳动委员张学纯,生活委员邱慧玲,文艺委员干维芝,体育委员何凡。电会二班书记赵江红、张学纯,副书记严福泉,组织委员李辉、任彩霞,宣传委员姚建群,活动委员陈建英;班长翁重宇、舒国辉,副班长王华君,学习委员李大,文艺委员张丽,体育委员邓寒彦、郑丹。电会三班书记陈进辉,副书记杨书丽,宣传委员吴革新,组织委员余智慧;班长吴鹏赛、张明权、何冬华,副班长吴春燕,学习委员杨健、体育委员陈济时、俞磊。</p><p class="ql-block">分部共有22个寝室,第1寝室寝室长周石虎,第2寝室胡建军,第三寝室陈伟华,第四寝室夏盛铭,第五寝室蔡鹏,第六寝室李中华,第七寝室张友红,第八寝室严福泉,第九寝室郑军,第十寝室俞磊,第11寝室何凡,第12寝室舒国辉,第13寝室杨珊,第14寝室刘学艳,第15寝室余智慧,第16寝室余 燕,第17寝室王华君,第18寝季梅,第19寝室戴卫平,第20寝室朱卫平,第21寝室方媛媛。</p><p class="ql-block">1994年11月9日,当选为团代会代表的白祖君、周冬子、陈强、赵江红、舒国辉、张翼、陈进辉、吴鹏赛、杨书丽、闵本宏、苏建中、张友红、许六军、王自湘、胡建军、陈欢华、万军、龙金树,出席了共青团岳阳电大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胡建军同学还当选为学校团委副书记,许陆军、张友红、赵江红当选为校团委会的委员。</p><p class="ql-block">分部还有两个特别团队,一个是广播员团队,一个是护校队员团队。分校广播站每天早中晚按时播音,时事新闻、校园新闻、文艺娱乐、热点追踪等栏目,师生都很喜欢。王华君、尹向前、周荣湾、孙飈、李凌、杨书丽、尹亚军、赵江红等既当播音员,又当编辑,既当通讯员,又当记者,成为分部的一道靓丽风景。护校队队长是张锦阳,副队长邓毅刚,队员有汤久平、徐杏华等。 护校队员在节假日、就寝前后,轮流值班,发现隐患及时排查。94年11月18日晚,季新华同学被供销学校的学生李某某手持铁棍追赶到了学校,老师和护校队同学挡在最前面,避免了更加严重后果的出现,后来经过派出所才得以解决。分部二年,没有发生师生人身和财物重大事故,护校队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记不清有多少次团总支会、学生会成员会、班长会、护校队会、寝室长会、广播员会,为学生管理服务的动人情形。学生骨干就这样成长起来了,分部学生很快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凝心聚力、团结向上、上传下达、步调一致的集体。教学与生活得以有序安排,力量与智慧得以迅速聚集。建设这样一支有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和执行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我觉得主要是四靠:一靠充分信任、二靠全力支持、三靠精心培训、四靠实践锻炼。</p> <p class="ql-block">部分学生干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水平的师资配置、高层次的教学设计,让大脑生长学识和技能</p><p class="ql-block">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是参差不齐的,如何让学生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领,让学生学有所获、技有所长,分部是煞费苦心的。在教学组织上,本部和分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部署,统一考核检查。在师资配备上,优先保障分部。本部的名师万金湖、苏快群、刘文英、曾秋香、刘灏、王亚辉、肖光明、程光、陈定畴、李强、向旦伯、胡敬君、周金星等,都在分部上课。聘请市内高校和社会有影响力的任家陶、杨恒山、王家华、石炎生、苏立根、杨梅林、李超、李峰、宋德生、江细亮、王冰、彭杰灵等在分部担任专业老师。在教学分部,期中考试和期末统考组考的严密、考纪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考场的编排别具一格,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编在同一间考室,文科考生的前后左右是理科考生,理科考生的前后左右是文科考生,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违纪舞弊的发生。师生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品德的试金石,评判优劣的硬标准。大家都把考试不及格,再参加补考,视为很正常的事。有的学生,有的课程经过了两三次考试才取得学分。对多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难度大的课程,分部都单独请老师补课,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分部学生的毕业文凭含金量是很高的。日后,分部学生在公务员招考、工作岗位应聘中,总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动手技能而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在技能增长上形成了与专业相适应的“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工民建专业是“四会四证”:会写美术字、会操作计算机、会讲普通话、会图纸设计,毕业时拿到毕业证、英语三级证、施工员证、计算机中级文字录入员鉴定证。计算机专业是“五会四证”:会写一笔好字、会敲一盘好键、会维修保养计算机、会程序设计、会英语对话,毕业时拿到毕业证、大学英语三级证、计算机高级文字录入员鉴定证、中级程序设计员证。电算会计专业是“五会五证”:会写一笔好字、会点一手好钞、会敲一盘好键、会打一盘好珠、会做一本好账,拿到大学英语三级证、电算会计证,会计证、珠算等级证。分部给每名学生发一张软盘、一张计算机键盘图、一块小黑板,从四化建学校借来一批绘图板,发给每一名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挤出一间办公室,配上10台386计算机,供学生有序、轮流实操。分部特意给工民建专业安排实地测量与工地见习活动。请珠算学会的专家到分部开展鉴定,送学生到师专参加英语定级鉴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诚实、谦逊、勤奋、进取”的学风蔚然形成。毕业时,拿齐证书的人数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实际能力普遍超越了同类人员。七中的刘校长、关校长和老师都说:3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对我们没有一点负面影响,晚自习真的是鸦雀无声,你们好像是高四年级。对我们七中的学生是很好的激励和榜样,这样的校纪校风和学风,在其他地方很少看见!</p><p class="ql-block">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经过二年的艰苦磨炼,电会专业的同学,凤凰涅槃,到1996年7月,终于完成了两年脱产学习,顺利毕业。教学分部的使命,也到1996年7月完成。工民建和计算机专业的学制是三年,学校在市四中校园内又借了八间教室,将工民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安排过来,到1997年7月,理科专业的学生化茧为蝶,圆满毕业。一批学生骨干走向成熟,先后有20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是胡建军、戴艳平、周珊忠、吴鹏赛、张翼、赵江红、王华君、张丽、陈建英、李大、李向前、张锦阳、许陆军、杨珊、汪文良、何冬华、白祖君、陈进辉、汤久平、陈欢华。</p> <p class="ql-block">那只是一段驰骋江湖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学分部的二年,对学校发展、对师生人生的影响和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她犹如戏剧的序幕,是故事的基础和走向,是氛围的色调和渲染,是人物的活水和源头,是欣赏的铺垫和调动,带给我们的必定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p><p class="ql-block">“三解决”的政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实际只执行了两年。市政府又用其他的特殊政策,让学校先后筹集资金1200万元,终于实现了学校校园的搬迁新建。1998年9月,学校正式搬迁到今天的湘北大道206号,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开放性的教学机制、现代化的设施和机制日臻完善。教学分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构建,师生昂扬向上、求实创新、团结活泼、艰苦奋斗的精气神,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以此为契机,学校的快速发展更是令人瞩目。1999年学校在湖南省电大办学水平评估中,以总分第一评为优秀学校。2010年至2013年,实现了省级示范电大、全国示范电大、全国最具影响力电大的三级跳。至2023年,已经连续15年,评为全省电大的优秀学校,稳居全省电大系统的排头兵。2022年,学校又更名为岳阳开放大学,开启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1996年3月,学校书记季省身带领李中波、肖智勇等同志,前往广东、海南等地,考察人才市场。1996年6月26日,电会专业的90多名同学,在学校党委书记季省身,副校长陈定畴、喻玲玲带领下,登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通过龙岗人才交流中心,开启了独闯世界的人生旅程。其余70多名电会专业毕业生,和第二年毕业的100多名工民建、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上回到了生源地,开启了多姿多态的风雨人生之路。分部近300名毕业生,有的选择了继续深造,有了更宽阔的人生舞台,去追逐诗和远方;有的抢抓机遇,在创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成为了企业家、实干家、商界精英,成为社会财富的巨大源泉和动力;有的用智慧的双手、挖掘潜能,成为了有学识、有影响、有成就的艺术家、教育家、专家和学者,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五彩斑斓和生机活力;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他人带来造福祉,为社会创价值,为单位树立楷模,有的成为了高级管理者,引领团队勇往直前,成为行业的翘楚。有的命运多舛,或英年早逝,或几度失业,或身陷困境。我们明显感到,教学分部的学生,理想的追求、意志的坚定、敬畏的意识、规则的观念、协作的精神、拼搏的干劲、才艺的素养,要高于同类人群。人生的剧幕,都是现场直播,不能导演和重演,不管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呈现,教学分部的序幕一定有她的影子、有她的初心。坚定的前行,欢快的乐章,无悔的岁月,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定是她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1996上半年,是教学分部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将我安排到校办公室工作,也是为了让我多尽一点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学校安排向旦伯老师接任教学分部主任。时至今日,教学分部和307名学生的点点滴滴,常常在我眼前,或历历在目,或隐隐约约,或魂牵梦绕,或心花怒放。我感谢教学分部,她是我真正独当一面的开始,是我增长才智、修身养性的舞台,是我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驿站。我感谢分部的同学们,你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给了我理解和支持、给了我智慧和才能。我34岁到教学分部工作,到今年64岁,风雨人生的历程、情感和感悟很多,唯独对教学分部和307名学生,有些特别。这些年来,每当见到分部的学生,都特别亲切;每当听到分部学生的信息,都特别兴奋;每当协调分部学生的事项,都特别乐意。学生毕业后,或多或少在工作中有交集、在生活中有交往、在通讯中有交流、在人海中有交面。我记得的有:王靠根、李向前、胡建军、艾江山、邓毅刚、严四平、朱小波、方新丛、陈资、戴艳平、周冬子、黎火焰、赵伟雄、周珊忠、张翼、王华君、舒国辉、钟美华、孔波辉、李大、闵霞、翁重宇、杨书丽、雍建明、余智慧、何冬华、张明权、陈进辉、吴鹏赛、高大乔等,也有一些叫不出名字了。2016年7月19日,电会一班纪念毕业20周年同学会回访了学校,见到了许多同学,同学们全然没有了在分部读书时的稚嫩,有的是阳光、自信、健康和活力。看到这些同学,我知道,那么多我没有见到的、不知信息的、又失去联系的同学,出入一定是平平安安的,事业一定是红红火火的,家庭一定是和和美美的,未来一定是灿灿烂烂的!</p><p class="ql-block">我想你们了,我的307名学生!我把你们的名字都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1.计算机甲班42人</p><p class="ql-block">许陆军、刘岳宏、王自湘、周光健、周石虎、杨前进、李雪莲、尹美玉、游新满、龚新武、刘秀、王靠根、李壹、任浩明、李娅、蒋山、胡建军、穆莺莺、方清、李达、李向前、周荣湾、刘丽琴、蒋胜霞、刘逵、徐立军、钟学时、叶琦、郭沐民、李小波、艾江山、李驰、李凌、谷新光、徐杏华、董军、方卫华、孙永琦、孙飚、余红武、柴勉、邓毅刚。</p><p class="ql-block">2.计算机乙班46人</p><p class="ql-block">严四平、朱卫平、周宏宇、朱小波、方媛媛、万军、蔡鹏、郑碧波、夏盛铭、陈宸、徐景平、龙金树、吴庆龙、孙明慧、钟蓉、周忠、杨书章、任启龙、汪文良、李中华、陈伟华、吴翔、余显安、王世兵、刘武、方燕红、刘平、魏勇、周朝华、李燕舞、艾胜昔、郑仕强、刘友泉、李丹、陈资、童建军、刘庆军、杜明、余虎、方新丛、李佳君、肖建设、戴卫萍、周伟林、邓正新、尹亚军。</p><p class="ql-block">3.工民建班40人</p><p class="ql-block">刘湘邦、闵本宏、吴蕾初、刘明华、张友红、陈欢华、李再新、夏中科、刘友宜、蒋广兴、龚武、张拥红、刘神阳、方迎会、姚春红、邓青青、肖波、李建辉、陈华光、单娥、李创兴、文素萍、李捷、王涛涌、周望璋、刘鸿宇、李葵、苏建中、谈新要、文国辉、方程、蒋三军、刘业勇、孙斌、李果、苏静、陈大双、涂志安、李云、周吟钟。</p><p class="ql-block">4.电会一班59人</p><p class="ql-block">王辉、白燕红、刘学燕、罗明、蒋帅、胡向荣、侯健美、李轩、何凡、戴艳平、周冬子、季梅、白祖君、李芬兰、黎火焰、毛志刚、赵伟雄、杨志英、罗金桃、李德、张松青、胡朝辉、柴成竹、张锦阳、姚红波、洪志刚、柳向东、易望红、张淑君、许定飞、陆华红、邓红辉、汤久平、朱宋军、干维芝、彭自香、李雄晖、周勇、李霞、宋婷红、周四毛、曹再华、谢丽、余燕、杨灿、李静、罗宁、艾悦芝、吴萧、王辉、胡建良、余乐果、孙利利、何罗生、许曼玲、周珊忠、陈强、徐星华、尹向前。</p><p class="ql-block">5.电会二班61人</p><p class="ql-block">李元芳、谢云山、张丽、方达、易雪琴、陈建英、杨长娇、李尤辉、任彩霞、苏文凤、李早、张惠云、张翼、李辉、余爱武、王华君、彭宽如、胡蓉、刘汨、舒国辉、赵江红、李卫卫、李政、罗剑彪、刘军、涂加军、邓寒彦、姚建群、孔波辉、蔡建国、李大、钟美华、季新华、赵彩凤、严福泉、侯雄威、张敏、刘菊华、刘成志、郑丹、胡庆红、杨洪文、易志军、吴立华、罗爱君、闵霞、胡慧、郑军、彭红久、蔡丽君、冯燕、杨亚湘、袁争光、张学纯、邓文凤、蒋岳华、翁重宇、熊卫兵、杨朝霞、孙向前、曾科。</p><p class="ql-block">6.电会三班54人</p><p class="ql-block">杨书丽、江小平、刘永忠、陈琳、陈济时、张碧辉、朱尖兵、刘朗、吴革新、李薛、袁皇娥、阳芳、胡琼、潘玲玲、严跃兰、万彩霞、雍建明、黄银燕、陈红、陈慧玲、汤碧华、颜良果、杨健、邱慧玲、李慧君、戴应平、余智慧、吴春燕、陈星、余勇、俞磊、黄伟平、杨艳、朱明玲、何冬华、马建辉、何月蓉、王坚、陈进辉、陈珍、蔡晓梅、彭小军、陈飞扬、刘芳、张明权、吴鹏赛、胡艳辉、高大乔、余文坚、胡朝阳、刘敏、黄丽、李晓星、邹娟娟。</p><p class="ql-block">7.转学辍学5人</p><p class="ql-block">周建平、邓华风、陈灿辉、李元景、邓瑾等。</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本文稿的形成,得到了在分部工作学习过的师生向旦伯、苏快群、周珊忠、吴鹏赛、严四平、陈进辉、何冬华、余智慧、李向前、胡建军、翁重宇等的支持和帮助,谨致衷心感谢!因资料缺乏、记忆消退,文中挂一漏万、误差甚多,敬请关注、关心分部师生的各位人士包容、指正。</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19日 电会一班毕业20周年同学会合影。</p>